红船来稿 | 赵德润:龙行大地,龙都崛起

08 2023-09-08 23:35

thumb_350_0_1621153068515.jpg

▲龙行大地(1999年)赵德润 摄

欣闻濮阳建市四十周年,1987年8月17日“中华第一龙”出土获选建市以来“十件大事”第二名,我非常欣慰。在龙都濮阳四十华诞的大喜日子,我想起了24年前一次难忘的航拍。

那时的航拍,没有现在便利的无人机,摄影者要登上飞机打开舱门进行拍摄。在充满激情灵感又具有风险挑战的航拍中,我珍惜天马行空般气势豪放、不拘一格的感觉。从空中鸟瞰大地,会发现许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高度,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和人生感悟。

那是我担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时一次难忘的经历。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新华社组织了“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活动。8月下旬,我同新华社河南分社摄影记者朱广智、王颂、赵鹏和摄像记者歧晓峰,从安阳航校三次登上一架小型“运五”飞机,开始了前后近20个小时的“空中看河南”的航拍。

为了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飞机几乎总是在超低空飞行。我和同事们腰间系着一根绳子与机舱连接,保证人不被甩出机舱,手持相机在打开的舱门口悬空拍摄。古老的中原大地、秀美的山川、生机勃勃的城市和田野匆匆在身下掠过。我们航拍的飞行高度通常为100米左右,时速一般为100公里。拍摄需要时而俯冲、时而盘旋,多数人都眩晕,有时还呕吐,但大家精神抖擞,抓紧时机抢拍。

航拍第一天,天气晴朗,略有薄雾。当飞临豫北濮阳黄河滩区的时候,我正靠在舱门边,忽然眼前一亮,一幅美妙的图案映入眼帘:黄水奔流形成的沙带,在阳光照射下,莽莽苍苍,金光闪闪,与绿色的原野形成强烈反差,简直像一条飞腾的巨龙,我叫一声“好!”赶紧按下快门。

机遇总是有些吝啬。我用取景框只“剪裁”一张照片,飞机便匆匆而过,待我的伙伴们闻声站起,大地瞬间换成了另一幅场景。这幅照片一冲洗出来,让我大喜过望,这不就是易经中讲的“见龙在田”吗?后来发表时便命名为《龙行大地》。

机缘巧合,我国6400年前古墓葬中用蚌壳装饰的龙形图案“中华第一龙”的考古发现地——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恰在附近。濮阳是古雷泽之地和华夏族祖庭圣地,先后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中华龙都”。这张《龙行大地》照片多次在报纸杂志发表,也被濮阳作为龙的形象多次刊用;2000年还被河南省邮政局制成龙年明信片。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编纂的大型辞书《中国新闻摄影通鉴》,在经典图片中收入了这幅作品。

在濮阳拍摄的这幅图片,见证并记录了“人民治黄功在禹上”的时代和历史。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已经从根本上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即使在主汛期,黄河中下游滩区再也看不到黄水携带黄沙奔流而出的景象。

濮阳西水坡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中华第一龙”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认同。“龙乡”“龙都”的称号,如光芒四射的历史名片,显著提升了濮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濮阳充分利用“中华第一龙”资源,研究龙文化、发展龙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2年濮阳市两会把建设“中华龙源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两提“中华龙源地”,这项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工程,极大地鼓舞和促进龙文化和龙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濮阳凝神聚力,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亮色。

《龙行大地》是一个形象,一个符号,一个标志。人们看到,苍龙傲然飞临濮阳大地,古老而年轻的濮阳正在新时代迅速崛起。可以预见,龙都濮阳必将以建市四十周年为契机,厚积薄发,建功新时代,为中原出彩、为民族复兴伟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作者:赵德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