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柴胡栏子事件”烈士胡里光之女胡骁焰:最遗憾没有一张和父亲的合影

29 2024-02-29 12:00

胡里光,一位从千难万险的长征中走出来的革命者,却在胜利曙光已经闪现之际,牺牲于震惊中央高层的“柴胡栏子事件”。

年仅30岁的胡里光牺牲后,他的妻子写下一封深情的“情书”(刊载于《冀东子弟兵》报并被广泛转载),感动了无数人。他唯一的骨血——在他牺牲时年仅一岁的女儿小丫,后来成了李贞和甘泗淇两位开国将军的义女。

2024年初,这个革命之家的后代胡骁焰(又名李里)走进红船融媒,讲述了一个革命烈士之家的爱与痛的故事。

1.jpg

▲胡里光之女胡骁焰

父亲胡里光:“柴胡栏子事件”牺牲后,成为家中第四位英烈

柴胡栏子村,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以西45公里的一个小村庄。77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并有20多名革命者牺牲,其中5名是师级以上干部,史称“柴胡栏子事件”。

那天是1947年5月21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降临在柴胡栏子村。

当时,中共冀察热辽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刚刚闭幕,出席此次会议的冀东团十几名党代表、警卫及工作人员70余人,于前一天晚上夜宿柴胡栏子村。在5名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党代表中,时任冀东第12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胡里光等三四名革命者,是从长征途中艰难跋涉过来的幸存者。

5月21日拂晓,柴胡栏子村突然被一股不期而至的国民党残兵及土匪包围。

这支70余人的革命队伍遭遇的是一股数量超过1000人的敌人,一场惨烈战斗已无法避免。

革命者手中只有3支步枪、7颗手榴弹和10余支短枪。虽然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和敌人差距很大,但是革命者依托村庄的院墙和房屋门窗坚决地向敌人展开了反击。

“有几人在有限的子弹即将打光时,留下最后一颗给自己,最终饮弹殉身革命。爸爸用他随身携带的枪向敌人点点射击,不幸被一颗罪恶的敌弹打中,当即血染柴胡栏子。”胡骁焰在一篇题为《追忆曙光在即血染沙场的爸爸》一文中如是写道。

胡里光烈士牺牲时年仅30岁,是5名在“柴胡栏子事件”中牺牲的党代表中最年轻的高级干部。

2.jpg

▲胡里光烈士

“在一次战斗中就牺牲了5位师级以上干部,这在我军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毛主席和党中央得到此事件的报告后,十分震惊和痛心。”在追寻父亲的革命足迹时,胡骁焰从父亲战友那里得知了这些信息。

在胡里光牺牲之前,他家中4个兄弟姐妹已经牺牲了两人,随着胡里光的英勇牺牲,胡家为革命献出3位儿女(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只剩一个长子)。其中,胡里光的姐姐胡里秀和丈夫一起牺牲,这样算起来,这个革命家庭在开创新中国的斗争中牺牲了4名儿女,正如开国女将军李贞对胡骁焰所说的那样:“胡家满门忠烈。”

母亲李强:一封永远寄不出的“情书”

胡骁焰的母亲名叫李强,她和胡里光于1939年在延安相遇。

那时,李强刚刚走上革命道路,而胡里光早已参加革命并经历了长征。

1917年,胡里光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高坪镇一户开明的人家。父亲的木工手艺,让他和哥哥姐姐有了读书条件。母亲有着不凡的品格,则将他们送上了革命道路。

“我的祖母善良、宽厚大度,在十里八乡很有威信,她在大革命时期就积极协助当地农民协会开展活动。”胡骁焰如是介绍道。大革命失败后,浏阳高坪的党组织于1928年开始秘密恢复的时候,经常在胡家召开秘密会议。

当年仅十来岁的胡里光提出“这些叔叔伯伯为什么这么晚来我们家”这一问题时,母亲给了他这样的回答:“这些人都是好人,他们在想办法让穷人永远过上好日子。”就此,少年胡里光心中有了“要向这些叔叔伯伯们一样也做个好人”的愿景。

1929年春天,随着浏阳高坪革命事业的恢复,胡里光成了高坪区少年先锋队的队长。不久,这位勇敢的少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听了高坪区领导“现在最缺的是枪,干革命仅凭几杆梭镖可不行”的话后,胡里光记在了心里。一天夜里,他率领几名少先队员化装成捡柴的孩子潜入高坪联防队的一个哨所,趁民团分子唿唿熟睡之际,“取走了”挂在墙上的4支步枪。有了这4支步枪做“家底”,高坪区赤卫队得以成立,而年仅12岁的胡里光也成了一名赤卫队员。

不久,高坪区赤卫队被编入浏阳游击队。1930年,随着浏阳游击队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师第一团,如此胡里光参加了红军。

胡里光年龄虽小,在战斗中却表现得非常勇敢。在湘东南起义中,他率领少先队协助红军站岗放哨、侦察敌情、运送粮食和弹药,为红军克敌制胜发挥了积极作用。起义结束后,14岁的胡里光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任红六军团政治部政卫连政委,成为红六军团最年轻的政工干部。

从这时起,胡里光成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名宣传干部。

“爸爸和宣传队员一起,一手提石灰桶,一手拿把刷子,红军开到哪里,墙头标语就写到哪里。”胡骁焰说。由于在激励士气、发动群众、瓦解敌人军心方面的出色工作,胡里光被调到红六军团担任直属队俱乐部主任。

1934年7月,胡里光被调入红三军团。3个月后,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会师,开始长征。在长征路上,胡里光因伤掉队时幸得彭德怀的救助。

在一次和围堵红军的敌人作战时,胡里光腿部负伤。他拄着拐棍拼命跟随队伍,但还是掉队了。

“小鬼,你怎么了?”正当胡里光举步维艰之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骑着马路过他身边并关切地问。

得知胡里光因负伤“快走不动了”时,彭总关切地对他说:“我让人用担架抬你一个星期,行不行?”胡里光欣喜万分地告诉彭总“三天就够了”。

在担架上躺了两天后,胡里光不忍心让忍饥挨饿的战友们抬着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就带伤开始自己行军。后来,他顽强地跟随队伍翻过雪山,走出草地,和幸存的战友们一道完成了长征壮举。

长征结束后,胡里光依旧做宣传工作。

抗战爆发后,胡里光随所在部队被编入肖劲光任司令员的延安留守兵团,并出任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后来,留守兵团政治部成立了宣传队,胡里光受命担任宣传队第三任队长。

1939年9月的一天,宣传队新来了几个文化青年。其中一位名叫李强的女孩,不仅名字像个男孩,发型和打扮也像一个小伙子。

李强是陕西华县人,她瞒着家人来延安参加革命时年仅14岁。

“参加革命后仅过了一年,15岁的妈妈就亭亭玉立开始引人注目了。”胡骁焰说。她说的引人注目,是有了不少追求者,其中便包括胡里光。但直到三年后,李强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胡里光才得以和她确定恋爱关系。1944年,两人喜结连理。

2副本.jpg

▲胡里光和妻子李强

1946年,胡里光被调往冀东工作,已经怀有身孕的李强与丈夫同行。在从延安前往冀东的路上,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到达冀东后,胡里光在冀东军分区担任12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李强则带着女儿到离军分区司令部几十公里的被服厂任指导员。

一家人到达冀东的次年,胡里光当选为冀东地区的党代表,出席中共冀察热辽分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返回途中,于“柴胡栏子事件”中牺牲。

在一家人分离3个月后,李强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而是等来一则他牺牲的噩耗。她强忍悲痛之情,给丈夫写下“一封永远寄不到的信”。

后来,李强写给丈夫的信刊登在《冀东子弟兵》报上,并引发很大反响。

在信中,李强深情地写道——

我们是在1944年8月17日结婚,婚后20天就离开了。为了革命我们愉快的分离。在离开的过程中,你时刻关注着我的进步。由于我不愿意在宣传队工作,你就告诫我说:“一个革命者,如不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就等于不忠实于革命,如不安心在工作中学习,那就等于落后。”这一棒不轻,提醒了我,使我至今难忘。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后的一天下午,我们俩坐在延河岸边一块较高的草地上,面对延水,背靠夕阳,你向我讲述着前方的情况,我全神贯注的听着:“假如被敌人抓住,那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你严肃地看着我说。此时我已经不是在跟爱人谈情,而是在战场上,听着指挥官的命令。我勐地抬起头看着你的眼睛发誓:“我绝不背叛革命。”夕阳照着延河水,放射出万道红光。我是早准备好了,而你的血倒先我而流了……

女儿胡骁焰:自制一张和爸爸的“合影”

和许多战争年代出生的革命后代一样,胡骁焰于1946年出生在父母行军的路上。

3.jpg

▲小时候的胡骁焰

后来,胡骁焰拥有三个名字。她的第一个名字,是小丫。她出生后,喜出望外的胡里光随口叫女儿“小丫”。从此,小丫成了她的小名,也成了父亲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2024年春节,年逾古稀的她在给亲朋好友拜年时用的便是胡小丫这个名字。

胡骁焰出生后,跟随母亲李强在被服厂生活,一家人聚少离多。“每次妈妈带我回司令部看望爸爸,他极为珍惜这个稀少难得的父女相聚之机,一抱上手就舍不得放下。为了不耽误工作,在有限的两三天里,他经常抱着我到办公室处理文件。”胡骁焰长大后,从爸爸在冀东12分区的战友叔叔那里听到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片段。

1947年初,胡里光去参加中共冀察热辽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前,特意让警卫员牵着马去被服厂接妻子和女儿回司令部驻地与自己见一面。当时,被服厂的任务量很大,加之李强当天还要主持一个重要会议,便决定放弃与丈夫告别的机会,就把警卫员打发走了。

“当天晚上,妈妈思来想去,这次代表团去开会要个把月时间,路上还要穿过敌占区和中间地带,总是不那么安全保险。终于,妈妈不忍心让爸爸失望,抱着我连夜回到司令部看爸爸。”胡骁焰说。

然而,这次相聚,竟然是这个革命之家一家三口的诀别时刻。

胡里光在“柴胡栏子事件”中牺牲时,胡骁焰刚满一周岁。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李强因过度悲伤而变得精神恍惚。好长一段时间,她连女儿都无心无力照顾。

在那段极为艰难的日子里,和胡里光一道从长征中走过来的战友、时任冀东12军分区司令员的张书祥把胡骁焰接到自己家中,像亲生女儿一样照料她。

4.jpg

▲胡里光牺牲后,张书祥将军夫妇把胡晓骁焰接到身边抚养

“白天让警卫战士带我,晚上哄我睡在他们俩(张书祥和夫人左林)中间。吃饭时,张伯伯最喜欢喂我。我那时肚子不好,经常是上面津津有味地吃着,下面已是稀哩哗啦一裤裆了。于是饭后张伯伯又亲自给我擦洗。”胡骁焰在回忆往事时,心中充满感恩之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时,白天负责带胡骁焰的小战士经常给她打上小绑腿、戴个小帽子,把她打扮成小八路的样子。不仅如此,还训练她一听到有情况,就把专门给她卷好的小被子背上,然后窜到队伍后面等待出发。

后来,李强的身心有所恢复,就把女儿接回身边。在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李强的老战友给胡小丫起了另一个名字——李里。“李”是随妈妈的姓,而“里”则是为了纪念爸爸而取自爸爸名字胡里光中的“里”。

抗美援朝结束后,胡骁焰来到甘泗淇和李贞夫妇身边上学和生活。后来,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敬意。胡小丫做了两件事情,其中一件是把名字改成了胡骁焰。一方面,胡骁焰和胡小丫读音相近;另一方面,“骁”字出自骁勇善战这个铿锵有力的成语,选“焰”字则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光”,她想让自己的人生追随爸爸的光,努力发出耀眼的光焰。

5.jpg

▲胡骁焰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胡骁焰做的另一件事情,是为了弥补心中深深的遗憾。长大后,她从母亲保存的相册里看到不少自己幼小时在冀东的照片,找来找去却没有看到一张和父亲的合影。为此,没有一张和父亲的合影成了她心中一份难以消弭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胡骁焰拼接了一张自己和父亲的合影。在这张特殊的合影上,是20岁那年的胡骁焰和年龄永远定格在30岁的父亲胡里光。

18.png

▲胡骁焰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这就是一个革命烈士一家三口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撰文:李秀平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