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红军取得万里长征胜利88周年。90年前,无数红军战士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踏上征途,付出了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伟大长征精神,红船编辑部组织了“革命先辈后代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的活动,多位参加过长征的革命先辈后代参与此次活动。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在活动途中回顾了其父亲陈士榘在长征路上的英勇事迹,伴随着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草原等重要节点的推进,陈士榘的长征之路也如长卷般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陈人康
陈士榘将军年少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积极投身革命,于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陈士榘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期间他凭借着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过人的谋略为红军扫除了不少障碍。抗战时期陈士榘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屡立战功,在1937年的广阳战斗中首次抓获日军战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带领特种工程兵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成功创建两弹基地。1955年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上将陈士榘
喝茅台酒,洗茅台脚,架茅台桥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指挥下,摒弃了过去的战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军队,实行机动作战,变被动为主动,粉碎了敌人想要围歼红军的计划。
从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1935年3月16日—17日,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红军决定三渡赤水。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营长的陈士榘接到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要求他指挥教导营和军委工兵队联合在赤水河上架起浮桥以供红军渡河。陈士榘领到任务后便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搭桥位置,经过勘察后他将搭桥的地点定在了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
茅台镇是黔北名镇,自古就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称誉,这里以盛产醇香馥郁、入口柔绵的茅台酒而闻名于世。当时部队连续多日行军,加上雨水堆积,许多红军战士的脚都已被磨得溃烂,陈士榘看着战士们化脓的双脚,内心十分着急。此时闻着浓郁的酒香,陈士榘灵机一动:可以用茅台酒消毒治疗脚伤。
于是他安排了几个士兵带着钱去买酒,为了不浪费这名贵的酒,战士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将买来的酒倒在盆里轮流泡脚疗伤,身上有伤的战士则可以沾着茅台酒擦拭伤口消毒,这个方法果然有用,之后战士们的脚伤都得到了有效缓解。曾三将军也曾回忆说:“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而在得知红军战士们要搭桥时,镇上的百姓大力支持,纷纷拿出自家运盐的船供红军使用,在战士们的齐心协作下两座浮桥很快就搭建了起来,红军部队得以顺利渡过了赤水。
毛泽东在听闻这件事后打趣陈士榘说:“你们真是有办法哩!喝了茅台酒,洗了茅台脚,架了茅台桥,过足了茅台瘾啊!”
人们还专门创作了诗词来纪念这一事件:
《记红军三渡赤水茅台渡口》
身在渡口忆当年,
红军受挫弃鲁班;
转集1359干部团,
三渡赤水解局面;
计调龙云出云南,
茅台迎得英雄汉;
疗伤解疲带路途,
艰难靠它能转战。
举青天白日旗,智取定番县城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之后,蒋介石消灭红军的计划又一次破产,于是他乘坐飞机亲自前往贵阳督战。听闻这一消息,毛泽东同志巧妙使用“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的战术迷惑敌人,红军的行动令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惊慌失措,急调滇军赴贵阳增援。殊不知这是毛泽东的调虎离山之计,此举正是为了引出滇军,使红军顺利入滇,即“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而陈人康的父亲陈士榘正是在佯攻贵阳的战斗中打头阵的人,他凭着一面旗子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一座城。
陈人康讲述称:“当时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向贵阳进发,营造出下一步要夺取贵阳的态势。那时我父亲担任红一军团教导营的营长,中央军委命令我父亲率领教导营向贵阳方向前进,夺取定番县城(现惠水县)。接到命令后父亲立即率军开拔,在行进的过程中他们突然发现有一架国民党的侦察机在部队上空侦察,父亲连忙指挥部队就近隐蔽,因为以往国民党的侦察机只要发现红军队伍,就会开枪扫射、投掷炸弹进行袭扰,但奇怪的是这次飞机只在部队上空盘旋了几圈后就飞走了,并没有实施攻击。”
“父亲当时感到很疑惑,心想这次敌人的空军居然没来袭击?他仔细观察四周后发现部队当时正好路过一个名叫赤城的镇子,当地的区公所上面插了一面青天白日旗,或许是看到了这面旗子,敌军误以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部队,所以很快就飞走了。这时父亲突发奇想:既然敌人凭这面旗子辨认我们,为何不拿这面旗子当‘挡箭牌’呢?于是他命令一队士兵悄悄地将青天白日旗拔下来,高高地举在队伍前方,说‘举的越高越好’。”
一开始士兵们还不乐意,不理解为什么要举着敌人的旗子。但是很快这面旗子就发挥了作用,队伍扛着这面青天白日旗一路上畅通无阻,沿途遇到的保安团、关卡都顺利放行,没有人阻拦。
此时随行的战士们也终于明白了陈士榘的良苦用心,佩服地夸赞道:“营长您这招用的可太妙了!”
“当教导营快到县城时,前面的侦察兵回来报告说城里的大小官员正率众在县城门口等着迎接呢,父亲一听,高兴地说‘好啊,看来我们的计策奏效了,成功地迷惑了敌人’。父亲带领着部队加速行军,到县城跟前时,国民党的官员才发觉不对劲,原来扛着旗来的根本不是‘中央军’,而是红军。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吓得惊慌失措,马上下令关闭城门,想要阻止红军入城,但为时已晚,我父亲命令部队立刻攻击前进,击毙了几个想要趁乱关闭城门的敌兵,并活捉了这些所谓的国民党官员。”陈人康补充道。
这次战斗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智取了定番县城,出色的完成了党组织交付的任务。
据陈人康介绍,陈士榘所在的教导营属于红一军团管辖,受红一军团指挥,但这次攻打定番县城的命令是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下达的,所以在任务顺利完成红军攻占县城后,他们将这一好消息报告给了中革军委。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纷纷称赞陈士榘有勇有谋,毛泽东同志夸奖道:“这个陈士榘用兵还很得法嘞,他也会跟敌人搞起了名堂哩!”
长征期间下马“坐禁闭”
1935年5月红军在巧渡金沙江之后,进入了彝族居住区,想要借路北上。由于双方存在文化差异,加上彝族人民长期遭受国民党、地方军阀的压迫,所以彝族人民与汉人之间存在隔阂,更不许汉人军队进入他们的居住区。
为消除当地彝族人民对红军的误解,红军做了一系列努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同胞,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向彝族同胞表示友好。期间还留下了一段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彝海结盟的佳话。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一九三五年五月)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在彝民的热情帮助下,红军得以顺利通行。
然而这时,陈士榘的营队里却发生了意外。
陈人康讲述道:“当时父亲任红一军团教导营的营长,教导营主要是由湘江战役之后部队编余的连级军政干部组成。等部队顺利走出彝民区后,红一军团派了陈奇涵将军到教导营检查纪律,清点之后发现教导营居然减员20多人。于是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军团长林彪,林彪得知详情后将父亲叫去谈话,说‘你们教导营减员20多人,这是你失职,你要受处分’,父亲知道此事他要负责任,便问‘要受什么处分’,林彪思考之后决定关父亲禁闭一个月,父亲一听就着急了说‘部队天天行军,怎么执行,我还要走路啊?’。时任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在一旁解释说‘就是让你下马不骑马,你的警卫员、马匹照样配备,但你必须下马走路’,父亲只好服从命令,开始了一段奇特的长征中的‘坐禁闭’。”
▲陈人康(左)
红军在路过夹金山时,陈士榘还处于‘坐禁闭’期间,他当时不指挥、不查哨,反而变得很清闲。不过红军在爬雪山时可谓经历了千难万险,夹金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在天寒地冻的雪山上有的战士倒下去之后便再也没有起来。陈士榘曾在武汉宋庆龄、何香凝、陈雨苍办的救护训练班学过一些救护知识,为尽量减小红军的伤亡,他积极主动地向战友宣传医护知识,告知他们在身体快冻僵的时候一定不能坐下,热心搀扶行动困难和体弱有病的同志。在陈士榘的细心关照下,部队几乎没有出现因为冻伤而减员的情况。
活动途中,原本按计划团队成员将前往夹金山,实地感受爬雪山的不易。但天公不作美,正值雨季的川西阴雨连绵,受天气影响夹金山暂时封闭。于是团队一行人转而来到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参观,参观的过程中大家都被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气概所深深感动。陈人康在参观结束后,感慨万分:“夹金山是父亲当年长征时所亲身翻越过的雪山。据考证,在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共翻越了七十多座雪山,夹金山只是其中的一座。往往我们一提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总是用爬雪山、过草地来形容红军面临的恶劣自然条件,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并且许多红军都是南方人,他们为了革命理想背井离乡,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寒冷的北方,忍受着高海拔缺氧的环境,有的战士一度冻僵甚至牺牲在途中。翻越的这七十多座雪山不仅是对他们身体的一种考验,更是对他们革命意志的磨炼,红军在缺衣少吃的艰苦环境下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老一辈为我们打下的这片红色热土。”
过草地时改任设营司令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面临的又一大挑战,茫茫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际,荒无人烟且难以辨别方向,而且沼泽密布,稍有不慎就会陷进去。董必武回忆说:“我们初听到草地这个名字,以为不过是人烟很少、草木浓密的地方。谁知草地是真草地,在地上看不见泥土,只看见草和水,不但没有人烟,简直没有人迹,所以也没有路,没有树木。”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一起重走草原,来到了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的若尔盖草原。
站在如今一碧万顷的草原上,陈人康深情讲述了父亲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在过草地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来到了红一军团,随兵团机关行动,他听说了我父亲受处分的事情,微笑着对我父亲说‘陈士榘下马受罚表现不错嘛,你干脆来给我当设营司令吧,给军委打前站,搞清民情、政情、路情,画图标路,号房子’。父亲欣然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提议,成为了军委的设营司令。”
▲陈人康
据陈士榘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从此,每次行军我就带着副官、侦查员和炊事人员先行一步。一边搞调查,一边插路线标示牌,在宿营地提前埋锅造饭,划分宿营区域,标定住地房号。”
不过在草地上行军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物资供应难,战士们体力消耗大,物资跟不上,长此以往战士们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甚至出现减员的情况。
“我父亲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议,认为可以缩短行军距离、增加休息时间,部队半天行军、半天用于驻扎,以便解决给养问题、发动大家做好群众工作,获得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毛泽东同志听后十分认可,采纳了这个提议,部队后来也顺利走出了草地。之后毛泽东同志遇到林彪和聂荣臻时还说‘陈士榘任设营司令有功,这不比关禁闭强嘛。’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陈人康补充道。
1935年9月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到达甘肃腊子口,为下一步作战做准备。
其实当时在长征中受处分的不止陈士榘一人,如黄克诚、肖劲光等将领也受到过处分。解放后,陈士榘曾就这个问题问过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笑着说道:“这件事主席讲了,延安‘七大’也有个决定,长征中受的处分一律不算数。”
曾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萧华根据自己及广大红军战士的亲身经历创作了12首描写红军长征历史的诗歌,其中一首即为《过雪山草地》。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诗作感情充沛,振奋人心,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更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写照。
参观会师纪念地,弘扬长征精神
“重走万里长征路”活动期间团队成员相继来到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地”和“红军懋功同乐会会址”参观。懋功会师是红军长征期间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此次会师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消灭红军的计划,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更彰显了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陈人康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阻碍翻越夹金山,在山脚下与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部意外相遇。一路上他们历经坎坷才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见到兄弟部队,双方顺利会合,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据资料显示,6月15日,红四方面军向中央红军正式发出慰问电:
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政委,中央红军全体指战员同志们:
懋功会合的捷电传来,全军欢跃。你们胜利地转战千余里,横扫西南,为反帝的苏维埃运动与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历经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造成了今日主力红军的会合,定下了赤化西北的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与你们今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指挥之下,共同去争取西北革命的胜利,直至苏维埃新中国胜利。
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及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启
6月15(日)
已经到达夹金山下准备翻山的毛泽东等人接到电报后,立即回电:
张主席、徐总指挥、陈政委并转红四方面军全体红色指战员、亲爱的兄弟们:
来电欣悉。中国苏维埃运动两大主力的会合,创造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纪录,展开中国革命新的阶段,使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国民党惊惶战栗。我们久已耳闻你们的光荣战绩,每次得到你们的捷电,就非常欣喜。此次会合使我们更加兴奋。今后我们将与你们手携着手,打大胜仗,消灭刘湘、胡宗南、邓锡侯等军阀,赤化川西北。我们八个月的长途行军,是为苏维埃而奋斗。
我们誓与你们一起,为苏维埃奋斗到底,特此电复。
朱、毛、周、张及中央野战军全体指战员
1935年6月16日
参观完会址后,陈人康站在“红军懋功同乐会会址”的门前真切地说道:“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是红军的主力部队,一直以来他们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所以两支部队的指战员始终没有机会在一块并肩作战,更没有直接相处过。可以说,这次会师意义重大,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的计划,实现了两大方面军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协同交流。”
▲陈人康(左)
“尽管前路艰难,但红军战士始终坚守革命信仰,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遵义会议召开后部队在遵义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在当地举办运动会、搞篮球比赛。由此可见他们并不只是单纯的行军赶路,而是会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与他们深入交流,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正是秉持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所以红军最后才能成功。因为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在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一路前行。”陈人康如是说。
据《陈士榘回忆录》记载,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谈到长征的意义时总结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事实的确如此,长征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红军战士们带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和豪情跨越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伟大长征精神也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撰文:候雪柔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