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叶圣陶曾孙叶刚:把每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做,人人都可成为“叶圣陶”

11 2023-09-11 23:4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童话故事《稻草人》曾经影响了几代青少年的心灵。

他是新中国第一套教材的主编,课本上“语文”二字是他最早题写的。他曾为教材中的一个字开了一次研讨会,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叶老表示:一个字关乎几百万中小学生,就应该作为大事来对待。

近期,红船编辑部专访了圣陶出版负责人叶刚,谈了他心中的曾祖,一个热情好客、谦逊率真的叶圣陶。

1.jpg

▲叶圣陶曾孙叶刚接受采访

请冰心先生赏海棠

叶刚介绍说:叶老热情好客,那时,我们家过年、过节,都会邀请亲友来家里做客。遇到好的事物,叶老也会约朋友见面,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

他的朋友很多,大都是当时社会上的文化名人。如:冰心、巴金、朱自清、新凤霞先生等等。

我见过冰心、新凤霞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她们的真实写照。新凤霞先生腿不好,她来我们家时,是晚辈背着她来的。我那时才十几岁,跑得满身大汗,在二门遇到她,她回过头看了我一眼,她的笑让人感觉很清凉。

叶老喜欢海棠花,他居住的地方栽种有西府海棠。每到花期来临,他都会邀请客人前来赏花。

西府海棠花期短,禁不起风雨摧残。这种花说开就开,若遇到好天气,花朵可以在枝头存留四五天左右。如果遇到风雨天气,就只能看见满地随风翻卷的花瓣了。

因此,每到花期来临,叶老心里既欢欣又惆怅。高兴的是花期将至,又可以和老朋友一起赏花了。担忧的是朋友年龄也都大了,怕他们身体欠安不能赴约。因为,有的人已经约了四五次了,都还没能见面。

2.jpg

▲叶老与冰心先生

记得有一年,海棠花又一次开放。冰心先生应邀前来赏花,叶老非常高兴。当时,有人抓拍到两个人说话时的场景,标题《巨人的耳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3.jpg

▲叶老与冰心先生

我和冰心先生后人交流过这张照片,站在亲人角度看,不过是两位老人在一起聊天。他们一个听不见,一个又很想表达,只能努力放大声音,尽量靠近对方的耳朵。这和大街上普通老人的聊天状态没有区别。

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这张照片是当时热爱文学的人们对叶老和冰心先生文学贡献的肯定。

尊重他人不分长幼

叶老对客人的尊重不分长幼,我见过他接见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对年轻人尊重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

学生们贸然约叶老见面,叶老没有拒绝北师大学生的请求。而是问对方来几个人,什么时候来?叶老很细心,按照约定时间提前把茶水沏好,在洗净的玻璃杯外面贴上白色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来访人的名字。

他行动不便,在客人到来之前,让我的爷爷叶至善代他到大门外迎候。待客人进门,介绍入座后,我爷爷就站在叶老的旁边伺候。一是方便为客人添茶续水,二来叶老是南方人,他说话口音很重,学生们有听不懂的地方,我爷爷可以马上作解释。

叶老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久坐会很痛苦。但他与人沟通从来未表现出来,总是保持坐姿端正,把最好的形象留给客人。

我也是强制性脊柱炎,因此能体会叶老久坐时的痛苦。我和朋友在一起坐姿很随意,背疼的时候就会在沙发靠一下。

有朋友问我:“叶老接待客人时坐那么久,他难道不疼吗?”我说:“他也疼,只是他能忍得住。”

吃完鱼头盖起来

叶老性格很纯真,晚年就像一个老小孩儿。喜欢吃大西瓜,不是因为吃得多,而是他觉得大西瓜甜。喜欢吃精致的菜肴,喜欢吃鱼和螃蟹。

有一次,厨房阿姨买了一个几十斤重的大鱼头,切下一部分烧好放在桌上。他拿起筷子,把鱼眼睛下面那块地方挑起来,把他认为最好吃的地方吃掉,再把吃过的地方盖上,鱼头看上去好像从未动过一样。

叶老喜欢自在,也希望客人在自己家里不拘束。所以他们在一起时很随意,也很率真。

我记得有一个人经常来家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此人会把喜欢的菜端到自己跟前,一点也不在意别人的感受。

我最初见到时很震惊,认为这是没有修养的表现。我问奶奶:“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

奶奶说这是叶老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的爱好和脾气相投,有时候同类人在一起久了,交情到了一定程度,规矩就显得有些束缚,随意反倒是一种率真。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叶圣陶”

有人说叶老是文化界的一座丰碑,认为是他的成就高不可攀。我曾对朋友说:把每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叶圣陶”。

我从小和叶老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真的很了不起。他做事态度严谨,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做到极致。叶老对出版物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候,甚至会不顾情面较真儿,但他较真儿不是为了自己。正如他为了教材上的一个字,召集大家开研讨会一样。

我爷爷叶至善也在出版行业工作,较真儿这一点很像叶老。多年前,曾有人在一次高端笔会上提出“出版物可以是面包,也可以是大便”的观点。意思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有什么都可以记载下来,出版物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我的爷爷则认为,出版物只能是面包,不应该是大便。作为出版编辑,我们没有权利给大家奉献上大便,我们只能给人奉献有养分的面包。

我在出版方面也较真儿,这似乎是一种传承。出版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从众多出版信息中做出选择,把健康向上的信息放进书刊中去,把那些不健康的信息剔除掉。这是一种责任!

特别是关系到青少年的阅读刊物,出版人必须要负起这种责任,替青少年做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的成长越来越好。

我们只做青少年出版,尽量不往成人方面靠近。孩子先天出生都是一样的,但他们后来的成长是绝对不一样的。

作为出版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的阅读刊物,一定是有营养的面包。为他们提供有趣的、真善美的、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营养。

我们只有给他人提供好的权利,而不能把坏的东西带给青少年。无论任何时候,这都是出版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4.jpg

▲叶老

你们家老爷子不好伺候

叶老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按照组织规定要给他配备警卫员,院子外墙拉电网。他因此很不高兴,甚至非常生气。后来经过沟通,他接受了组织安排警卫员的条件,但对拉电网的事情却始终不同意。

警卫员在叶老身边很不适应,对我说你们家老爷子是真难伺候,别的首长家里对我们要求严格,大不了站得直一点就好了。可在你们家里,叶老会让我去读书。

原来,叶老不让警卫员跟随,说你跟着我干嘛,拿本书读去吧。我和警卫员开玩笑,说读书管用吗?警卫员说管用,文化水平涨了不少。

叶老的名帖很谦逊

我记得巴金先生在台阶上与叶老说话时,巴老表现得很谦逊。我觉得与叶老同时代的人大都有谦逊、谦虚的特质,这种特质在待人接物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

我见过叶老一张民国时期名帖的复印件,看了以后心中十分感慨。从一张名帖就可以看出叶老那个时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思想与文化的差别。

现代人一张名片递过去,很多人是在告诉你“我很牛”。我是董事长,我是总编辑,我是总社社长,我是某集团老总等等,各种社会职务一大堆。

叶老的名帖只有名字:“叶圣陶,绍钧”。递名帖时态度谦卑,此来只为拜见您,能与您交流很高兴,请您记住我。这样谦卑的态度在当时很常见,这是一种文化。

网上有人说叶老是优秀的语言大师,且很善于倾听他人的倾诉。我认为,善于倾听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谦逊的态度。

有的人思绪很快,但表达不出来。有的人口语和思想配合得就非常好,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叶老的语言既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帮助他人表达对方的感受。一个人如果只会倾听而不能表达出来,那这样的沟通显然是无效的。

撰文:王向明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