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老兵宋光森心中的那面“英雄墙”

12 2022-04-12 22:55

宋光森是原北京出版社美术编辑,是业内外公认的实力派画家。他善于从生活中攫取灵感,80岁高龄仍然坚持外出写生。由他编辑的《徐悲鸿画册》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宋光森说:“我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一位画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不知道珍惜现有的和平。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人民才会有真正意义的和平,我才能真正安下心来搞艺术创作。”


宋光森先生

1942年,宋光森出生于四川万县市(现重庆万州区)。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4年响应毛泽东“调高炮部队入越轮战”的命令,随54军135师高炮部队参加了那场著名的“援越抗美”战争,是经历过战火考验的老兵。战争结束后,他和战友们宛如大地上的一粒沙尘,隐若在平凡的人群中,很少对外讲起自己从军的经历。建军95周年之际,红船编辑部对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兵进行了专访。

成名作《拧成一股劲》

熟悉宋光森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名作《拧成一股劲》,这幅版画在当时对部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961年,刚刚离开重庆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校门,投笔从戎,入伍不久的宋光森和许多新兵一样思想不稳定,总想脱下军装回到重庆继续完成未尽的学业。为了解除战士的思想包袱,部队选派了一名著名的战斗英雄宋生。“他是参加过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老英雄,他的战斗事迹特别感人,我们非常敬佩他。在连队与我们同吃、同住、同训练,他为人很和蔼,对新兵关怀无微不至。”宋光森说。

有一次,宋光森洗被子,军被很厚实,被里与被面是缝合在一起的,因此,洗起来很费劲。特别是洗干净以后,拎起来拧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战斗英雄宋生见他很吃力便主动走过来,帮他把被子里的水拧干净。在与宋生较劲儿的瞬间,触发了宋光森的创作灵感,并因此创作出了人生中第一幅具有影响力的版画作品《拧成一股劲》,《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刊发了这幅作品。与此同时,《拧成一股劲》也引发了部队文艺宣传队的创作潮,根据这幅画创作出了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在部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是军人,其次是画家

艺术和军人之间,总有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总是包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创作的军旅题材作品,都是其真实的生活经历。这些作品看上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援越抗美”战场上鲜为人知的生活、战斗细节。


宋光森介绍说:“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战友,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面对美军飞机投掷下来的什么气浪弹、子母弹、燃烧弹等不惧生死、沉着应战,用生命捍卫和平。那些牺牲的战友是了不起的英雄,那些幸运归来的人们也同样是了不起的英雄,虽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了,但只要我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就永远存在,人们从我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宋光森找出一幅人物头像作品介绍道:“画上的这个人叫谢侍先,比我大十来岁,上个世纪50年代,从炮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54军135师炮兵司令部任参谋。在一次战斗间隙中,我把他画下来了。战争结束后,我和他失去了联系。1976年的一天,我们在北京街头偶遇,我们为战友能重逢感到非常地高兴。”


战地小憩

还有一幅作品,画的是一位修阵地工事的战士,20来岁,因太过劳累躺在潮湿的阵地上睡着了。宋光森感慨地说:“战场环境很艰苦,修阵地的战士们累了,都是随地一躺就睡着了。我看到了就顺手把他画下来,前后画了两遍,第一遍不满意,画第二遍时,我把他放在战壕的铁镐也画在了画面里。”

心中有面“英雄墙”

“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有些事情我们如果再不说,年轻人可能就真的不知道‘援越抗美’是怎么一回事了。我们1400余名烈士躺在了越南的国土上,他们牺牲时年龄都在20岁左右,我们能回来是很幸运的。”宋光森说。


当年,这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援越抗美”战争密而不宣。在当今时代里,如果不是烈士的亲属或战友,已经极少有人能知道在越南的国土上,还埋葬着我们英勇的解放军战士。

战争结束至今,宋光森一直在做一件他认为很重要的事,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援越抗美”战争的战友。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这些真实的英雄们,举办一次“援越抗美”战地写生画展,为“援越抗美”的战友树起一面“英雄墙”,让后人知道他们曾经的存在。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宋光森留下了大量“援越抗美”战友的容颜和“援越抗美”战地写生场面。他们中有的牺牲在了越南,平安归来的战友有的已经默然离世。


在客厅有限的空间内,宋光森小心翼翼地拿出积存多年的画稿并按顺序摆开,由他熟练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些画稿在他的心中不知摆布了多少次。当一幅幅画稿整齐排开时,一面“英雄墙”呈现在眼前,令人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六十年代战火纷飞的越南。这些作品都是宋光森在战斗间隙留下的战友画像,一张张陌生而严肃的面孔,让人很难看出他们的实际年龄。

宋光森激动地说:“1979年,《人民日报》刊发了这场战争的消息,人们才知道在我军历史上还有‘援越抗美’这样一场艰苦的战争。”


首战告捷

关于“援越抗美”战争的内容宣传甚少,在《人民日报》刊发消息后,很快又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面。如今,人们对当年为什么要“援越抗美”,我们的战士为何身着越南的军服,他们在战斗中都经历了什么很少有人知道。

宋光森说:“我很庆幸当时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他们的容颜,记录下他们生活和战斗的场景。很多年轻人见到了我的画,问我为什么画的都是越南兵,我告诉他们,这些人不是越南战士,他们是身着越军服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很想为他们举办一次画展,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尸骨为什么会躺在异国他乡,他们回来后为什么会消失在茫茫人海......”

“娃娃兵”打败“胡子兵”

红船编辑部问:“2021年中印边境发生的冲突您知道吗?”宋光森回答:“知道,我很关注这件事情,也为我们戍边的指战员感到骄傲。当年,印度趁人之危,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时,妄图侵犯我国边境,挑起中印边境纠纷,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人员都远胜于我们,其作战的部队都是当年参加过二战,有着丰富战争经验的‘王牌军’,是拿工资的雇佣军。与他们不同,我们是义务制,在装备和待遇上远不及印度。印度参战人员的年龄大都在30岁以上,而我们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我在进军途中过的20岁生日。印度军队根本就看不起我们,称我们是娃娃兵,我们也回敬他们是胡子兵。”


据宋光森回忆,我军入藏区后第一件事是换装,脱下厚重的棉衣换上绒衣,在帽子夹层写上自己的名字。后勤供应不上,炊事员就用行军锅煮一大锅米饭,高原地区米饭煮不熟,还是夹生饭,包起来带在身上。再加上身上的武器装备,高原环境下每个战士平均负重大概在七八十斤左右,苦不堪言!

宋光森说:“我们高炮部队,是从河北昌黎过去的,是真正冲在前线的战士。其他部队的真实情况是,一些新兵都没有经过训练。但面临国家边境被侵犯,生死早已经置之度外了。部队采取阵前练兵,告诉新战士怎样瞄准、怎样扣动扳机、怎样把手榴弹扔出去、爆破筒如何运用,战场上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宋光森写生

红船编辑部问:“第一次上战场,您怕死吗?”宋光森回答:“中印边境反击作战,打得很艰苦也很惨烈,怎么会不怕死啊!但当兵就意味着打仗,打仗就意味着会牺牲。我们的部队隶属于四野,保持着良好的战斗作风,当兵就是要往前冲,我们取得了那场战争的胜利。”

据了解,中印战争时宋光森没能留下作品。部队出发时,他在昌黎县执行高射炮兵打靶任务。部队接到命令马上就进藏了,没来得及带上画笔等工具。部队进入藏区后,战争氛围就已经很浓厚了。宋光森笑着说:“到达前线时,我们连写遗书的时间都没有,上去就干!”

当我们问他除了“援越抗美”展览之外,还想做什么时,宋光森说:“有生之年完成‘援越抗美’战地写生展览以后,我还想创作反映中印边境反击作战的作品,将我经历的这场战争反映出来。”

撰文:王向明

统筹:王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