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吉林省档案馆举办了杨靖宇信件档案媒体见面会,会上首次公布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一封信件档案。
▲活动现场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档案系七七事变后,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师的一封信件。这封信在1937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被日伪劫掠,并译为日文进行存档,现存于吉林省档案馆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全宗。
吉林省档案馆专家介绍,信件虽未标注具体日期,但其中“响应中日大战”等内容,与1937年7月杨靖宇率部实施“远征作战”的历史节点高度吻合。档案显示,杨靖宇在七七事变后迅速调整战略,明确提出“从速整装部队”“联合抗日武装”等动员令,部署“钳制关东军、呼应关内战场”的作战方针。
▲杨靖宇信件日文档案(吉林省档案馆供图)
这封日文版信件档案虽历经战火,但内容完整连续,清晰记载了杨靖宇指挥部队从辽宁桓仁向清原挺进的作战计划,印证了其“扩大抗联声威、实现关内外协同”的战略意图。
这份形成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珍贵档案,为研究东北抗联配合全国抗战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新实证。
▲活动现场
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表示,2025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此次公布的档案对杨靖宇事迹研究,乃至东北抗联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马继志现场接受采访
红船融媒了解到,杨靖宇之孙马继志参加了本次见面会,他告诉红船融媒,本次公布的资料实属珍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殉国85周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历正月十六,恰逢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而1940年2月23日,即正月十六,杨靖宇将军英勇殉国。因此,这封信件的发布,承载着非凡的意义。”
据马继志讲述,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随即展开。在1936年,杨靖宇曾经尝试组织过两次西征,尽管过程非常艰难与残酷,但是他仍不遗余力,想尽办法与关内的党中央取得联系。虽然两次西征均未成功,但其战略价值及杨靖宇将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仍值得我们深思与铭记。
卢沟桥七七事件爆发之后,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在1937年7月25日,以司令部名义发布了《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其中指出:东北全体同胞应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乘机崛起,为“恢复中国人之东北”而战,“中国人民大联合起来,暴动起来,响应中日大战,驱逐日寇滚出中国。”8月20日,他又发布了《为响应中日大战告满军同胞书》,以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布告》。
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杨靖宇就给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师写了这封信,他向全体指战员下令,要团结起来,要整合部队,共同御敌,要与关内,要与全民族,遥相呼应,抵御日本侵略者。
“虽然信件短短数百字,但是从信件的内容来看,杨靖宇将军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非常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的视野不光局限于东北,他心怀全民族抗战的大局,所以当他得知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全面拉开序幕的消息后,他便迅速调整部队的作战方向、方针和方法,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指挥才能。”
马继志还强调,杨靖宇将军的生平资料本身就流传甚少,这封新公布的信件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它的披露,也为东北抗联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该领域研究内容的重要补充。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又名顺清、张贯(冠)一、乃超等,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户贫农家庭。
1923年他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组织委派,回到确山地区开展农民运动。至1927年初,确山县农民协会会员达到1万多人,杨靖宇被选为协会委员长。4月间,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一度攻占确山县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确山农民革命政权,积极支援北伐战争。
1926年7月,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指挥全县农民自卫军和农民敢死队数百人发动刘店秋收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确山乃至河南人民的革命斗志。
1929年7月,刚刚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不久的杨靖宇,受党中央派遣,赴东北工作。在中共满洲省委安排下,接任抚顺特支书记,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杨靖宇领导抚顺煤矿工人罢工,曾两度被捕入狱。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经中共满洲省委多方营救出狱,先后担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等职。面对东北大好山河遭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空前民族危机,杨靖宇以满洲省委特派员身份到南满地区整顿党的组织和抗日游击队,改编组建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并以此为基础于1933年9月18日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任师长兼政委,领导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此后,又先后开辟金川河里、桓仁老秃顶子、辑安老岭等抗日游击根据地。1934年,杨靖宇领导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任军长兼政委。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后,杨靖宇继续担任军长兼政委;与此同时,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他又任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率领所部纵横驰骋于东满、南满广大地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杨靖宇殉国前的最后100天里,他与日伪军进行了多达47次英勇战斗。1940年2月23日,因叛徒告密,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伪军周旋,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敌人战斗时壮烈殉国,时年35岁。
【照片由杨靖宇之孙马继志提供,资料来源:新华社、吉林省档案馆等】
撰文: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