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闻丨104岁革命者马俊之逝世,全家15人投身抗日

16 2025-02-16 22:05

2月16日,红船编辑部从四川大学、华西校友会处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四川医学院院长、离休干部马俊之同志,因病于2025年2月15日上午逝世,享年104岁。

据悉,马俊之,又名洪涛,女,1921年4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东盘粮村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马鸿勋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因此她从小获得了同龄女孩子们少有的受教育机会。

在日本侵华,民族危难之际,马俊之投笔从戎。1938年4月,17岁的马俊之来到孝义县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所在地,从此走上了抗日道路。

1938年5月至1940年4月,加入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任孝义县分会妇救会协助员、秘书。1942年6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她在晋绥边区根据地工作,曾多次遇险。让马俊之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在1941年秋,她第二次到汾阳乡下。突然一股日伪军闯进村搜捕八路军。老百姓急忙让马俊之换上自己的衣服,坐在炕上搓麻绳。急着找八路军的鬼子走了,可没多久又有两个鬼子折了回来。她藏到了后院柴堆里。鬼子到院子里查看,走到柴堆前用刺刀一阵乱捅。就在此时,鬼子集合号令响起,她这才躲过一劫。

1940年5月至1948年6月,马俊之任晋绥抗联会妇女委员、晋绥八分区民运委员会妇女部长。

1948年7月至1949年9月,马俊之任山西文水县女子学校副校长、汾阳中学教导主任;1949年9月至1950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政治部妇女学校宣传股股长;1950年3月至1952年6月,任成都市妇联宣传部长。

1952年6月至1953年春,马俊之调入华西大学工作,任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医学院前身)党建工作组组长、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1953年春至1984年3月,先后任四川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此外,马俊之还曾任四川省政协第一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四川省高教学会顾问、中国医学会教委常委、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84年,马俊之开始退出第一线,担任华西医科大学顾问。曾主持编撰《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10-1985),1989年12月离职休养。80岁时马俊之写作并出版自传体回忆录《随意》,90岁时马俊之老院长写下《感谢生命》。

从17岁起她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她曾说,把自己经历的这段历史真实地纪录下来,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马俊之同志不论在部队还是地方工作,始终夙夜为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她在主持四川医学院工作期间,坚持原则、锐意进取,带领同志强基固本,规范党建,拓展创新,使四川医学院在思政、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被评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在担任顾问期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为更好地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马俊之还非常重视并关注老龄工作,于1985年创办四川老年大学并担任校长,连任校长15年直至80岁。并被选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为我国西南地区和四川省的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马家“满门忠烈”,马俊之曾介绍,父亲马鸿勋兄弟三人,三家共有15人投身抗战。

父亲马鸿勋祖籍山西孝义县,在当地做粮食生意,是有名的爱国人士。马鸿勋的八个子女中,六个投身抗战。马俊之的大伯父马鸿猷家共有9人参加抗战。包括马俊之在内,马家共有四人获得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马俊之(右二)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秀品质,这些在马俊之身上都毫无保留地体现了出来。作为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知识女性,她的一生起伏迭宕、苦乐并存。

马俊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在八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鞠躬尽瘁,为华西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资料来源:四川大学、华西校友会、成都商报、成都日报等】

编辑: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