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原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李立三之女李英男(摄影/王学民)
近日,李立三之女李英男在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时说:“父亲曾说过,年轻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认识、改正就好”“我们要靠自己,不能靠父母。不管父母做出什么业绩,那是他们的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我也相信我们能够走好。这是父辈的期望,也是他们的理想”。
父亲的一生是同中国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李立三在汉口群众集会上演讲(供图/李英男)
李立三之女李英男说:我的父亲李立三是湖南醴陵人,1899年11月生人,今年是父亲诞辰120周年。小的时候,父亲的家里还算是比较富有,但是后来就慢慢的破败了。破败的过程实际上和中国当时整个经济、社会走下坡路是分不开的。
父亲跟我讲,家里那个时候虽然生活条件还可以,能够维持生活。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兵荒马乱,很多人都被逼的没有办法生存。因为对当时社会的现状不满,所以父亲很早就考虑出路在哪里,但是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完全找到。
李英男说:那个年代也出现了一大批进步青年,我父亲也跟他们一样,不愿意走老路,想要为祖国、为人民去探索一条新路。因此在1919年,父亲就在北京参加了留法预备班,同年10月乘船到法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父亲认识了很多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人,像四川的赵世炎、湖南的蔡和森,还有周恩来等一大批人。后来,父亲也是比较积极的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成为了一个学生领袖,还和赵世炎等人组成了劳动学会。
父亲他们和蔡和森等人,还一起联合搞了革命行动,强占里昂中法大学争取学习的权利。但是,因为这些行动,加上我父亲又是一个总指挥,最后父亲和一百多名同学就一起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就这样,父亲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父亲找到了陈独秀,陈独秀立即吸收他入党。就这样,父亲开始了作为共产党员的革命道路。紧接着就去了湖南,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又到安源领导了安源的工人罢工运动,父亲也成为了一个在全国比较有名的工会领袖。
此后,父亲根据党的安排,参加了很多的革命活动。上个世纪20年代应该说是父亲个人比较辉煌的时期。1925年,父亲还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父亲还是南昌起义的发起者、领导者之一。可以说,父亲的一生是同中国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李英男说:在这种背景下,他也进入了党中央,进入了政治局。1928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六大以后,父亲就进入了党中央的核心。实际上,父亲当时和周恩来、向忠发他们三个人,就组成了一个核心。
“年轻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李立三(供图/李英男)
在党的五大上,李立三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六大上,李立三又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一中全会召开,李立三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任中央农委书记。
李英男说:那个时候他还不到30岁,父亲自己说他走得比较顺利,加上父亲的性格也是比较急躁的,所以就急于求成。他当时就觉得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只要一发动,可能就会发展起来。
因此他就提出通过一省、几省的胜利,然后带动全国胜利的这么一个比较冒险的一个纲领性的指令和计划,就犯了一个很重大的错误,给中国红军跟中国革命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李英男说:“应该说父亲一辈子都因为这个事儿非常痛心。当然父亲也很快的就认识到了错误。其实,‘立三路线’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到了后来,就被中央纠正了。当时周恩来从莫斯科回来,也帮助父亲认识错误、纠正错误”。
所以后来,父亲也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深刻检讨。他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我觉得他非常直爽,非常讲原则。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他对那些因为这个错误的指令而牺牲的同志们,真的是非常痛心,一直都记在心里。
很多的老同志都听到过他在不同的场合,态度非常诚恳。甚至包括在苏联的有些时候,请他给在那里学习的中国学员们讲中国革命形势的时候,他还会批判“立三路线”。然后说:“你们知道吗?犯立三路线错误的就是我”。
李英男说:“父亲也曾经告诉过我们:年轻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认识、改正就好。连列宁同志都讲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他的。所以父亲也一直坚信是这样的,有错就改”。
父亲当时的很多行为,实际上超出了共产国际的框框,共产国际很担心,因此特别的坚持要把父亲叫回莫斯科,对他进行批判。所以父亲不得已就去了,这一去就是15年的时间。
组织和同志们曾给父亲开过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供图/李英男)
据了解,李立三同志一生开过三次追悼会。第一次追悼会是1922年在法国召开的。李英男说:“那个时候其实父亲已经回到国内了,而且已经领导了安源大罢工,但那个时候的通讯、交通跟现在不一样,有很多的小道消息或者是误传”。
在法国的一些同学,特别是和他比较要好的周恩来、赵世炎等都很关注他的情况。当时有一个消息说李隆郅刺杀湖南的军阀赵恒惕,围城被抓起来然后处死了。同学们听了以后很悲痛,然后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在法国巴黎开了一个追悼会。
第二次追悼会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后,父亲当时是政治保卫处的处长。有一次大部队已经快走到了瑞金,但是父亲带的政治保卫处的队伍却没有赶来。有个士兵说,父亲他们遭遇到了反动派的袭击,看到父亲被打倒在地上,可能是牺牲了。
这个消息也是挺悲痛的,又是周恩来主持了追悼会。但是还好,据说还没开完我父亲他们就赶过来了,最后转悲为喜。当时父亲笑着说:“给我开追悼会,还要几十年”。第三次追悼会是在父亲去世后,1980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山堂举行。
李英男说:父亲原名叫李隆郅,有点像老师的名字,因为我祖父就是一个开私塾的老先生,是清朝的秀才。在父亲参加工人运动时,这个名字就显得比较复杂,因为名字的笔画比较多,工人很难辨认。因此在安源的时候,他就改名李能至。
后来到了上海五卅运动的时候,父亲还是经常和工人接触,和邓中夏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父亲跟我讲,有一次他们坐着火车去开会的时候,邓中夏就提到这个事,说你这个名字写起来太复杂了,工人识字不多,很难辨认,你改个名吧。
“我父亲说,改个什么名?然后邓中夏往窗外一看,说:你看那窗外站着三个人,就叫李三立吧。我父亲觉得,李三立不好听,就说:叫李立三吧。从此,父亲就一直用了李立三这个名字”,李英男说。
父亲从来不会讲自己做了什么贡献业绩
1946年1月回国前,全家合影(供图/李英男)
1927年,李立三曾领导收回了汉口的英租界。此外,在李立三的革命生涯中,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业绩,那就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一度遭敌人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英男说:“应该说父亲没怎么跟我们讲过这方面的故事。我只记得大概是60年代,当时出了一部片子叫《永不消逝的电波》,讲的就是这方面的故事。当时父亲很兴奋,一定要带着我们一家人,到附近的电影院去看”。
父亲在看电影的时候就说:对,确实是这样的,我知道。父亲说,我参加过这个工作。父亲就只说了这么一句,没有再多说。父亲从来都不会说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业绩,他基本上就不夸自己,从来不会讲。
李英男说:我觉得父亲是很优秀的一个人。应该说他的眼光、他的胸怀都不是一般人,我妈妈也曾经跟我讲,其实她也是看中了我父亲的这些特点。另外,我觉得父亲很勇敢、很坚强、特别讲原则。
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不到20岁的时候,就确定了理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就对这个信仰一辈子不动摇。不管他遇到了什么情况,就算是在苏联坐牢,他还是照样要干他的事业。
李英男说:咱们现在的时代是高度物质化的时代,但是父亲他们那代人走过的道路,更重视的都是一些精神价值。父亲也曾经和家里说过: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都是党给的、人民给的。周围的物质条件,不是最重要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熏陶。在家里,在父母的身边,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可能就会熏陶出一些东西。在一些关键的时刻,我们也会想到父亲、想到母亲他们是怎么做的。这可能就是一个榜样的力量吧。
好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要低调做人的习惯。另外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靠自己,不能靠父母的名声。不管父母做出什么业绩来,那都是他们的事。父亲是父亲,我是我。还是要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李英男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觉得是一个重要的大日子。我每次都是比较激动的,因为想到我有几次都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度过的,或者是后来在家里陪着妈妈一起看电视。对我们家来说,也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开国大典现场图(供图/李英男)
在开国大典上,我父亲还站在了毛泽东的旁边。然后我看到他的表情是非常高兴、非常兴奋的。所以想到这里,我总是会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我也相信我们能够走好。因为这是父辈的期望,也是他们的理想。
“历史的足迹是不可抗拒的,历史一直在往前走。在历史的过程当中,有些事情也在慢慢的淡化。但是我总希望,我们的父辈,包括我父亲的一些业绩,特别是对年轻人有一些意义的业绩,不要完全被忘掉”,李英男说。
撰文: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