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父亲说自己的一生有两大艰苦创业

作者:周晓宇

12 2023-06-12 21:10

开国上将陈士榘,战争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世功勋,在和平年代为现代化国防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虽然长期身处高位,却从不搞特殊,对子女要求严格,经常教育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清水一样清白。

近日,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向红船编辑部动情地讲述了父亲陈士榘在革命时期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克服艰苦条件,在戈壁滩的恶劣环境中为两弹“做窝”,甘做无名英雄的一生。

陈士榘是毛泽东亲自发展入党的

陈士榘,原名陈有琤,1909年4月14日生于湖北省武昌黄土陂。陈士榘在老家湖北荆门龙泉书院读书时,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已经在南方各省展开。在共产主义思想激励下,1926年,陈士榘毅然加入当地的农民协会,积极带领同乡青年上街演讲,进行革命宣传。因为受到通缉,1927年4月,陈士榘被迫离开荆门,投奔在武汉的叔叔、中共地下党员陈雨苍。

在陈雨苍的指引下,陈士榘进入董必武领导的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他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从此,陈士榘踏上了青春报国的革命征途。1927年9月,陈士榘所在的警卫团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即秋收起义第一团。在这支部队里,陈士榘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毛泽东。



▲开国上将陈士榘

“父亲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经历了三湾改编,当年在井冈山上,也是毛泽东亲自发展他入的党,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南京总统府,可以说,父亲的革命生涯与毛泽东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陈人康说道。

1927年10月15日,是陈士榘永难忘怀的一个日子。起义部队在湖南省酃县水口镇秘密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这是三湾改编后,部队第一次发展新党员,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亲自主持的入党仪式,陈士榘正是六名新党员中的一位。

10月15日夜,陈士榘随着入党介绍人袁一民、郑毓秀走进酃县水口镇叶家祠堂的阁楼上。人到齐后,毛泽东起身站在桌旁宣布:人已到齐,入党宣誓仪式开始。大家郑重地举起右手,紧握拳头,毛泽东带领新党员宣誓。随后,毛泽东对大家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这天晚上入党宣誓仪式的情景,让陈士榘终生难忘。随后,他和部队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开启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征程。

活捉八路军第一个日本俘虏

“第一个活捉日本俘虏的抗战八路军就是我父亲。”在讲述父亲的革命征程时,陈人康向红船编辑部讲述了八路军活捉第一个日本俘虏的故事。

1937年,平型关战役即将打响。战前陈士榘被临时调到师部参与作战计划制定及指挥。

当时为了抓到一个日军俘虏,八路军许多官兵为此付出了代价。一位通讯员在收电话线的时候发现汽车底下躺着一个日本伤兵,受了重伤,呻吟不止。通讯员掏出纱布准备为他裹伤,那伤兵却一刀刺进了通讯员的腹部。平型关战役,115师一举击毙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但一个活着的日军都没捉到。

“平型关战役唯一的遗憾,就是一个日本俘虏都没捉到,所有的日本兵都誓死不投降。”陈人康说,“父亲曾说,要了解敌人,就必须通过俘虏来掌握信息,尽管平型关战役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捉到活口。”

曾经担任过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作战科长的陈士榘深知捕捉日本俘虏对了解日军这个作战对手的重要性。捉日军俘虏就成了陈士榘挥之不去的念头,他把日语“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喊话背了个滚瓜烂熟。

平型关大捷后,日军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突破晋东门户娘子关,并于11月4日拂晓直扑榆次,企图直下太原,结果一头撞进了从五台山南下的八路军115师343旅在昔阳县西广阳地区的伏击圈。

“在广阳伏击战中,大部分日军被歼灭了,只有少数还在顽强抵抗,我父亲寻着枪声,在四合院里头找到了一个日本军人,活捉了第一个日军俘虏。”陈人康讲述起其父这段经历时,言语间颇为严肃。

当夜幕降临时,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广阳镇内还有不少残敌在负隅顽抗。

“父亲进入镇内,听到了零星的枪声后,顺着枪声来到一个小院门口,看到已有不少战士将院子团团围住,一个战士正准备往院子里扔手榴弹。父亲连忙制止,‘有多少鬼子?’‘报告参谋长,就一个,钻进院子朝我们打枪。’父亲一拍大腿把手枪拔了出来。‘那还不抓活的,扔什么手榴弹!’父亲侧身进了院门。”

又一声枪响,子弹打在门框上溅起一串火星,陈士榘猫着腰悄悄摸到窗口旁,用日语喊道:“缴枪不杀,宽待日本俘虏!”



▲陈人康讲述父亲活捉日军俘虏的故事

“啪啪!”那名日本兵又胡乱放了两枪,陈士榘耐着性子又喊了几遍。屋里不再放枪,但仍然没有人出来。陈士榘又耐心喊了一阵子,那个日本兵才不再开枪了。过了好大一会儿,只听见里面传出了几句生硬的中国话:“明白,明白。”

陈人康讲述道,“父亲在门外与他对话的时候一脚踹开了大门,那日本军人的枪就直对着大门,还没等日本人反应过来,我父亲就顺手夺下了他手中的枪。”

日本兵缩在墙角一个粮食筐后,陈士榘上去一把揪住他,费了好大劲儿才将那名日本兵拖出来。这名日军腰上挎着军刀,居然还是佐官。

“虽然这个日本兵被夺去了枪,可双手仍死死握着军刀,说是日本天皇所授,不能缴出去。父亲哪管他这些,便用手枪指着他毫不客气地伸手一把夺下他的军刀。”陈人康颇显得意地告诉红船编辑部,“我父亲当时就说‘你现在是我的俘虏,必须要解除所有武装’。”

陈士榘活捉日本兵的消息很快在115师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八路军活捉的第一个日本俘虏。

许多年之后,陈士榘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下了这有趣的一幕:“正当着急之时,我突然想起汉文和日文中有许多字形字意是相同的,马上掏出一个笔记本,借着灯光在上面写了‘你不要怕,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宽待俘虏’‘只要你放下武器就不伤害你’几个汉字。他看了之后,也连忙写出‘理解’。我一看他不仅认识汉字,而且写得不错,心里头很高兴,又写字问他是哪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这回我连本子带笔一起给了他。他看看字,又抬头看看我,然后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第79联队辎重兵军曹加滕幸夫’。他的汉字写得很好,看来文化程度不低。”

“祝贺你们做窝成功”

在陈士榘的身上,有着很多颇为传奇的经历。除了是第一个活捉日本俘虏的八路军外,从1952年到1975年,整整23个年头的工兵司令生涯,23年的工兵司令生涯也为新中国历史上抹上了一笔浓重色彩。

1952年9月,正在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教育长的陈士榘接到了一项任命,由他担任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第一任司令员。工兵,又称工程兵,是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工程兵这个兵种,对于陈士榘而言并不陌生,1909年4月,陈士榘就出生在位于武汉黄土坡的新军工兵营里,当时的新军工兵营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工程兵部队之一。

谈及父亲出任工兵司令员的往事,陈人康向红船编辑部讲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我父亲的祖父陈克山、二祖父陈克水都是清朝的兵。到我的祖父这一代,他已经是湖北新军中的管带,相当于现在部队中的营长或中队长吧。我父亲出生三年后,湖北新军在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发起了辛亥革命。我的爷爷也参加了攻打总督署的战斗。”

中央决定成立工程兵时,关于工兵司令员的人选,军委几位领导一度举棋不定,让毛泽东决定。毛泽东看了军委的报告后说:“陈士榘的祖父克山、克水,父亲、叔叔都是工兵管带,工兵司令非陈士榘莫属。”

虽然有这样的家世渊源,但接到工兵司令的任命后,陈士榘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工程兵部队的建设水平,新中国明显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改变工程兵的落后现状和实施国防工程,这两大重任同时摆在了陈士榘面前。

接到任命后,陈士榘针对建国初期工程兵分工不明、专业混杂的局面,他将工程兵划分为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三种专业性质,各自按专业分工进行训练和战备。



▲陈人康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陈士榘还着手建立了工程兵的专业教育、科研体系,以提升部队的工程技术水平;同时,他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增设了40个工兵团,以满足国防工程需要。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对工程兵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兵也由此踏上了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而随着工程兵建设架构的完善,国防工程也全面展开。

国防工程规模浩大,工程背后包含的工作量更是难以计数。在国防工程建设中,当时陈士榘身边的干部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表现出的严谨和细致。在陈士榘的率领下,一项项国防工程顺利实施,虽然这些工程绝大多数仍深藏于我们无法看到的隐秘之处,但它们却形成了一道极其坚固的屏障,时时守护着国家安全。

陈士榘晚年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曾自豪地说,万里长城其实只有4000多公里,而我们修建的国防工程才是真正的地下万里长城。

1958年,年近50的陈士榘,又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使命:建设“两弹一星”核试验基地。

“当时很多干部战士是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国后,直接坐军列就去大西北的,所有人不许写信、不许打电话、不许发电报、不许回家,更不许家人探望,整个部队就像从人间蒸发一样。”陈人康告诉红船编辑部,父亲常说自己的一生有两大艰苦创业。第一个是革命,他从井冈山一路打到南京总统府,见证了人民军队的从无到有。第二个便是“两弹一星”基地工程的建设。



▲陈士榘在两弹基地与工程技术人员

从1958年8月到1964年9月,陈士榘和他的10万工程兵们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小时候觉得父亲很神秘,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见不到他的。那段时间,只有父亲来北京汇报工作时,才会顺路在家中停留一会儿。”

“当年的罗布泊,可以说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陈人康介绍,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和大家一起住土坯房和地窝子,刚进驻时4平米的地窝睡了6个将军。“加之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供给严重不足,吃不饱,又缺乏蔬菜,全体官兵靠挖野菜,摘骆驼刺补充。‘长须长发,棉絮外露,满面土色,嘴唇干裂,目光执着。’这是当年工程兵的真实写照。”

1965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一手握着陈士榘,一手指着张爱萍说道:“你们做窝,他们下蛋,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陈士榘负责“两弹”基地的建设,张爱萍负责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因此,毛泽东才说出了“你们做窝,他们下弹”的诙谐之语。

陈人康说,每当父亲回忆起自己那段鲜为人知的建造核试验基地的往事时,感慨万千。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十万大军默默地开进戈壁荒原,工程交付后又默默地撤离,部队随之改编撤编。当两弹一星对外公布后 ,世人都知道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却很少有人知道工程兵部队建设两弹基地的事。

事实上,陈士榘在他的回忆中,也曾对这10万人的部队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他说:“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从来没有人提起过,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怀念。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艰苦创业的时代,他们为中国军事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谈父亲的影响:他首先是我们的首长,其次才是父亲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威严的将军,有种不怒自威的气派。你别看他是土八路、泥腿子,不是正规军校毕业的,但却很讲究军人仪态,他的衣服永远都是熨得笔挺整洁,皮鞋擦得锃亮。给我父亲配的公务员,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熨衣服。”

陈人康笑着说,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习惯。“我自己穿衣服也是,无论何时都要熨烫得笔挺整洁。”

陈士榘对几个孩子都是军事化管理,就像对小兵一样。陈人康回忆,父亲曾告诫孩子“我首先是你们的首长,其次才是你们的父亲。”



▲陈人康和父亲陈士榘

对于父亲,在陈人康看来更像是上级。从军后,他每次见到父亲都被要求敬军礼,然后才叫爸爸。

1968年,16岁的陈人康继承了父辈们光荣传统,成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工程兵战士,作为司令员的儿子,陈人康没有被分配到机关清闲岗位,而是被分配到了最基层、最辛苦的岗位。

“干的是建筑工人的活,每天在工地上用耙子搅拌砂浆,挑水泥。”陈人康也没什么抱怨,“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大多数将军的子女都有相似经历。”

1984年,陈人康转业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工作。二十多年后,以普通干部退休。可是他并没有享受什么优质的退休生活,而是选择了推广红色文化,宣讲父辈的故事,还担任了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谈及自己退休后的生活,陈人康认为,这是在为传播父辈们的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

“例如当年建设基地的工程兵部队,他们的名字、业绩至今仍鲜为人知。我们不去讲,不去宣传,那以后谁还会记得他们?作为后人,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同时更应该去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撰文:周晓宇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