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 | 陆定一之孙陆继朴:爷爷出狱拒绝补发工资,说没有为党和人民工作

05 2024-12-05 14:13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1934年参加长征。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陆定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文教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中央宣传部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近日,红船融媒编辑部采访了陆定一之孙陆继朴。陆继朴说:“爷爷留给我们的遗产,并没有太多实物上的财富。爷爷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努力在自己的环境里让自己做到最好。”

▲陆继朴

陆继朴说:“记得当时爷爷从监狱出来,开始恢复工作。爷爷因为冤假错案,被关了13年,上级要补发他的工资。但是,爷爷并没有要这个工资,他的理由是:这13年他没有为党和人民工作,所以不要工资。”“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价值观,让我们跟他们比,真的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01

爷爷没有走家里安排的路,决定投身革命

陆继朴介绍,其1984年出生,今年40岁,是陆定一同志的孙子。“爷爷在1996年去世,当时我12岁,大概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爷爷一生的经历是很传奇的。爷爷是江苏无锡人,家里一直都是书香门第。”

陆继朴介绍,家里面几代人,都是读书人。爷爷的父亲叫陆澄宙,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法律系,曾在北京担任检查厅厅长。辛亥革命后辞官,举家回到无锡,继续从事法律工作。爷爷是上海交大的学生,读的是电机系。我的父亲陆健健,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本人,也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所以说,家里还是很重视教育的。

▲青年时代的陆定一

陆继朴介绍,爷爷从小读的是交大附中,之后考上了交大。大学期间,他的舍友是当时交大第一任党的书记——电机科学生张永和。张永和于1925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交大第一位学生党员。

张永和和爷爷一个宿舍,他老是神神秘秘的,每天晚上很晚才回到宿舍。有时,拿一包东西回来就很神秘地往抽屉里一锁。有一次,爷爷出于好奇,就偷偷去看抽屉里放了什么东西。

后来一看,都是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大纲和报告。就这样,张永和觉察出了爷爷的好奇,也瞒不住了,干脆就对爷爷表明了身份,向他讲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后来,他还介绍爷爷在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后来,爷爷又成了交大第一届团委的书记。

▲1992年2月,陆定一为赠张永和书题词

▲1990年代初,张永和在北京与交大第一个党团支部成员、同班同学陆定一重逢,畅叙战斗友情

陆继朴介绍,在读大学的时候,爷爷参加了五卅运动。当时,受恽代英、瞿秋白等同志的影响,这些都在他的心里面种下了革命的种子。所以,爷爷参加五卅运动,还参加了游行。爷爷的传记里也曾提到,他当时在游行中还做了演讲,后来有人开枪,交大有学生被打死,他们都非常愤慨。

爷爷很早就入了党,参加了革命,都是在他的学生时期。在大学里,爷爷通过与学校同学的接触,耳濡目染,亲身的投入到了运动中去,在运动中不断地锤炼自己,提高认识。后来,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一个革命者。

爷爷在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去学校里给安排的地方。当时,家里准备让他继续出国深造,但是爷爷也没有去。当年,陆家家里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比如爷爷的大哥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后来直接去了斯坦福读硕士。

爷爷大学读的是电机系,当时他是想要实业救国。爷爷没有走他大哥选择的那条路,而是决定做一名职业的革命者,一直都在上海从事党的工作。

02

爷爷当了多年宣传部长,文风朴实、实事求是

公开资料显示: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陆定一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曾任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干事。1927年任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宣传部长,同年出席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

1928年底赴莫斯科任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30年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团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兼《青年实话》主编,团中央组织部干事。

1934年参加长征,曾任中共中央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干事、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遵义会议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红星报》主编。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5年任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部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组长。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9月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1月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继朴介绍,爷爷从事了22年的宣传工作,是从七大开始的。爷爷当了很多年的宣传部长,他的文风我感觉是比较朴实的。属于实事求是、比较唯物主义的那种。

包括他对新闻学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言简意赅的、很唯物也很简练的一个表述。

陆继朴介绍,1928年年底,爷爷赴莫斯科任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在莫斯科的时候,爷爷接触到了瞿秋白等同志,也认识了王明。由于对王明的一些作风的不太认同,后来王明也是比较打压爷爷。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爷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老山界》,被收录在语文课本里。

当时,爷爷是以一个普通宣传兵的角色来写的。当时,他已经被王明打压,被撤销了职务。但即使是那样,即便是道路又十分艰难,他也没有说放弃斗志,也没有说因为被打压而意志消沉。相反,他还是很有斗志的。老一辈人的革命信念是很坚定的。

03

重庆谈判后,爷爷险些成了“四八”烈士

陆继朴介绍,1946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爷爷曾经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参加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活动。爷爷主要是协助周恩来总理,和王若飞等人跟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包括毛泽东同志也过去了。

从重庆谈判回来的时候,爷爷还差点上了飞机,险些成了“四八”烈士。当时爷爷本来准备上飞机,后来毛泽东同志让他改一个稿,就把他给叫下来了,其实是捡回来一条命。

▲陆定一

陆继朴介绍,1956年,爷爷曾提出了双百方针,当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被毛泽东同志肯定,到现在还在用。爷爷提出,要让知识分子有不同的意见,要发声。爷爷其实是一个挺民主,希望能有不同的声音,大家一起来辩论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有一部分声音说,故宫是老的封建文化的代表,是晚清的朝廷皇上住的地方,不能保留,是封建残余。后来,爷爷说:要尊重历史,故宫还是挺宝贵的,是中国和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爷爷站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说,故宫还是应该保留下来。

陆继朴介绍,爷爷曾经倡导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爷爷认为,学习要结合生活实践,要下工厂,要去农村,要培养职业工种,不要全都读大学。当然,大学生也需要。但是,职业高级技工或者是做具体工作的人,也很重要。

爷爷一直说,教育要跟实践相结合,理论要结合实际。这可能跟他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是相吻合的。

▲陆定一

陆继朴介绍,爷爷的爱好是读书,爷爷书读的很多,《古文观止》他还能背诵。记得有一次,爷爷让我妈读《古文观止》,说随便找一篇文章,他都能背。还有一次,邓小平同志在火车上,也随便翻了一篇文章,爷爷也直接背出来了。虽然他是一个工科生,但是爷爷文史的底子也是很深厚的。

陆继朴介绍,爷爷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每次我去看爷爷,走的时候,我爸都会让我亲爷爷一下。爷爷也很享受家人温馨的氛围,对家人也是有很温馨的一面。

我觉得像爷爷那一代人,性格上都不会说是那种很急躁很急躁的,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的风风雨雨,什么事儿都见过,也都是比较通情达理的人。但他们在原则问题上,一定是会坚持自己的原则的。

包括爷爷处理我上学的事情,用他的车不行,但是用他的稿费可以。这就是爷爷那一代人,公私分明,又照顾了家人,又不失他的原则。

爷爷在感情上也是挺真挚的一个人,包括他后来去找唐义贞的孩子。他还是怀念那段感情。所以,我觉得老人还是很温馨的一个人。

04

爷爷和奶奶的结合,是陈云同志做的媒

陆继朴介绍,奶奶严慰冰跟爷爷是在延安认识的。奶奶的父亲叫严朴,他是江苏一带早期的革命家,1925年就入了党。奶奶的父亲严朴跟陈云同志,是结拜兄弟。

当时,陈云同志被捕入狱,严朴还去营救过他,拿钱把陈云给赎出来了。他们俩的革命感情是特别深的。

严朴去世的时候,陈云还专门写了一段话:当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就要全部胜利的时候,严朴同志死去了,但他钢铁般的意志,奋斗不屈的革命精神是永存不朽的。

▲陆定一

陆继朴介绍,爷爷和奶奶的结合,也是陈云同志做的媒。1938年,严朴的夫人过瑛,也就是奶奶的母亲,带着几个女儿到了延安投身革命。爷爷和奶奶1941年结了婚。他们的几个孩子,都是在延安出生的。那段时间,相对稳定一点。

奶奶参加革命,也是受了她的父亲严朴的影响。奶奶当时在学校学的医,报考的是南京的中央大学,是国民党的大学。她的成绩很好,古文造诣很高,包括英语都特别好。

当时在延安,奶奶跟爷爷写情书都是用英文写的。包括爷爷的英文也是比较好的。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杨家岭接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英文“paper tiger”就是爷爷翻译出来的。

05

爷爷坚持自己的选择,我非常敬佩

陆继朴介绍,爷爷的第一任妻子叫唐义贞,爷爷跟她的感情非常好。我感受到,老一代人的革命感情还是挺深的。爷爷对唐义贞确实是有感情,非常真挚。记得爷爷说过一段话:从此(唐义贞牺牲)以后,再伤心的事儿都哭不出来了。

他们那一代人都付出了很多。爷爷为了革命,第一任妻子都牺牲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颠沛流离,有很多人还都把孩子放到老乡家里寄养。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很多家庭因为革命都不是时常团聚,都牺牲了很多。

陆继朴介绍,“文化大革命”中,爷爷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爷爷在“文革”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爷爷来讲,其实是很残酷的。能坚持13年,更是不容易。

他在监狱里受了很多苦。爷爷为了锻炼自己,为了避免丧失说话的能力、思维的能力,他在监狱里唱京剧,来锻炼自己的面部肌肉,活跃说话的神经。

记得有一段时间,有人说要把爷爷给放了,只要他写一个认错的材料。但是,爷爷拒绝了,他说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其实,他认了错就可以早一点出狱的,但爷爷还是一个骨头很硬的人。

▲陆定一题词

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但爷爷活到了90岁。我觉得,这跟他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比较积极的态度是有关的。

虽然受到的挫折,对他身体上、心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老人很坚强,没有而且也不会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去做一些不得已的选择。他坚持了他的选择,我是非常敬佩的。

06

爷爷留给我们的遗产

陆继朴介绍,爷爷留给我们的遗产,并没有太多实物上的财富。记得当时爷爷从监狱出来,开始恢复工作。爷爷因为冤假错案,被关了13年,上级要补发他的工资。但是,爷爷并没有要这个工资,他的理由是:这13年他没有为党和人民工作,所以不要工资。

我觉得,这真的是不可想象的。按现在来讲,因为你的错误我是可以申请国家赔偿的,这是一个公民正当的权益。是你是给我判错了,毕竟受了这么大的罪。

但是,老一代人,他们的想法从来都不是个人的利益,不是个人受了多少损失,不是个人受了多么大的委屈或者吃了多么大的苦。他想的永远都是:按照他以前的工资补发给他,这个钱不能拿,因为没有为国家和人民去做事。

他们的情怀、价值观,如果让我们跟他们比,真的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退一步讲,如果他们要是在意钱财的人,当时也就不会参加革命了,肯定就出国去深造了。毕竟,国内当时是那么一个战乱的环境。跟他们比,我们的境界真的是差太多了。

人家当时有那个条件,都不会说为了自己更优渥的生活,自己更好的发展,他们想的都是为国家、为人民。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能成功,首先是有格局在。他们的志向就远大,不是一般人的志向。

普通人可能就是说要赚个钱,要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好点,让家人过得幸福一点。这个也无可厚非,这是一个正常普通人的一种追求。而老一辈人,他们能成为革命家,能做出一番惊天伟业来,他们一定是跟常人有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值得我们去学习。

正是因为有了像爷爷他们那一代人为代表的这些共产党人作为先锋,才为中华民族开拓了出一种可能性,才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新中国。我们作为后人,才有机会在这片大树下乘凉,去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小家。正是他们的牺牲,成就了我们。

这个才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精神财富: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努力在自己的环境里让自己做到最好。

07

爷爷的遗言:让人民讲话、让孩子上学

陆继朴介绍,我的名字叫陆继朴,这和爷爷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完全是。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继承的继,朴素的朴。我的奶奶是江苏无锡人,奶奶的父亲叫严朴,是无锡著名的革命家。

爷爷叫我继仆,是希望让我继承他的岳父严朴同志的革命事业,同时也有简朴的意思。

▲陆定一和家人在一起

▲陆定一和家人在一起

我出生以后,爷爷基本上都住在北京医院。在我的记忆里,每次都是去北京医院去看爷爷。每次见面,父亲会让我汇报一些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也讲一些学校的故事。爷爷每次听的都是很感兴趣的。

▲陆定一给陆继朴的祝福

▲陆定一给子女的寄语

陆继朴介绍,爷爷的家风一直都是比较严格的。我小的时候,上学和住的地方隔得比较远。当时就想用爷爷的车,给公家付钱。爷爷当时说,车是配给他个人用的,不是给子女用的,就给拒绝了。但同时,也给了父亲一笔他的稿费。

意思是你可以拿这个钱去用,但是不要用他的车,影响不好。我觉得,老一辈的公私还是分的很清楚的。爷爷对后代,也严格,也温情,也很关心。

爷爷曾跟我说,长征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他,他给我看几样东西,糙米饭,南瓜粥。长征的时候,能吃上这个就算是很不错很不错的了。他从小教育我们,生活一定要简朴一点,要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要铺张浪费。

陆继朴介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的遗言。1996年,父亲去学校接我,说爷爷快不行了,要去看爷爷。当时,父亲问爷爷,有什么话要跟他讲。爷爷就说了两句话:让人民讲话、让孩子上学。

上学主要指的是让我上学。我就想,爷爷说的这两句话,可能跟他一生从事的工作,包括宣传、教育都有关系。包括爷爷提出的双百方针、广开言路,包括家里的言传身教,爷爷还是觉得上学、教育是很重要的。

我感觉他的言语非常质朴,也很简洁。但是,却蕴含着很大的一个道理。他其实就是一个言简意赅的人,用很朴实的语言、很精短的话能表达一个很宏大的思想。我觉得,这也是他很独到的地方。

陆定一的手书遗嘱,回顾了革命战斗的一生

陆继朴介绍,爷爷还有一个地方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他小的时候,不是放牛娃,或者吃不上饭,或者生活很苦。在那个历史时期,他参加革命,能做出那种选择,我觉得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爷爷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在当时,大学生凤毛麟角,他又有很好的前途,在那种人生路口的时候,他选择投身革命,而且还为革命奋斗终生,这让我十分钦佩。

我记得爷爷曾说过一句话:爷爷觉得他这一生中,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事。因为他参与并实现了最伟大的工作,就是反帝、反封建,这是他年少时的期望。这两件事都实现了,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爷爷从小就对我说过,我印象也很深。爷爷从小就叫我要立志,立大志。

说实话,我没有太懂他的立志的想法,可能也受限于每个人的发展,受限于时代的历史条件。像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其实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了。

但爷爷那个时代不是,那是在一种兵荒马乱,在有各种历史可能性的时候。走一条自我发展的路,让全国人民能实现民族独立,能反帝、反封建,是他们那个时代最想干的事。

我觉得,他们能把这个事干成,虽然革命很曲折,但也是一步步走向胜利。那一代人做出了一番开天辟地的事业,是很了不起的。

08

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怎么看待自己革命后代的身份?陆继朴表示,我其实从小家里就教育我说不要特殊化,不要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也不要躺在家里的功劳簿上,还是要书写自己的历史。

▲陆继朴

爷爷其实是挺有自己主见的一个人,家里给他安排了很顺利的一条路,但他没有选择。他还是选择了一条救国救民,一条很艰难的路。因为革命随时都要准备牺牲,包括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

家里对我的教育,包括我父亲也常跟我说,人要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我非常感谢我父亲的一点,就是他会在我人生比如说毕业、工作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他会给我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他也会尊重我的意见。我可能跟我爷爷似的,会按我当时的想法去选择我的职业发展方向。

如果是我选定的方向,我的父亲也不会说不行,必须按他的走。父亲说,你可以有你自己的选择,我只是给你提供一个保障。尊重你的人生选择,你的人生要靠你自己走,你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陆继朴表示,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我觉得,我的家里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着挺宽松的一个环境。

【图片来源:陆继朴提供、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无锡关工委官方微信、中国政府网等】

撰文: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