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八路军老战士温元箸之女温笑倩:刚正坚毅的父亲,有军人气质,文人风骨

04 2024-07-04 10:01

近日,抗日英烈郑廷珍将军外孙女、八路军老战士温元箸之女温笑倩接受了红船编辑部的专访,她深情地回忆了外公和父亲各自的人生故事。今年是温元箸同志诞辰100周年。

1.jpg

▲抗日英烈郑廷珍将军外孙女、八路军老战士温元箸之女温笑倩

温元箸,河北沧县人。1924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冀鲁边区军政学校学员、军区宣传队分队长、青年干事、抗大分校学员,县大队和军分区保卫干事、特派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豫皖苏军区一分区独立团营政委、团政治处副主任,县大队副政委,商丘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法处副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总后军需学校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总后政治部保卫部干事。1957年调军事医学科学院,任保卫处副处长、处长,1970年任院务部政委,1979年任五所顾问,1984年离职休养。2000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温元箸同志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六十多个春秋,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奖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他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政治工作经验,为保持部队内部的纯洁稳定,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忆起父亲的过往,温笑倩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2.jpg

▲温笑倩的父亲温元箸

组织越狱暴动受表彰

温笑倩介绍,父亲祖上原本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但爷爷去世较早,家中只有奶奶、父亲兄妹俩和他们的一个小姑姑。父亲小时候在私塾念书,后因家道中落,以务农为生,生计艰难。

1938年下半年,八路军115师进入鲁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在当地招兵。

同年12月份,当地的村长带着年仅14岁的温元箸和另外两个同乡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在参加八路军之后,温元箸先在八路军冀鲁边区军政学校学习,后任冀鲁豫军区宣传队宣传员、分队长等职务,主要在抗日根据地做后方工作。

1942年,日军为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破坏八路军兵站,在5月1日悍然发动了“五一大扫荡”,又在下半年对冀东地区发动了“九·二七”大扫荡,其中冀鲁边区军政学校正在扫荡区域内。

温元箸所在的冀鲁边区军政学校,其中的学员都是军事政治的骨干,以学习文化为主。九月下旬,日军出动万余人采用“突袭与合围”的战术,向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因敌我力量悬殊,故在9月27日拂晓,部队紧急转移驻地,不料在转移途中被日军发现,随后被迫分散突围。

“在突围过程中,父亲的部队不幸进入日军的包围圈。原本可以冲出包围圈的父亲,为了照顾一位行动不便的战友,渐渐落在后面。随着日军的逐渐逼近,父亲带着战友一起躲进了附近的麦垛里。日军为了确认麦垛里是否有人,每路过一个麦垛都会用刺刀捅两下,我父亲躲藏的麦垛,刺刀拔出来的时候带血,日军发现了他们,父亲的下巴也被刺伤,差一点被刺死。”温笑倩描述父亲遇险的过程时说。

温笑倩表示,父亲落入敌手后,被关押在济南城区一处由外国石油公司库房改造的监狱中,由日军士兵轮流严密看守。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和其余被关押的同志们逐渐摸清了监狱的内部结构和运作规律。

为了争取早日逃脱,温笑倩的父亲与四位有同样想法的同志聚到一起,五人迅速组成了一个名为“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小组,旨在集结更多力量,策划越狱暴动。之后,陆续有数十位同志加入了行动。

在“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之前,已有同志尝试逃跑,但没能成功,惨遭日军杀害。“临时行动委员会”前两次的暴动计划也都因意外情况而未能实施。为了确保越狱行动万无一失,温笑倩的父亲和战友,利用一个难得的机会,成功策划并实施了越狱暴动,解救了众多被俘同志的生命。

“那天夜晚,父亲和小组成员带领十余人,趁着日军换岗之际,巧妙地捆绑了哨兵的手脚并堵住他们的嘴。随后,迅速逃离了监狱。为了降低被发现的风险,他们分成两队撤离。尽管途中充满困难和危险,但大部分成员最终都安全地逃离了监狱。”温笑倩补充说,“父亲和战友趁着天黑不知跑了多远后,找到了一处老乡家,老乡把他们保护下来,并告诉了父亲他们部队的位置,后来,父亲和战友成功回到了部队。”

“因为父亲脑子灵活又有文化,被战友们称为‘小诸葛’,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总能保持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温笑倩说。

冀鲁豫军区对越狱人员经过深入调查后,证实温元箸等人在狱中表现出色,并成功组织越狱暴动,解救了许多同志,同时也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战意志,军区党务委员会发出嘉奖令,在全军区对领导越狱的五位同志通令嘉奖。

3.jpg

4.jpg

▲1943年,冀鲁豫军区对温元箸等同志通令嘉奖

坚持原则,父亲保护了很多人

“我父亲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既坚持原则,又与人为善,关心人、爱护人,并在特殊时期保护干部,保护知识分子”,温笑倩这样评价父亲。

1968年底,总后系统很多在运动中受到冲击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被统一下放到地处西北的贺兰山总后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分为几个队进行管理,父亲所在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三队。有着丰富政治工作和保卫工作经验的父亲被指派到三队担任指导员。

贺兰山的冬季十分寒冷,三队有很多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回来的专家教授,一次看到一位教授身穿羊皮袄在寒风中放羊,父亲怒了。他不顾自己可能再次受到批判的风险,坚决地制止了这种做法。

“对三队的专家们除了正常的生产劳动外,父亲没有让他们受到任何批判,尽可能地保护他们。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三队建了猪圈和鸡舍,养猪养鸡,还开出菜地,种了很多蔬菜。逢年过节时,三队还会把富余的食物分送给其他队,这让别的队十分羡慕。”温笑倩说道。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温元箸一直尽己所能帮助遇到困难的人们,即使自己也身处困境,仍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人性的关怀。他的善良和关怀,让贺兰山的冬天多了几分温暖。

温笑倩还说:“父亲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后,曾受到父亲保护的专家教授、叔叔阿姨们都到家里来感谢我的父母。那段时间,是父母最感欣慰的一段日子。”

她还说:“父亲这一代人是有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对革命的忠诚、理想和信念十分坚定。”

温笑倩表示,“文革”时,父亲在受到冲击被关押期间,仍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并给看守他的战士讲解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父亲曾给中央写信,从国防安全的角度建议修建青藏铁路,身处逆境,仍心系国家建设与安全。

对待岳母,如亲儿子般照顾

提到温元箸,就不得不提到和他相濡以沫的夫人——郑中霞女士,她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郑廷珍将军的女儿,也是温笑倩的母亲。

5.jpg

▲温元箸、郑中霞夫妇

温笑倩表示,母亲出生于1931年9月3日,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最小的弟弟是遗腹子。外公牺牲后,两个妹妹因病夭折,一个妹妹送人当童养媳,母亲在姥爷部下的资助下上了学。战乱年代,孤儿寡母,一家人的生活倍感艰辛,饱尝冷暖与苦涩。外婆曾一度带着孩子回到灵宝娘家。

国恨家仇,让母亲从小就痛恨日本侵略者。初中时,她参加了学校的抗日宣传队,每到一地,就高唱抗日歌曲,动员老百姓一致抗战。当台下的老百姓得知她的父亲是在忻口战役中牺牲的将军时,群情激愤,誓为英烈报仇,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抗战胜利后,母亲随家人回到柘城。由于母亲有文化并且十分能干,先后担任了当地妇救会主任和乡长,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并积极做好支前工作。父亲的部队当时也在柘城,由于工作原因他们相识了,并在工作中不断加深了解,慢慢建立了感情。”温笑倩补充道。

温笑倩还说,“起初,外婆不同意父母在一起,主要是外公牺牲后一家人受了太多的苦,当兵打仗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不希望母亲再重复她的痛苦。但是,父母坚定地选择了对方,愿意同甘苦共患难,慢慢地外婆也就妥协了。”

父母结婚后,因工作需要,父亲从水东地区调到武汉工作,母亲也一同去了武汉。后来,姐姐和自己相继出生,外婆便来到武汉,照顾我们姐妹。之后,爸爸调到总后工作,一家人又来到北京,弟弟和妹妹出生后也一直由外婆悉心照顾,我们姐弟四人与外婆感情很深。

6.jpg

▲温笑倩的外婆与孩子们

温笑倩说:“父亲是一个大孝子,还是一个好女婿。无论是对我的奶奶,还是对作为遗孀的外婆都很孝顺。父亲知道我外婆这一生十分不易,作为女婿的他,像亲儿子一样对她好。“文革”时期,由于外公的身份问题,父亲受到了冲击。出于保护我外婆的考虑,父亲把外婆送回到河南灵宝她的娘家,并托在灵宝的朋友照顾外婆。”

“文革”后,温笑倩的外婆回到北京继续生活,直到1988年去世。身为女婿的温元箸为悼念岳母,写下挽联:“国难时存志抚孤,太平日颐享天年。”

父爱如山,厚重而深远

在生活中,温元箸不仅影响着他人,作为一名父亲,也影响着自己的儿女。

温笑倩表示,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养成爱学习、爱劳动和诚实助人的好品德。

那时,只要父亲在家,每周六晚上都会给我们开个家庭会,问我们兄弟姐妹在学校的情况。比如:这周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在幼儿园又学到什么东西了?跟小朋友的相处怎么样?能不能把学习到的东西表演一下啊?

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却反映着温元箸夫妇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良好的教育方式。

“由于我小时候有点胖,跳舞的时候不会扭腰,只会转头,那憨憨的样子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现在想起这件事还挺伤自尊的。”温笑倩笑着说道。

父亲十分民主,他经常问我们有没有被老师表扬或批评。如果被批评了要说明原因,并要求我们诚实守信。做错了不要紧,认识并改正就是好孩子。

礼拜天下午,又到了听父亲讲故事的时候,姐弟几人围坐在父亲身旁,听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温笑倩说:“父亲是一个特别有悲悯之心的人,这一点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影响很大。”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在上学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沿街乞讨的人,看着十分可怜。但是当时到处都在讲阶级斗争,学校也让我们提高警惕。”

有一次,温笑倩想给一对讨饭的祖孙一点钱,但又害怕他们是阶级敌人,没敢给。回家后和父亲说,他们太可怜了,能不能给他们一点儿钱。

身为父亲的温元箸沉思片刻,和孩子说道:“你自己决定吧。”他为了保护孩子的同情心,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若给了钱,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若是不给钱,父亲和我都于心不忍”,温笑倩还说,“父亲点点滴滴的教诲,让我们兄弟姐妹保持着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

还有,“文革”初期,很多地方发生了武斗,学校也发生了学生打老师的情况。温元箸十分清醒,告诫孩子们:“不许打老师!”温元箸的这句话在当时会被视为立场不坚定的表现,很有可能遭致批判,但这句话却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尊师敬长的孩子们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温政委的家教好!”这位以身作则的父亲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

温笑倩还说:“父亲喜欢读书,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读书看报,有时还会讲给我们听。隔一段时间,父亲就会去附近的新华书店转一转,买上几本书,也给我们买几本小人书。70年代初,家里就有一面墙的书柜,有古典名著、现代小说、唐诗宋词、词典辞海辞源、逻辑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各种文史摘抄和报刊杂志等等。正是由于父亲长期以来阅读和收藏书籍的习惯,使得我们姐弟四人从小就爱看书”。阅读给人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时至今日,退休之后的温笑倩仍然保持着阅读的良好习惯。

此外,温元箸还有其他一些业余爱好,下围棋、拉胡琴和唱歌。离休之后,围棋一直陪伴着他的日常。

她还说:“父亲这一代人是有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对革命的忠诚、理想和信念十分坚定。”

温笑倩表示,“文革”时,父亲在受到冲击被关押期间,仍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并给看守他的战士讲解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父亲曾给中央写信,从国防安全的角度建议修建青藏铁路,身处逆境,仍心系国家建设与安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温元箸还和其他同志整理了马列著作中的要论精选,共同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一书,发挥着生命的余热。

温笑倩说,父亲走路很快,挺胸抬头,大步流星,这是他军旅生涯养成的习惯,性格刚正坚毅,展示出军人的气质;父亲又很儒雅,晚年时的一头白发,让他显得更加慈祥温厚。

7.jpg

▲温元箸一家合影

采访最后,温笑倩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许多照片,她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着照片背后的点点滴滴,让人感触颇深,而令温笑倩感到遗憾的是,她与父母的合影太少了。

撰文:陈威 实习生:封国浩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