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红船融媒编辑部采访了开国上将萧华、老红军王新兰夫妇的小女儿、医学博士萧霞。萧霞从后代的角度,讲述了父亲的革命故事、母亲的革命故事、父母的爱情故事、家风故事、长征的故事和少共国际师的故事等。
▲萧霞
此文为红船专访文章之一:“开国上将萧华之女萧霞:父亲从不觉得自己有多大贡献”,以下是萧霞的讲述。
父亲11岁加入革命队伍,参加了兴国暴动
萧霞介绍,他的父亲叫萧华,母亲叫王新兰,他们二位都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士。萧霞说:“我叫萧霞,我是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人中最小的,我出生于1953年8月1日,是建军节那天,所以我跟军队非常的有缘。”
▲1955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自右至左:陈赓、粟裕、萧华、洪学智
萧霞提到,父亲一生跟两个字很有缘:年轻。父亲很小的时候,不到14岁就做了兴国县共青团的书记;16岁,就做了红四军政治部的青年部长;17岁,已经当了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22岁,父亲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娃娃司令”(司令员兼政委);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39岁的父亲又成了最年轻的开国上将;48岁时,父亲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萧霞介绍,父亲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萧屋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参加了革命。爷爷萧能赇和奶奶严招胜也是早期的共产党员,爷爷曾经是兴国县工会的委员长,奶奶是兴国县东街的妇女委员会主任。父亲很小就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在从事一项很秘密但是很神圣的事业。
爷爷家里非常的贫穷,没有土地、没有房屋。因为没有地方住,爷爷便在大夫第(江西有的祠堂又称大夫第)旁边,搭了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小茅草屋。爷爷奶奶带着父亲和他的弟弟四个人,就住在这间屋子里。
所以父亲从小便受尽了苦难,缺衣少食。慢慢地,父亲的头脑里萌生了一些问题:为什么穷人不能像富人那样生活,穷人这么多但是为什么一直在受苦……他就开始去想这些问题。
家里的茅草屋,是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有很多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经常开会。父亲从六岁开始,就给党的地下交通站站岗了。
因为家里没有钱,所以父亲就没法上学。爷爷是有名的泥瓦匠,富人都找他盖房子。在这个过程中,爷爷萌生了一个想法:用他的劳动,去换取父亲上学的机会。于是,爷爷就跟人谈好了:爷爷免费修缮房子,把父亲送到小学去上学。
父亲上学的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语文老师,都是中共地下党员,父亲很早就接触了这些党员,也接触到了革命的思想。父亲从11岁开始,实际上就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还参加了兴国暴动。兴国暴动的时候,父亲和同伴们一起,到地主老财家里去做记号。这样,让游击队很迅速地就能找到这些人,把他们抓起来。
所以,其实11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加入了革命行动。父亲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一个是受家庭爷爷奶奶的影响,一个是受学校老师的影响。
《将来的我》作文里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父亲上的小学实际上是萧氏家族的小学,是由萧氏家族办的学堂,自然里面也都是萧氏家族的孩子。但是,没有钱,基本上就去不了这个学校。所以父亲进了学校之后,也受到了很多的欺负,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叫他“泥腿子”。
比如说,学校里有一些西洋乐器,风琴、笛子、小号等等,但是富家子弟连碰都不让父亲去碰。有一次,父亲看到学校新进了一批小号,就试图去摸一下。结果富家子弟看见了,就推搡他,还说:“你这个泥腿子,滚开!这不是你的东西!”
父亲这个人比较内向,不会说和人家去打架,但是记在了心里。但是父亲就特别想学吹号,于是,他就拜托音乐老师教他。没想到,在两个月之后,学校有一个联欢会,我父亲拿着号吹奏了两首曲子,当时那些富家子弟都傻掉了,因为他们连吹都不会吹。所以,当时父亲还得到了老师还有一些同学的夸赞。
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学校里的乐器他都会玩。他都是通过跟老师虚心地请教,认真地去学,才学会的。后来,在长征中,在抢渡大渡河战斗中,父亲还曾亲自吹响冲锋号,鼓舞十七勇士胜利渡河。
11岁的时候,父亲曾经写过一篇老师命题的作文——《将来的我》。全班同学都在写,有的人说要发财,有的人说要拥有土地。但是,我父亲当时是这样写的——
“人生最大的恨事,是看到祖国内忧外患,人民流离失所,而不能担起匹夫救国之责。人生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可爱的祖国富饶秀丽,群众安居乐业,食足衣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作文最后,父亲这样写:“将来的我要以这些英烈为师,献身革命,为天下劳苦大众的新生活奋斗一生。”
▲红军时期的萧华
我们无法想象,这是一个11岁的孩子写出来的,一个11岁的孩子竟然有这样的志向。父亲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个老师含着热泪批了八个字——“其志可嘉,后生可畏。”
父亲被称“福将”,唯一一次受伤是在东征
萧霞介绍,父亲14岁就参加了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一生参加战斗无数,但是受伤比较严重的只有一次。那是在父亲长征之后,东征的时候,在吕梁山一带。
当时,父亲是红二师的师政委,刘亚楼是红二师的师长。1936年3月2日,他们向敌人发起攻击,但是没想到敌军炮火特别的猛烈。把红军所占的山头,炸得几乎看不见山的模样。父亲为了把地形看得更清楚一点,就没待在掩体里,翻了一个坡,结果就在翻坡的时候,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左腿。
子弹从左腿的外侧打向了内侧,还是个“炸子儿”。当时父亲觉得,好像有一股力量推了他一下,低头一看,整个裤子都红掉了,全是血。父亲站不住了,警卫员找到担架想把父亲抬去救治。但是父亲不让,因为战斗还在进行,他的血把整个担架都染红了。好在这个时候,杨勇同志带着支援部队上来了。最后,战斗也打胜了。
因为这次战斗,父亲受了重伤。大夫告诉他,如果不把残片取出来,左腿可能会残废。当时给父亲做手术的,是红军医院的姜院长。手术没有麻药,父亲就咬了一条毛巾。手术也没有手术刀,最后还是借了一把老乡的菜刀,在消毒以后,用菜刀把父亲的伤口拉开,把里面的碎片、弹片、骨片,一个一个取了出来。
当手术做完的时候,姜院长和父亲两个人,整个衣服都湿透了。姜院长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坚强的人。就这样,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做了这么大的手术。
父亲在红军长征的时候,几乎我认识的叔叔伯伯,他们都受过伤,有的受过两三次伤,有的受过七八次伤,有的甚至受过十几次伤。但是,父亲在长征途中,就没有受过伤。所以,他们都开玩笑,称父亲是“福将”。
他们开玩笑说:“子弹看着你都绕着你走,打不到你身上。”结果没想到,长征过了以后,东征的时候,父亲受了重伤,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受的一次伤。
▲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
派兵到山东,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娃娃司令”
萧霞介绍,父亲22岁时,已是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他还有个“娃娃司令”的称号。说起这个称号,很多人都误解了,以为“娃娃司令”是咱们共产党人给起的外号,实际上不是的。
1938年夏天,父亲接到八路军总部命令,让他带领当时成立的115师的一部分干部,还有从别的部队抽调来的一些干部精英,到山东去。当时,毛泽东同志指出:虽然日本人占领山东的地方有很多,敌伪军也很猖獗。但是,老百姓受苦也最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毛泽东同志就发出命令:派兵去山东。
父亲只带了三百多人,他进入山东的第一个县叫乐陵。父亲到那以后,当地的地方武装和国民党乐陵县政府的人就欢迎父亲进城。父亲当时很年轻,走路很快,他带着部队就往城里进。
国民党的县长牟宜之,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八路军。结果看着部队走到最后了,也没发现萧华司令。就问战士:萧华司令呢?战士回答道:第一个就进城了!牟宜之就说:哎呦,那不是个娃娃吗?就这样,“娃娃司令”的外号就传出来了。是国民党的县长牟宜之去迎接父亲,找不到父亲,最后说了这么一句“娃娃司令”。
当时国共合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所以,父亲除了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争取当地的国民党政府、当地的国民党官员,来帮助八路军一起抗战。
但是,有些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是非常的坏。他们一方面跟八路军说合作,另一方面还给小鬼子提供方便。
父亲想要去见他们的时候,他们知道父亲年纪小,所以就把父亲当个娃娃,不把父亲当回事。当父亲要去见国民党高官的时候,他们就闭门不见,让父亲等着。但是父亲没闲着,他发布了有关抗战的告全民书,发动当地的老百姓参加抗战。
这时候,国民党高官发现:这个娃娃司令不简单,不好好对付他还真不行。于是,便约见了父亲。
那个时候,国民党的装备全是美式装备,很厉害。他们都全副武装,但是不许父亲带警卫班。于是,父亲就单枪匹马地去了。父亲带了一支小手枪,穿着一身破旧的洗得发白的军装,但是干干净净。父亲个子不高,但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进去了。
见面以后,他们就问父亲:你都打过什么仗?父亲就把他参加过的大的战役一说,那国民党的官员一下就震惊了:这么小的娃娃,经过这么多的战斗。后来,父亲开始讲国共合作的意义,父亲让国民党高官觉得:萧华真不是个普通人。
后来,国民党高官气急败坏,说父亲把当地县里面的国民党官员都给争取过去了,要给父亲点颜色看看。于是,在父亲出来的时候,他们就把支持父亲的国民党的县长给扣押起来了,软禁在一辆车上。
还好父亲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很早就开始发动群众,当父亲的车和软禁国民党县长的车要出城的时候,老百姓把整个车队围住,让国民党马上放人,不许关押抗日县长,要积极抗日。国民党的高官没办法,就只能把县长给放掉了。
这个县长叫牟宜之,后来还成为共产党党员。他是父亲争取过来的,父亲还救过他的命。牟宜之非常支持抗日战争,在山东当地非常有名,老百姓为了感恩他在抗战时期为家乡人民所做的一切,还给他做了雕像。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并不是只拿枪杆子去打天下,我们也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争取到一切可以支持共产党的力量。
父亲抵达乐陵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迅速打开局面,使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巩固和发展,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和支援,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不到两年时间,冀鲁边抗日武装就由原来的2000人,迅速发展到2万多人。
▲萧华和王新兰夫妇
在乐陵期间,父亲和母亲也结了婚,度过了一生中非常重要、非常值得纪念的一段时光。
毛泽东同志教导父亲,一定要重视调查研究
萧霞介绍,父亲从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父亲13岁的时候,曾担任兴国县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书记。为什么这么小就当了书记呢?是因为父亲的扩红工作,做的非常好,把共青团组织很快的建立了起来。
当年,他发动了共青团的骨干,当时只有十几个人,他们用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兴国县的26个乡。父亲就带着骨干们,到各乡去发动青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有一千多名青年加入,成立了当地的共青团组织。
▲1950年萧华陪同毛主席接见工作者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到兴国,是1929年的春天,当时父亲并不认识他。但是父亲听到他的讲演,觉得非常敬佩。毛泽东同志到兴国,办了第一次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当时参加的人,都是兴国的党团的领导干部。我父亲有幸,也参加了。
而且我的父亲,父亲的哥哥,还有我的爷爷,三个人都是这个学习班的。40名学员里,父亲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只有13岁。当时,毛泽东同志看到一个小孩儿在里面,就问是谁。兴国县政府的人就说:他叫萧华,虽然年纪小,个子小,但是非常能干。
毛泽东同志在兴国,住在潋江书院的一楼,整个兴国的领导干部办公在潋江书院的二楼。有一次,毛泽东同志让警卫员去叫父亲,要跟父亲聊聊。父亲第一次看见毛泽东同志,非常紧张,毛委员来了,做梦都想不到。
毛泽东同志当时躺在躺椅上,坐了起来,说:你就是萧华呀?父亲说:是的。然后毛泽东同志说:哎呀,我可知道你的名字。大家都说,“兴国有个小娃娃,他的名字叫萧华”。于是,父亲就笑了。
毛泽东同志拿着他手里的书问父亲:你知道这本书吗?父亲说:知道,这是兴国的县志。毛泽东同志又说:你知道里面记载了什么吗?父亲说:我没看过。后来,毛泽东同志就说了下面一段话,让父亲受益终生。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无论到哪里,首先要调查研究。首先要知道当地经济的情况,老百姓的情况,收租的情况,土地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的干部要牢记于心的,因为我们就是要为老百姓的翻身解放而奋斗。
父亲把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记了一辈子。父亲不管走到哪儿,不管当多大的官儿,他到了一个地方,都首先去做调查研究。这都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教他的,当年父亲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可见毛泽东同志对他的影响之深。
父亲曾和毛泽东同志一起睡觉,革命友谊深厚
萧霞介绍,毛泽东同志第二次到兴国,是1930年4月。毛泽东同志又把父亲叫到了身边,让他汇报工作。那天谈得很晚,谈完了之后,父亲就说:我回家了。毛泽东同志说:细伢子啊,你这么小,天这么黑,你就不要回去了,你和我睡吧!
当时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有点儿犹豫,因为当时贺子珍同志也在。她和毛泽东同志住的那间房子特别窄,就在里面搭了一个小木板儿床,给两个人睡。如果父亲睡在那儿,根本就没有床。于是,毛泽东同志就让警卫员临时搭了一个小床板儿,弄了两个板凳,搭在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的床旁边。就这样,我父亲跟毛泽东同志睡了一晚上。
后来我们问父亲当时有什么感受。父亲说:虽然睡在木板上,但是心里特别的暖。萧霞介绍,这段历史,她还讲给了兴国县潋江书院博物馆的人听。现在很多人到那里去瞻仰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住过的房间,父亲的这段故事,也被大家广泛传颂。
父亲非常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同志,也聆听了很多教诲。等于父亲从小,就是听着毛泽东同志的教诲长大的。
毛泽东同志前前后后七次到兴国,每次都要找父亲谈话,特别喜欢父亲。包括父亲被调到红四军政治部工作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每次吃饭,都要叫警卫员把父亲叫来,一起吃饭,吃的饭就是“红米饭,南瓜汤”。
毛泽东同志有吃辣子的习惯,就摆盘生辣椒放着。有一次他问父亲:萧华,你能不能吃辣椒?父亲说:我是兴国人呐!毛泽东同志就高兴的说:对嘛!不辣不革命嘛!“不辣不革命”这句话,其实就是从这说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做总政治部主任的时候,经常在晚上被毛泽东同志叫去汇报工作。有一次,父亲过去汇报全军的政治工作条例,汇报完之后已经是凌晨。
毛泽东同志点燃了一支烟,表情非常难过。突然对父亲说:萧华呀,咱们两家都犯杀戒。你家死了四个,我家死了六个。父亲没说话,父亲非常难过,父亲知道,毛泽东同志也很难过。
因为父亲家满门忠烈,只剩下父亲活了下来。毛泽东同志家里,也死了很多人。我想,他们两个一定是在怀念为革命牺牲了的这些家人。从这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
敌人来轰炸,周恩来同志一扑救了父亲一命
萧霞介绍,在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前,中央曾在江西抚州宜黄开了一个军委会议。当时,来参加会议的全是大首长,周恩来、王稼祥、博古等同志都到场了。这次会议很重要,16岁的父亲也参加了。
开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让敌人知道了,敌人就派飞机过来扔炸弹,一下就把开会的祠堂炸了个大窟窿。当时飞机飞过来的时候,父亲就想冲出去。但是,他刚要一冲出去,后面有一只大手就把他给抓回来了。一刹那,就听飞机扔的炸弹轰的一声就炸了。父亲感觉到,他背上有一个人一直在护着他。
▲1958年,萧华与周恩来一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当飞机轰炸完了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这个人是周恩来同志,是周恩来同志救了父亲一命。后来,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开大会,敌人给我们放礼花。同志们,继续开会。于是,他们就在漏了一个大窟窿的祠堂里,继续开了会。
后来,萧霞还曾到当地探访。萧霞说:“当年在召开少共国际师青年工作会议时,敌人派飞机来轰炸,是周总理扑倒在我父亲身上,救了他一命。后来总有叔叔伯伯打趣,周总理这一扑,扑出个开国上将来。”
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青少年组成的部队,全师平均年龄不到十八岁,最小十四岁,父亲担任政委时是十七岁。
政治工作贯穿父亲一生,从不觉得自己有贡献
萧霞介绍,父亲做政治工作做了一辈子,政治工作几乎贯穿他的一生。从他14岁调到红四军政治部做青年委员就已经开始了。其实,更早在兴国县担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的时候,他做的也是政治思想工作。萧霞觉得,父亲做政治思想工作有几个特点:
第一,父亲从小就特别受苦,所以他特别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特别知道军队的干部和战士想要什么。我觉得,这是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者的前提,他非常了解他的工作对象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父亲跟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的交往,让他跟领袖们学到了很多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好方法,以及好的思维方式。
第三,父亲挺聪明的,看书的时候一目十行,记忆力也超级好,脑子特别的好用。这对他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来说,也是加分的。
第四,父亲是从基层干起来的。他到了红四军以后,组织虽然把他安排做青年委员,但是一个月之后父亲就主动说,要下连队。所以父亲是从连、营、团、师,这样一步一步上来的。从基层上来的干部,做政治思想工作,就会有更多的指战员可以接纳他,因为他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父亲一边做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还指挥作战,这也是父亲的一个特点。不光是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也是,父亲是司令员兼政委。作为一个政工干部,父亲同时又是一个指挥员。
第六,父亲非常刚正,大公无私,但是并不暴躁,他脾气比较温和、内向。他找人谈话,很多干部回过头来都说:萧政委是一个极好的人,我们有些事情找他去谈一谈,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他安排工作,我们会非常愉快的接受组织上给的任务。父亲尊重每一个同志,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战友,而不是上下级。
萧霞说,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慧但是又有原则,非常严厉但是又非常亲切的,这么一个政工工作者。军队的政治工作条例第一版,也是在父亲的参与和组织领导下完成的。我觉得,父亲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为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干部。
父亲的革命经历,父亲和母亲也很少给我们讲,父亲和母亲从不说他们过去打仗的故事。我觉得,之所以不给我们讲,是因为他们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失去了太多的亲人,失去了太多的战友,失去了太多对于他们一生来说都无比宝贵的友谊和真情。
我觉得,父亲和母亲那一代人,包括父亲和母亲的战友们,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侥幸活下来的。他们活到今天,他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替那些战友活着,干革命工作也是为了让他们的理想能够实现。
▲1978年,萧华在西北留影
父亲从不觉得自己对军队有什么贡献。他们那一代人,就是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从来没有浮夸的东西。现在所提到的腐败,在父亲他们那个年代,是几乎不存在的。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父亲是总政治部的主任。但是,父亲和母亲的腿,因为没吃的,全都浮肿了,全都营养不良。一个在军队里的高级干部,总不能家里没吃的吧?可是,在我们家,父亲和母亲就能把省下来的粮食,分给了战友家。
那是他们那一代人,他们是一种战友情,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生死兄弟。
生活中的父亲:很善良、很慈祥,超级爱孩子
▲萧华和王新兰夫妇
萧霞介绍,生活中的父亲,首先是一个慈父。父亲他太忙了,每天的休息时间也就四五个小时。在我们起床之前,父亲早就在处理他的工作;在我们睡觉之前,也从来看不见他的身影。
所以能跟父亲相聚的时间,可能只有星期天,偶然能见到父亲有时间在家里待一下。我们家一共五个兄弟姐妹,有四个女孩,父亲又比较年轻。那时候,他就把两个手臂一展开,一个胳膊上吊两个孩子,然后就转着带我们玩,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光。
父亲是军人出身,从来不睡懒觉。到了星期天,即使是休息日,也要早早地就把我们从床上全部叫起来,进行军事化训练。爬山,跑步,锻炼身体。父亲觉得,有好的身体才能做出好的工作,才能好好的学习。
父亲也超级喜欢孩子。有一次,父亲带我们去香山爬山,当年三分钱一根的冰棍,父亲提前买好了一桶。父亲在后面提着,几个孩子被他赶着在前面爬山。爬到山顶以后,我们本想着父亲会给奖励,给根冰棍吃。
但是,当地有很多老百姓家的孩子也在香山玩,父亲把冰棍桶一打开,那群孩子就围上来了。父亲就把冰棍都发给他们了,最后我们就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但是父亲特别地高兴。
父亲很善良,很慈祥,也超级爱孩子,但是父亲对我们还是蛮严厉的。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们:第一,不能欺负别人;第二,也不能欺负动物;第三,要尊重所有的人。所以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实际上让我们受益了一生。
非要说家风的话,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很好的标准。但是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就教我们,一定要诚恳对人。你爱他,他才会爱你。这就是我们所受到的最基本的教育。
▲萧华和王新兰夫妇
有一件事,现在的人可能都不相信。在我哥哥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去新疆视察工作,母亲那时候工作非常忙没法带孩子,父亲就把大姐和哥哥带在身边,就去了新疆。结果到了新疆可能水土不服,哥哥就发了高烧,就请当地的医生来看。
哥哥把外衣一脱,军医就笑了。为什么笑?因为他那个背心上有十几个洞,哥哥想把背心掀起来,让医生听诊。医生就笑着说:不用了,不用了,这洞就够了。
你就想,父亲当时还是部队的高级官员,可是哥哥穿的衣服有十几个洞。我在五年级之前,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也没穿过一双新鞋,穿的都是姐姐的旧衣服。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勤俭节约,因为父亲和母亲对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关于我们的姓氏,其实还有一个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汉字简化委员会,父亲是负责人。本来父亲的姓氏是带草字头的萧,但是为了工作,父亲就带头把“萧”给简化成了“肖”。很多老同志也都是这样的,老同志都非常遵循中央的号召。
奶奶严招秀为了革命胜利,改名叫严招胜
萧霞介绍,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爷爷叫萧能赇,奶奶叫严招胜。本来奶奶叫严招秀,但是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她觉得我们一定要胜利,所以就改了名字叫严招胜。爷爷和奶奶后来都牺牲了,都是烈士。
当年,奶奶曾是兴国县东街妇女主任、城区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当年,父亲又是挺有名的共产党员。所以,当年红军走了之后,国民党就派人去抓奶奶,于是奶奶就跟着游击队进了山。
进了山以后,游击队被围剿,没有粮食吃,由于奶奶比较熟悉兴国的情况,就主动带着游击队员下山筹集粮食。粮食是找到了,但是在回山的路上碰到了国民党的军队。奶奶为了让大家有粮食吃,就让游击队员挑着粮食走了。
奶奶负责把国民党军队引开。当时是在一个叫大青山的地方,奶奶把国民党的军队引开,就往前跑。最后就听到了枪声,后来就再也没有人见过她。
具体奶奶是在哪牺牲的,是不是有人把她埋了,父亲和母亲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回兴国的时候,曾问了很多人,但是没人知道。有几个老人说,奶奶牺牲是在大青山。父亲和母亲就在大青山脚下,呼唤奶奶的名字。
父亲回到兴国的时候,觉得特别的难过,觉得特别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因为当年他调到红四军去工作的时候,因为组织纪律,并没有向他的父亲和母亲说,就留了一张纸条给家里,说:我走了,组织上调我去别的地方工作。
但是,爷爷和奶奶都是老共产党员,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萧华一定是去当红军了。奶奶拿着事先做好的一双鞋,追了三十里路追上了红军的部队,见到了父亲和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也认识奶奶,因为他在我家吃过奶奶做的米粉豆腐。
毛泽东同志说:您放心吧,我把小华子带走,我一定好好照顾她。奶奶说:行,跟着你,我放心。但是我希望你们快点回来。
萧霞介绍,那是奶奶跟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后来,陈毅同志有一次在山里打游击的时候,偶遇了奶奶。陈毅同志当时没有去长征,三年赣南游击,就一直留在赣南,那时候父亲他们已经去长征了。
陈毅同志后来回忆说:奶奶头发都白了,瘦的一塌糊涂,因为没粮食吃。陈毅同志问奶奶:老人家你还好吧?奶奶说:我们家小华子在哪儿啊?陈毅同志说:他挺好的,他跟着毛委员,你放心吧。
奶奶就说:你们啥时候能打回来呀,老百姓太受苦了,想红军呐。陈毅就说:红军一定会回来,小华子一定会回来。奶奶就说:那好,那我等他,我等着红军回来。
萧霞介绍,这也是最后一次,她认识的叔叔伯伯见到奶奶的情形。
开国上将萧华简介——
▲萧华
萧华(1916—1985),原名萧以僔。江西兴国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后,任红四军特务营政治委员,红十师第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成立,任政治委员。1934年10月随“少共国际师”参加长征。
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5年6月,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
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1939年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华北讨逆野战军政治委员。1941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任东满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1947年后,任南满军区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共南满分局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1949年7月,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50年1月回国后任空军政治委员。6月,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任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64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7月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1983年6月至1985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长征组歌》、《艰苦岁月》等。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
采访对象萧霞简介——
▲萧霞
萧霞,开国上将萧华、老红军王新兰夫妇的小女儿,医学博士,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工作。后赴日本留学,从事角膜感染方面的研究,并取得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在参天制药公司工作期间创立了卫生部——参天制药眼科医生奖学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眼科人才,受到政府与眼科业界的高度评价。
一直以来,萧霞十分关心关注赣南老区的发展,担任了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并致力将其打造成智库平台,举办博士论坛,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
撰文: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