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论坛丨叶挺将军孙女叶莲:改善企业生存环境,要在三个维度上努力

10 2022-03-10 23:55

2022年2月26日,由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红船文化公益基金和红船编辑部主办,红船融媒(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唐山市丰润区国能热力有限公司协办的“传承红色基因,一起向未来”高端论坛在北京怀柔成功举办。

数位老一辈革命家后人齐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畅谈如何让红色基因成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

朱德元帅外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建,黄克诚大将之子、开国元勋文化研究会副监事长黄煦,周恩来总理侄子、中国知青网理事长周秉和,张云逸大将之孙、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叶挺将军孙女、六合环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叶莲,彭德怀元帅侄外孙张峰等相继发言。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叶莲的发言,全文如下:

我们刚刚与疫情一起度过了第3个春节。这场世纪大疫情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从威胁人类健康,到阻碍经济正常运行,最终导致世界格局的改变与分化。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一起向未来”。我们民营企业要面向未来,有必要关注社会层面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趋势。因为这些新情况可能预测未来,帮助我们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今天,我想与大家一起从三个维度来观察这些变化,从国际,到国内,然后企业,与大家聊一点知心话。

国际方面——全球化走到了尽头

最令我关注的是除疫情之外全球化这件事,因为全球化曾经深深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崛起,而现在,全球化显然已经走到了尽头。

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疫情爆发,1月23日武汉封城。4月份,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基辛格这位犹太老人曾对中美两国建交做出过贡献,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在文中说:“新冠病毒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猛烈程度对人类发起袭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但它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各国必须在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当前的问题,否则将面临最坏结果。”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得不佩服这位老人的睿智,他在疫情刚爆发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看到了今天的格局,他的说法都应验了。疫情发生后,我们看到延续了几十年的全球化走到了尽头,世界重新结盟。

全球化的现象大概出现在苏联崩溃之后,到现在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时间。苏联解体之前是没有全球化这一说法的,那时候北约、华沙处于冷战状态,哪里会有全球化的说法。冷战结束后,对立的阵营没有了,没有挑战了,才为全球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大量资本开始推动全球化突飞猛进地发展。

说了这么多,全球化的动力是什么?理论上来讲,是来自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家间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更简单地说,谁有什么特长就干什么,然后在市场上公平地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就企业而言,要么技术领先,要么成本领先,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中国经济起步时大大受益于全球化发展,企业的生产成本很低,在外来料加工,使得民营企业迅速得到发展,几十年来,大家已经适应这种岁月静好的状态。

但是全球贸易的彼此依赖是需要前提的,这就是贸易双方彼此信任,一旦信任被打破,就会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卡脖子困境”。在我们与西方互信的几十年里,我们可以依靠国外的高科技来支持低成本生产。现在彼此信任不在,原来合作共赢,现在戒心重重,敌意萌生,激烈对抗,西方开始在技术上卡我们脖子了,我们如果不自力更生就没办法存活。因此,我们看到全球化走到了尽头,一个世界两大阵营对垒的状态重新出现了。

尽管我们都很向往一个没有纷争的世界,但是世界在变,我们的思维也要跟着变,要从过去形成的对国际局势认知中走出来。

国内方面——生存环境堪忧,更需要政策稳定

我们再从国内来看,首先是我们独特的清零抗疫模式十分有效,其他国家学习不了,他们的文化、风俗与我们不一样。我们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直是举国体制。比如说大家需要为了抗疫扫二维码,我们没有执行上的困难,让这样做大家就这样做。对于人身自由和隐私,人们没有过多的顾虑。虽然我们抗疫成本不低,但我们没有那么多感染和死亡。这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稳定起到了基石的作用,疫情期间能够在这片净土上生活,是我们的福。

面对疫情、国际格局变化导致的经济下行,政府承受着很大的管理压力,企业也处于承受能力较弱时期。时逢政策调整期,国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行业性的弊病,但执行层面层层加码、粗糙落实,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令企业界产生恐慌情绪。

1.jpg

叶莲

企业层面——企业发展需要宽松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有心栽花花不开。改革开放之后,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无心插柳柳成行。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家们靠着勤劳的创业精神,成就了令人瞩目的伟业。其中有许许多多中小型企业,辛苦打拼创业,非常不易。这些企业家们就像是中国的大熊猫,是非常宝贵的一批人,他们对这个时代有非常大的贡献。中央早已明确要两条腿走路,国营、民营缺一不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

然而从2020年开始,在疫情、国际国内局势动荡的影响下,企业家的生存空间变得相对紧张,特别是社会舆论环境不好的话,年轻人创业意愿降低,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非常重要。

打造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要在政治、法律和社会三个维度上做出努力,包括政府高度认可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法律上给予保护,如私有产权的严格保护、禁止滥用刑法涉入民事案件等。在社会维度上,则是要对企业家有更大的善意,认可他们对社会的各种形式的贡献。当下最能够影响这个“舆论场”的依然是政府,它发出的强有力的信号,是对民营企业发展持续、稳定、强劲的支持。

因为当前“卡脖子”问题严重,所以很多人青睐“硬核高科技”企业家,这没有错,也的确是趋势所在,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创造其他价值的企业家,包括致力于提升效率、加强品质、节约成本、丰富选择等等。一个社会里存在着各种需求需要满足,360行,哪一行都不能少。我们不仅需要星辰大海,同样需要柴米油盐。

但在另一方面,企业家们也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得益于国之大势,民之托举。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顺势而为。很多针对企业家的批评,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根基,需要慎重地对待,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今年春节期间,马化腾说了一段话,在网上流传很广,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腾讯只是国家社会大发展期间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国家发展浪潮下的受益者,并不是什么基础服务,随时都可以被替换。未来,腾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要做到不缺位、做到位、不越位,做好助手、做好连接器。”这段话显示了马化腾的通透与明智。在当今社会里,民营企业如何与社会和谐共生,这是企业家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新挑战。把企业做好,这是根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会使企业走得更安稳,更长远。

编辑:王向明

视觉:宋琦

统筹:王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