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论坛丨革命先烈赵世炎之孙赵新炎:红色基因赋能与民营企业发展之路

07 2025-04-07 15:30

编者按:

2025年3月18日,“红色基因助力民营经济新发展”论坛在新疆库尔勒举行。革命先烈赵世炎之孙赵新炎参加了此次论坛,下面的文章由他的发言整理而成。

一、民营经济的时代使命与生存挑战

在2025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党中央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战略定位,引起全社会重视,同时也让民营企业燃起新希望。

民营企业面临双重压力和责任,短期看是就业承载之困,长期看责任更大,包括全国人民的饭碗里是否能有足够的粮食。

我国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由民营企业提供,这与国有企业多年来持续进行的“减员增效”形成鲜明对比。当前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态势,会构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因素,而化解这一风险的钥匙,握在民营企业手中。

民营企业是保证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守护者。我国每年需进口亿吨级大豆、千万吨级玉米高粱,甚至数百万吨外国饲草。粮食进口依赖外汇支付能力,而当前95%以上的外汇创造源于外资与民营企业。随着国际产业链重构,外资持续撤离,民营企业已成为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外汇生命线”。

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外汇紧缺年代,中老年人也逐渐淡忘。在没有民企缺乏出口能力的时代,尽管世界上粮食生产很多,但我们国家却没钱购买,无数人长年忍饥挨饿。如果没有出口创汇,我们就会再度挨饿。所以说,能够出口创汇的民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绝不可少。

二、创新困局与体制突围

作为深耕国企数十年的实践者,赵新炎深切体会到,国有企业虽在技术跟随层面成效显著,但原始创新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央企每年投入巨额创新资金,却因投入产出比失衡常陷舆论漩涡。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创新模式,导致资源错配与内部消耗。

反观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从移动支付到新能源应用,从跨境电商到智能制造,市场驱动的创新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才是突破应用技术创新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赵新炎

三、亟待纠正认知误区并破除偏见

当前社会存在两种危险倾向:一是将民营企业简单等同于“逐利群体”的价值歧视,二是“运动式监管”带来的制度伤害。

我们党的理论研究不能僵化,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和优良传统。既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支撑。

不当监管的具体表现如“远洋捕捞”,正在严重打击民营企业。我熟识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大比例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打击。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选择性执法”现象,目前也是势头正猛。这些不当做法正严重伤害民营经济的活力,甚至威胁它们的生存。

四、红色基因的当代启示

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就遇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敌人的腥风血雨中,周恩来、陈延年、赵世炎等革命先驱顶着“国共合作”的政治压力,毅然提出大规模建立工农革命武装的主张,这与当时党的中央领导人和地位更高的共产国际路线相反。这封信,现在武汉的中共五大纪念馆长期展出,在中国共产党内高层领导中最早提出建立党自己武装力量。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突破精神,应该对当代民营企业有所启示。

要做到坚守正道与创新突破的统一。企业应恪守法律底线,同时勇于开拓“无人区”。正如腾讯、阿里、大疆等企业的创新,不固守条条框框,勇敢地走上新的探索之路,迎接新的胜利。

在业务发展领域形成不可替代性,是保证企业生存的良方。民营企业需要聚焦两类价值创造,即基础性价值和战略性价值。前者如保障就业和创汇等,后者包括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等。这些都是你生存的法宝。

总之,站在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节点,民营企业更需要传承“敢走新路”的革命精神,在全球竞争中闯出中国路径。这既是对红色基因的最好传承,更是对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

编辑:朱向锋

视觉: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