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论坛丨开国少将萧锋之女萧南溪:坚定的信仰让父亲在长征路上记日记

11 2024-12-11 18:55

2024年11月25日上午,红船编辑部主办的红色湘中行——共筑“信念与信心”主题活动,在湖南娄底市成功举办。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开国上将李聚奎之子李生雨、开国上将萧华之女萧霞、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子朱新春、开国大将张云逸之孙张晓龙、开国上将宋任穷之子宋京波、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明、开国少将萧锋之女萧南溪、开国上将韦国清之子韦肖毅、开国少将彭显伦之女彭霄等老一辈革命家后人。

与会嘉宾以真挚的情感,依托先辈们鲜活的史实,辅以生动的图片,娓娓道来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他们深情赞颂了那个时代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与不屈信心。

本文为开国少将萧锋之女萧南溪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具体如下: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我想讲一下在长征中的三个故事。

我的父亲萧锋,原名萧忠谓,在十一二岁,就参加了革命。一生打了1365次战斗,六次负重伤,最后成为开国将星(开国少将)。他没有上过一天的正规学堂,却坚持写了64年的日记,并根据日记整理了4本书。

父亲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红军军旅作家。我的父亲在长征中,几乎天天都在写日记。父亲记录、保护、整理和他革命时间等长的64年的日记,真的不容易。

在长征中几乎每天都有战斗,但是这其中,令父亲印象最深的、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就是湘江战役。

红军过了湘江以后,很多支流都被我们的红军烈士的尸体堵住了,烈士的鲜血也把湘江的水都染红了。为什么说“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就是这么来的。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时候,父亲被聂荣臻同志调到红一师巡视团任巡视团主任。后来,因红三团总支书记易秀湘负伤,父亲开始兼任代理红三团总支书记职务。

当年12月1日9时,红三团进到全州西茶园490.8高地和婆婆殿318阵地。父亲接到命令全团晚至脚山铺宿营。时任周副主席来到红三团传达命令:红1师3个团在脚山铺一线构筑工事,掩护主力红军和机关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

红三团连夜组织军民搬石、锯木,修筑工事。晚上,中央军委电令:红1师、2师各团务必于12月2日12时前,阻止敌人渡白沙河(湘江支流),保证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在河的南岸通过界首。当晚19时,红三团连夜在白沙河以北的白沙铺至洛口间构筑阻击工事。

12月2日,全州恶战开始了。在这一天,红三团发起十二次突击,用血肉打开一道又一道封锁线。湘江战役中,红三团冲杀一天,指战员粒米未进,十分疲劳,但在二团的掩护下,于午后16时半沿咸水河向西南方向行动,连续跑了8里路,晚21时赶到毛坪里宿营。

伙夫放下担子就煮饭,但各连最多有八九十人吃饭,还有五六十人永远回不来了,饭无人吃,有的连有五分之一是俘虏,炊事员、司务长都不认识。见此惨状,炊事员和指战员相对而泣,大家哭得很伤心。

深夜,3营王有才营长喜忧参半地将3营450多人(含俘虏150人)带来归建了。他们化装成蒋军的队伍,巧妙地绕过敌人结合部,战斗损失较少。郭庭栓技术书记清查了一下人数说:“报告团首长,全团尚有1800多人,其中俘虏成份有380人。”

一天的血战,全团共冲垮了敌7个团,刺死了1000多敌人,冲破了敌12道防线。在激烈的战斗中,父亲感到,红三团不愧是秋收起义后三湾改编留下的老部队,能打能拼。

我为什么要讲湘江血战?由于湘江血战我们获得了惨胜,才使得遵义会议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能够重新回到领导岗位,进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南溪

第二个故事是,吴起镇上话长征。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数字,和父亲的日记有一点点关系。

红军过了草地以后,到了哈达铺。在哈达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偶然从邮政代办所搜集到的报纸上,获知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苏区正处在蓬勃发展之中。于是,上级命令我父亲,带着两个连队护送毛泽东同志到吴起镇。

早晨7点钟,父亲从哈拉铺那个地方,把要骑的马刷的好好的。毛泽东同志握着父亲的手说:忠谓(父亲的名字)护送,我放心。在路上,毛泽东同志有时候骑着马,有时候下来走。下来以后,毛泽东同志就跟父亲说,你这办法很好。

父亲问,什么办法?毛泽东同志说,你看你们这连队,一边走,后头还有一个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着“站岗”“放哨”“蒋介石”“共产党”等词句,行军不忘学习,很好。其实,父亲深深知道,他的爱妻萧曼玉活着的时候就告诉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个愚蠢的军队。

毛泽东同志夸了父亲后,他就特别美滋滋的,很高兴。

然后毛泽东同志又说:忠谓,你有记日记的习惯,你给我算算,咱们从瑞金出发到了吴起镇这18个月,大概走了多少个省,趟了多少条河,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里路。父亲说,马上统计,后来就告诉毛泽东同志:爬了18座山,走了两万多里路。

长征中,父亲的日记最为完整详细,几乎一天都不少,内容既包括每天的天气、行军路线、作战行动、人员伤亡、弹药消耗以及俘虏缴获,也包括当天的行走路程、所到地点等。从瑞金算起,中央红军走过11个省,跨过万水千山到达陕北,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首次讲的吴起镇上话长征,就是在这发生的。

我最想给大家讲的是第三个故事,飞夺泸定桥。一说飞夺泸定桥,大家马上就想到了铁链上有22勇士往前,那是大渡河右岸的故事,我想讲一下,大渡河左岸李聚奎领导的红二团、三团的故事。

1935年5月26日,十八勇士在安顺场成功渡过大渡河,但安顺场一段水路水深流急,渡口狭小,仅靠现有的木船难以输送几万红军过河。当时国民党派出重兵紧跟我军,蒋介石还空投传单,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情况十分危险。

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当即决定红四团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出发的同时,已经在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红二、三团也沿着大渡河东岸北上,协助红四团夺取泸定桥。当时,父亲受命暂代红三团总支书记职务。

安顺场与泸定桥相距160公里,全程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行走十分困难。适逢雨天,风声、雨声夹杂着大渡河水的拍岸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清晰地回荡在深山峭壁间。指战员们手拉着手摸黑前进。

次日中午,红军意图被敌人发觉,前来增援的川军11团故意纠缠拖延时间。

父亲和刘兴隆营长下令,前卫连冲垮敌人,大部队加速前进。红三团团长黄永胜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赶在敌方援兵之前夺取泸定桥。3000红军勇士在断崖、峭壁的掩护下,不到一个小时便将其尽数歼灭。稍作休息后,继续向北赶路。

29日午后,父亲所在先头部队在距离泸定桥2公里处的安乐坝与敌人发生了遭遇战,迅速将其击溃并从敌军口中得知敌特口令“雅安 芦山”。二团、三团向泸定城守敌发动攻击,黄团长率领2营等部队也向敌军江防旅团开火。

天色渐暗,父亲等人趁乱带领2队用口令混进了城内,潜入东岸桥边展开攻击。敌军腹背受敌,接连丢了6座碉堡。正当双方在桥头激烈交手时,父亲忽然发现桥边有3根引线“咝咝”冒着火星。

父亲迅速意识到敌人要炸桥。他大喊一声,带着四班长徐根宝等3名同志冒着枪林弹雨扑了上去。导火索一寸一寸往里烧,手被烫伤了也掐不断,父亲急得身上直冒冷汗。这时他们发现了几把镐头、铁铲,不顾一切地连铲带砍,才总算弄断了导火索,保住了铁索桥。

奉命炸桥的敌方营长徐拥泉正在等着听爆炸声,结果声没听到,反倒成了红军的俘虏。眼看桥没炸成,敌人改为烧桥。他们在桥头堡倒上煤油,放了一把火。刹那间,桥上成为一片火海,桥东十几米的木板都被烧为灰烬。

父亲带领2连士兵不顾危险冲入火海,一边拼杀一边灭火。西岸红四团的22名勇士爬过滚烫的铁索冲到桥头,两团合力作战,终于将红旗插在了泸定桥头。

5月30日清晨,泸定桥战斗全部结束。父亲等人喝着米酒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周冠南说:“红四团的22位勇士爬上铁索桥,立下了赫赫战功。”张国华说:“若不是红三团冲上东岸桥,切断了引线,把火熄灭,四团战士就无法翻越铁索桥了。”

所以,是红二团、三团和四团共同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任务,避免了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为此,1979年泸定桥纪念馆建立的时候,聂荣臻还写了一首诗——“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长征是推动人类文明的100个事件之一。有了长征精神,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能够把困难克服。

▲萧锋将军

父亲的日记,跟着他走过了64年,走过了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坚持,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坚持记着他的长征日记?父亲说,信仰决定行动,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不可能把记日记看成是一件小事儿。

▲萧锋和萧南溪父女

为什么老一代将帅们能够这样成功?他们有着传奇的人生,他们都是有信仰的人,因为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可能走到最后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有信仰。

编辑: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