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论坛丨开国大将张云逸之孙张晓龙:爷爷的理想信念分为三个阶段

06 2024-12-06 17:48

2024年11月25日上午,红船编辑部主办的红色湘中行——共筑“信念与信心”主题活动,在湖南娄底市成功举办。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开国上将李聚奎之子李生雨、开国上将萧华之女萧霞、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子朱新春、开国大将张云逸之孙张晓龙、开国上将宋任穷之子宋京波、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明、开国少将萧锋之女萧南溪、开国上将韦国清之子韦肖毅、开国少将彭显伦之女彭霄等老一辈革命家后人。与会嘉宾以真挚的情感,依托先辈们鲜活的史实,辅以生动的图片,娓娓道来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他们深情赞颂了那个时代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与不屈信心。

本文为开国大将张云逸之孙张晓龙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具体如下:

活动的主题是共筑“信念与信心”,那么什么是信念呢,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意识行为倾向,强烈的坚定不疑的确信与信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总书记曾这样说: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今天我讲一下我的祖父张云逸的信念与信心的变化过程。他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他的信念与信心的变化过程经过3个阶段。

▲张晓龙

第一个阶段是青少年时期,是学本领、安身立命。他从小勤奋好学,16岁时他考入了黄埔陆军小学,3000人取120人,他是步兵第四期,他的同学还有著名的北伐军的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和陈济棠。经过3年的学习,祖父掌握了出色的军事技能。

▲开国大将张云逸

入学的第二年,在他的学友邓铿的介绍下,加入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党——同盟会。这个时候他的信念就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他经过反复的学习,读进步书籍,熟悉了广州地理环境地形,掌握了粤语。同时,他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现状,必须要进行一场革命。这个时候孙中山已经发动过9次起义,全都失败了,损失和代价非常巨大,生命也付出了很多。

1911年4月27号下午,在黄兴的领导下又开始了第十次广州起义,张云逸作为敢死队员,就在这130个敢死队员之中,由于他是军校毕业生,所以他军事技能特别好,在起义的时候就冲锋在前,很快就杀进了两广总督府,占领了两广总督府,杀死了清军管带。再一搜寻,两广总督张鸣岐脱逃了,他跑到两广水师,然后纠集清军,开始反扑,这个时候敌强我弱,起义军100多人,其他几路都没有跟上,所以很快被分割在不同的民房里。

第二天佛晓,起义军将士决定突围,就让我爷爷去侦察突围路线。因为爷爷他熟悉粤语、熟悉地形,而且个子比较小,比较年轻,看上去像个孩子,不易被清军识破。他戴着草帽,挎着篮子就出去了,通过了清军的封锁线,侦查完路线返回时,已是人去楼空,清军已经搜到这个房子了,就把这些起义军将士全部逮捕并杀害了。

那次起义,130个起义军牺牲了101个。后来有一个老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就召集慈善组织,收殓了72具烈士遗骸,葬在了广州的红花岗,现在叫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64年,他带着星火燎原编辑丁芒来到这个地方,指着这个烈士墓碑,他就说:“当年如果我不化妆侦查,我就是黄花岗第七十三位烈士。”这个时候他的理想信念已经进到了第二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1926年,他作为北伐军第十二师参谋处长参加了北伐,在北伐战争中,他已经是个入伍十八年征战的老兵了,所以他对战争看得很透。但是这次战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节节取胜,而且经常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特别是配属给他的叶挺独立团,他发现了秘密所在:第一,共产党员在这里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第二,广大的人民群众给予北伐军大量的支援和支持,运送弹药、粮草、抬伤员,必要时还给军事支援。这就看出来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够挽救千千万万的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劳苦大众。

这张照片是北伐军胜利以后,粤侨联谊社给第四军送的金属盾牌——铁军,叶挺代表第四军受领了这个盾牌。主要是叶挺独立团的党员,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

这时候有着十二师之母之称的政治部主任廖乾吾,他是个共产党人,介绍张云逸在1926年的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天起,他的理想信念又升华了。这一刻起,他就坚定了跟党走一辈子,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他毫不动摇。

1929年,他根据党的指示到广西搞兵运,准备参加武装起义,组建红军。我们在座的这几个同志里,其中有3个都是红七军的,我爷爷当时是红七军军长,李天佑、韦国清都是红七军的,参加了百色起义。

红七军在1930年11月进行了整编,改编成19、20、21师,10号开始北伐,当时是7千多人,这一路打四把、攻武冈、战长安,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1931年的2月5号,又进行了非常残酷的乐昌河战斗。当时邓小平、李明瑞带着部队过了河,主力55团过去了,58团过了一两个连的时候,被乐昌的国民党军把部队给切断了。这时候邓小平、李明瑞带着主力飞快地脱离了险境。同时,最后一条船留给张云逸,说:我们要脱离了,你们也赶快脱离险境。

▲张云逸

张云逸一拿到纸条以后,迅速地带领没有过河的部队撤离了三十里。一清点有7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马夫、挑夫、火夫、军部的机关人员,作战连队没有几个连,唯独有一个最强的连,就是李天佑的特务连。李天佑骑着白马过来了,这时候大家的心稍微稳定了一下,军长还在,特务连还在。

当天晚上,张云逸检查部队损失情况,他看到一个人在那站着,一看是哨兵,他就问,你在干什么?我站岗呢,谁让你站岗的?没有人,那为什么要干?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爷爷这就看出来红七军政治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党员在最关键的时候都挺身而出了。他就马上把所有的人集合起来,进行动员:我们现在虽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也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是革命永远不会失败。我们现在一定要执行党的决议,我们要到湘赣边区,要找中央红军,要找朱毛红军会师。

经过动员以后,他采取了措施,第一,压缩人员,把所有挑着的没有用的东西全部扔掉,组建了6个步兵连;第二,党的组织也都建立起来了。最后改变方法,从坪石渡口以运粮为由,租了几条船,到了7号的深夜,这几条船到达老爷庙的渡口,部队顺利的通过老爷庙渡口,安全地到达了对岸。

部队刚集合出发,发现十几个黑影还在跟着,张云逸回头一看,有十几个红小鬼从百色苏区一直跟到现在。后来由于战斗太残酷了,牺牲太大,就把这些红小鬼交给地下党,把一些伤员也交给地下党,让他们别跟着了,因为前面前途莫测,凶险很大。但是这几个红小鬼依然跟着部队上来了,一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知道只有跟着红军走才能胜利,只有跟着红军走才有希望。从这里就看出了政治工作已经深入到这些不认识几个字的红小鬼身上,就像总书记说过,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最后,军队顽强地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粮草没有、弹药缺乏、生病的生病、没有衣服穿,最后大家互相克服困难,先到了湘赣苏区,最后到了中央苏区,编入中央红军。

▲红七军“转战千里”锦旗

这张照片是红七军到达苏区以后,毛泽东亲自接见了红七军的主要指挥员,并赠送锦旗,奖给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千里”。他们一开始7千多人走了大概7千多里,打了一两百仗,最后到达中央苏区的也就是2千人,到延安还剩100多人。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把这些所有的老战士叫在一起就63个人。所以说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但是由于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始终认为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所以他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总书记还是把这一点看得非常重要,他在一年前,也就是12月3号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考察的时候,就这样说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其实讲的还是理想信念,所以我们今天在学习总书记的指示,共筑信念与信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编辑: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