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恋情丨激情相伴历风雨

09 2022-11-09 18:06

640.png


编者按:

《烽火恋情》一书,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编辑部、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烽火恋情》专刊编辑部共同出品。本书18万字左右,共收录了三十多位开国将军子女撰写的文章,生动详细地描绘了父辈在战争年代的婚姻故事,讲述了那一代人的不平凡的经历。红船编辑部于每周三、每周六连载《烽火恋情》。

我和先瑞相伴走过了54个春秋,转眼他离开我已有13年了。相伴历风雨,分离多相思,先瑞走了十几年,我觉得他一直伴随在我的身旁,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我的脑海中不时闪烁,挥之不去。

640 (1).png

王彦与陈先瑞合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我们这些为共和国流过血流过汗的人格外高兴。我于1938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亲眼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英勇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今天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为伟大的祖国骄傲,为能为国家做点贡献而自豪。当年,我作为一个意气风发的学生,受老师任耕严影响,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当时我的家乡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大规模的屠杀,怀着一颗爱国的心,我和两名同学一同到了陕北,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我们到达延安的第一天便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我清楚记得当时毛主席穿着补丁衣服和草鞋,打着绑腿在一次大会上讲话,我们站在一旁听着讲话,心情十分兴奋。在延安的日子,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首当年,大家一起开荒,打窑洞,自己打草鞋,穿补丁衣服,虽然很艰苦,但非常充实快乐。真是一段流金般的岁月。1939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我被延安女大工作组派往警备四团驻地鄜县。在这里我和陈先瑞同志相识了,先瑞是警备四团团长。一开始,我对他不太了解,但他是团首长,我很尊重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忠厚、刚正、嫉恶如仇。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是:他向我表白的方式是将其他女同志向他求爱的信拿给我看,如此坦诚的同志,一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被他的作法深深的感动了,不同时代人们表达爱意有不同的方式,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钻戒”、没有“烛光晚餐”。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依然觉得我们的爱情是最纯真浪漫的。我们的婚礼是在鄜县的天主教堂举行的,没有神父,只是一个空房子,当时我们穿的是一身军装,在宋景华政委的主持下,婚礼虽然很简单,但很热闹,气氛非常融洽。

我和先瑞同志结婚后总是聚少离多,因为是战争年代,大家都有自己的革命工作,婚后不久他就离开延安转战大江南北,我也在组织安排下回到女大,四处做宣传工作。有一点我们在观念上是一致的,我们都给了对方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彼此都牵挂着对方。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和初衷是一致的,只要是能为广大的劳苦大众做点事,个人的事情一律服从组织。

先瑞同志刚直不阿,从来不阿谀奉承。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他实事求是,从不盲目随从。记得有一次,一位老领导谈工作时,不问原因,无端地向先瑞大发雷霆。先瑞同志很坚持原则,平静地对老领导说:“我之所以参加革命是为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做点事,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迎合上级。”然后拂袖而去。没想到这位老领导日后竟向他赔礼道歉,对他人说,先瑞同志不唯上,讲原则,是个难得的好同志。自此,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了。我们共产党人是襟怀坦白的,在这一点上,我和先瑞很相似,先瑞常跟我开玩笑说:“你这个人太原则,不圆滑,看谁敢和你交往。”我反击说:“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说完,我们相视而笑。相处时间长了,我们对彼此的脾气、性格了解得更深,相处得更融洽了。

640 (2).png
1953 年与夫人王彦合影

先瑞他们这一代的老同志大多是放牛娃出身,家境贫困,很多都没读过书,参加革命后,在党组织培养下,在毛泽东指挥下南征北战,成为共和国开国名将。他们战功卓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艺术和知识能力。先瑞同志学习方面异常努力,早期刻苦学习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军事著作,后期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特别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他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完成党交给的重任。凭着一腔热血和执着,他的理论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他走后,我翻阅了他的大量笔记本,从他的工作和学习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严谨的治学和治军之道,看到他成长的足迹。

在生活上,先瑞同志克勤克俭,艰苦朴素,对子女、亲属、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是我们家的光荣传统,这是先瑞创造的,也是他培养孩子们的一个方法。他教育孩子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搞特殊化。我的孩子同所有人民群众的孩子一样,穿补丁衣服,同吃同住。我们家都知道他常说的一句话:“工作上要高标准,生活上要低标准,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家中的窗帘因使用多年已破旧,工作人员提出是否让营房部门换一套新的,先瑞说:“生活上的事情不要向组织开口,我看缝补一下再挂三年没问题。”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不仅从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而且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先瑞同志一生淡泊名利,关心同志从不宣扬个人。红军时期,他指挥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边区斗争,在陕南老区,多次受到围剿,在反围剿中不断成长,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从开始的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令国民党闻风丧胆,蒋介石曾用一万大洋悬赏他的人头。先瑞被毛泽东赞誉为:“红军的陕南王。”每当大家谈到他在陕南的传奇故事时,他总是说:“我只是人民军队的普通一兵,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是战争中的幸存者,真正值得歌颂的是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言诤诤、情切切,令人感怀。

他对老区人民感情很深,离休后仍发挥余热,多次到陕南老区扶贫,每次都是轻车简行,不声张,不扰民,以一个老战士的身份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体现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观念。军区党史部门多次要为他撰写回忆录,都被他婉言拒绝了,直到最后病重期间在一些老同志的说服下,他才开始回忆,通过当面口述,个人录音,并提供了过去工作的一些资料,由他人帮他整理出版。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少谈及个人,更多的侧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和对革命烈士的讴歌,尤其是对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同志的怀念。

先瑞同志热爱生活,兴趣广泛。革命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没有时间享乐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经常深入部队,深入生活,与官兵同乐。在我们家的老照片中,有不少先瑞同志和基层战士、民兵一起打乒乓球、打篮球等娱乐活动的留影。每年过节他组织全家和工作人员一起会餐,逢重大节日如八一、春节还组织大家跳舞、唱歌。晚年他被所在的总政治部服务处推选为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完全不像八十岁的老人,像年轻人一样为大家服务,为各大军区来京的老同志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在他的领导下服务处建了养鱼场,搞起了生产,解决了当时粮食和给养供给不足的问题,当服务处给老同志分农副产品时,他作为组织者,不但一点不多分,反而更多想到的是困难群众。

640 (3).png
 解放战争时期与夫人王彦合影

我和先瑞同志从1942年结婚到1996年他去世,共经历了54个春秋,用现在的话说是“金婚”,由解放前的聚少离多到后来的相濡以沫,我和他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此期间我们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战火和硝烟却对我们的感情起了升华作用,我们的50多年更多的是工作上的相互支持,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先瑞同志爱吃虾,我们都是工薪族,但我每周仍安排给他做两次虾。他作为大军区的领导,回到家后全无大将军的威势:对子女既是慈父又是严师,对我则是负责任的丈夫。

1996年的一天,他突感风寒,在家中小花园陪我赏花,对我说:“王彦啊,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陪你赏花。”我心中一酸说:“老陈,这不像你啊,只不过是一次小感冒而已,你平时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到哪儿去了?”他平静地说:“我能感到这次和以往不一样。”果然,他住院后就没有再回来。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期间,我的子女们工作再忙,也要轮流值班照顾爸爸。我更是全天24小时陪在他身边,伴他度过了最后的时光,那段时光虽然短暂,却很温馨。这期间,先瑞同志曾多次给全家人做思想工作:“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抗拒,要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有一次他和秘书单独谈话,让我回避一下,我知道他是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怕我在场过度悲伤。他嘱咐秘书丧事从简,并立下亲笔遗嘱:

“五个子女要和睦相处,由两个儿子忠民和爱民过来陪妈妈居住,好好照顾妈妈,仅有的财产由妈妈王彦支配。”并嘱咐秘书尽可能将工作人员好好安排一下,走向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去年清明节,孙儿征征代表全家去安徽老家为爷爷扫墓,当时,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我在北京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到是老天爷为老陈悼念,思潮奔涌,随作诗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
苍天流泪祭忠魂。
泪水洒在田间里,
五谷丰登人欢欣。
【作者:王彦】


640 (4).png

陈先瑞(1914-1996)安徽金寨县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中队长,红75师营政治委员,鄂陕游击总部司令员,红74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留守处主任,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团长,警备第一旅副旅长,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第3旅旅长,中原军区第15旅政治委员,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是第十一届侯补中央委员。

640 (5).png

王彦,汉族,(1920-2016)

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县贾市庄镇。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彦在抗日战争时期分配至藁县妇女部任宣传部长,后进入延安抗大女生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经济调查团组长,陕甘宁边区延安柳林区区委宣传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太行军区武安县二区区委委员,陕南军区陕南公学生活指导处副主任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南军区妇联会妇委兼宣传部长、陕西省妇联福利部副部长、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军校组织科副科长等。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国家轻工业部建筑总公司干部科科长;建工部金属局、机械局人事处处长;建工部综合勘察院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室主任;建工部地质公司人事处长;北京市纺织工业局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4年退出工作岗位,1982年正局级离休,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