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东少将
张云逸,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黄花岗起义、护法战争、两次北伐、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近日,张云逸之子张光东接受了红船编辑部的采访。张光东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是一位少将。记者拜访的时候,适逢十九大召开之际,张老正和夫人谈论着十九大报告。在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张老娓娓道出父亲的故事,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8字主题,也完美诠释了张云逸大将的精彩人生。
其革命史与中国近代史同步
张云逸资料图
1892年,张云逸出生在海南省文昌一个贫农家庭。虽然家里很穷,但特别重视对张云逸的教育。1907年,张云逸在当地人赵世槐的资助下,考取了广东陆军小学堂。一方面,张云逸受到学校资产阶级革命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也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切身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因此在第二年,张云逸就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张光东感慨道:“从这个角度讲,我父亲投身革命的过程几乎和中国近代革命史同步,顺应了社会发展。”
1912年,满清王朝被推翻,张云逸从同盟会自动转为国民党。跟着孙中山反袁东征,并参加了北伐。北伐时张云逸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926年,在廖乾吾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中央命令,时任二十五师参谋长的张云逸需要将部队带到南昌参加起义,并说服张发奎(铁军的第四军军长)参加这场起义。最后由于张发奎态度不明朗,张云逸以野外演习为掩护把部队送到南昌圆满完成任务,这支队伍就是当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火种部队。
1927年底,广州起义失败后,张云逸放弃到苏联学习的机会,留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广西百色起义后,1931年,张云逸带着红七军转战万里到达中央苏区,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1931年底,张云逸调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当副总参谋长。
1936年长征结束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党中央命令以张云逸为首的一批干部前往南方,一是寻找长征后失去联系的革命力量;二是,利用张云逸特殊身份(曾在广东陆军小学堂就读,许多国民党元老都是他同学)做统战工作。张云逸去了南方之后,在多个省市建立了公开的八路军办事处,国共第一份共同抗日的协议,就是张云逸与中央前后通过18份来往电报沟通达成的。后来,张云逸通过澳门地下党的帮助找到叶挺,介绍了党中央的抗日政策,希望叶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叶挺接受他的建议北上。在张云逸和南方工委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把分散在南方的游击队联络起来。说起这段经历,张光东对父亲表示了由衷的佩服:“当时电台被砸,密码本被烧,南方各省市的游击战都是独立开展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新四军就得以组建,真的非常不容易。”
做前线战士们强大的后盾
1938年底到1939年初,江北被日本鬼子占领了大片的领土,国民党节节败退。其时,王明从苏联回来后,以共产国际代表自居,凌驾于中央之上发号施令。他的指导思想是一切通过统一战线,接受国民党的领导指挥。当时有很多人都受到王明的迷惑。毛主席则认为应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不受国民党领导,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建立根据地。张云逸当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带了两个连去了江北,把2000多人的部队发展到7000多人,并建立了华中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有了自己的抗日政权。张云逸从抗战开始到胜利,再也没有离开华中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根据中央命令,张云逸负责指挥江南和华中的新四军北撤去山东,建立山东解放区。在短短两三个月中,张云逸把70000多人从江南华中撤到山东,包括兵工厂、烟厂、被服厂……为后来解放战争保存了基本力量。
有人说:“淮海战役是60万打败80万的一个著名的战役。”但深知其详的张光东却不这么认为。他如此分析:“淮海战役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的支援,光山东地区就有200来万民工做后盾。所以正确来讲,不是60万打赢了80万,而是260万打赢80万。”粟裕也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淮海战役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和大连制造的大炮弹打出来的。因为战场上靠的不仅仅是人数,还有火力,大口径炮弹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当时,组织生产和运输炮弹的工作就是张云逸领导的。张光东告诉红船编辑部,解放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他父亲就派人到大连的兵工厂组织生产大口径炮弹,然后这些弹药被源源不断通过一条秘密海上运输线送到前线,再由广大民工“推”到战场上去。
张光东直言,由于工作性质原因,父亲亲临前线亲手杀敌的机会并不多。“一些业余的军事爱好者研究以前的战役时,主要看指挥,看战术,但内行人关注的是整个系统。没有后勤的保障,没有情报的支援,何来前线的成功?以前打仗需要武器、药品;现代护航同样需要补给舰,补给基地,这些因素直接决定战争胜负!”从张光东掷地有声的语气中,红船编辑部读出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敬佩之情。
淮海战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张云逸与儿子张光东
小时候,张光东曾经问过父亲一个问题,简单而直白:“爸爸,您为什么要参加革命?”父亲的回答同样很简单:“你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于是,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张云逸的“初心”。从加入同盟会直到新中国胜利,张云逸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父亲的“初心”,张光东深切体会到了其一如既往的坚守。
“那个年代多苦啊,难道他没有打过败仗?难道他没受过委屈?难道他不曾迷茫?但这一路走来,父亲始终不忘初心,勇敢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他没有因复杂的环境所动摇,坚守最初的想法,就是改变黑暗,为寻找光明而努力!”讲到这里,张光东也寄语新一代年轻人,他勉励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长征’任重而道远,现在80、90后是主力,他们能否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做到迎难而上,而不是找一个避风港?”
除此之外,张光东对当下的贪腐之风表示痛心。他说:“我们年轻那会儿,想的非常简单,什么工作贡献大就去做什么工作,一心想着为党和人民做事,根本不在乎钱多钱少。那个年代也完全没有现在的攀比心态,炒房啊,贪污啊,想都没想过。新中国成立之后,我父亲担任过中央监察委副书记,那时候的腐败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但我父亲仍坚守自己的原则,实事求是。据一些老同志反应,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既要反腐败,又要反无限上纲,这是非常困难的。但我父亲一直坚持不夸大问题,也不缩小问题,在工作上,他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
谈及现在的反腐,张光东忍不住点赞,他认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反腐决心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张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年,国家发展非常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反腐政策,那最后发展成果到了谁手中?是人民吗?还是那些腐败分子?”
新时代军人之路怎么走?
张光东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
高中毕业之后,张光东也走上了军人之路,这是他自己的决定,当然,父亲也非常支持他。一开始,张光东就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哈军工。张光东选择了导弹系,负责研究火箭军的装备工作。张光东告诉红船编辑部,自己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总参三部计算机研究所,在那工作了5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提升指挥员的文化水平,他又被送到高等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学习军事指挥。1984年,张光东被分配到济南军区部队任团长。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调回总参三部研究所,后又到军务部工作。最后,张光东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工作,任副院长。
2000年,张光东取得了少将军衔。对此,他谦虚地表示:“到了学院之后,虽然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跟我父亲是没法儿比的。他们那个年代的军衔是拿命换来的,我只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罢了。我父亲对于功过的态度也是这样,我拜访过的老同志都评价他平易近人,温和慈祥。与同事在一块,从不争功委过,打了胜仗功劳是大家的,打了败仗他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其他人眼中,他永远都是谆谆长者的样子,很受人尊敬。”
撰文:王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