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影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有这样一座小城,它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城市中承载着无数英雄的壮丽篇章,民族英雄赵尚志在这里点燃抗日烽火,巾帼英雄赵一曼在这里壮烈牺牲。这里,就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成长的故乡——尚志。
这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小城,不仅代表着我的家乡,更承载着一段段红色历史的记忆。抗日英雄赵尚志和赵一曼的故事,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成长于这座英雄城市的人们心中。
第一次走进尚志烈士陵园,还是初一时的那个清明节,我们来到了这座庄严肃穆的陵园。然而,那时的我,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他们仿佛只是存在于书本中的人物,离我们是那么遥远。
直到工作后,我从事了红色文化方面的宣传工作,有机会采访了许多革命后代。通过他们的讲述,那些英雄们的故事,开始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越发生动和真实。
工作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赵尚志将军的外甥李龙先生,听他深情地讲述了舅舅赵尚志的故事,也让我更走近了这位家乡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他的名字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这座北方小城里。
一座英雄的城市
我的家乡尚志,是英雄之城,也是全国四个以抗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之一,国家一类革命老区。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东北反满抗日斗争的基地,这里是中共珠河县委、珠河抗日根据地、珠河抗日游击队、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活动的核心区域。著名作家周立波在这里写下了真实反映土改的名著——《暴风骤雨》。
尚志,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一位伟大的抗日英雄——赵尚志。他,是我国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赵尚志、赵一曼领导的抗日队伍就是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在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抗联将士们没有固定住所,常年流动在山林中作战。他们克服缺少枪支弹药、没有物资后援、没有兵源补充的极端困难,先后取得了奇袭乌吉密、攻打罗家店、设伏火烧沟、木炮轰宾州、血战三岔河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
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赵尚志英勇奋斗,最终在这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1946年,黑龙江省珠河县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尚志县的一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尚志大街”。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尚志县”,设置“尚志市”(县级)。抗联将士所体现的“百折不挠、勇为人先”的“尚志精神”,成为今天尚志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依托。
▲赵尚志雕像
每一个来到尚志的人,进入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巍峨的赵尚志雕像。这座雕像雄伟壮观,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英勇的历史故事。
如今,赵尚志的名字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这座北方小城里,处处皆是。走进尚志,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北国雄狮”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东北大地上涌现出无数英勇的战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其中,赵尚志便是那璀璨星辰中的一员。
▲赵尚志
1908年,他出生于辽宁朝阳一个普通的家庭。1919年,赵尚志随家人迁至哈尔滨,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之旅。
1925年,他考入许公中学,接触进步书刊,投身爱国运动,17岁的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命运从此与革命紧密相连。同年年底,经党组织批准,赵尚志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被编入第四期政治大队学习。
1926年,赵尚志回到哈尔滨,在中共北满地委从事革命活动,后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他领导数万抗联将士在小兴安岭和松花江畔英勇奋战,打得日本侵略者发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哀叹。
1939年后,由于日伪军连续派重兵“讨伐”,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日伪军曾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同日伪军进行了难以想象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袭击梧桐伪警察所的战斗中被内奸打伤,重伤被俘,并被带到日伪警察站连夜审讯。他痛斥敌人,坚决不松口,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被捕8小时后,赵尚志壮烈牺牲,年仅34岁。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
经过几十年的寻找,直到2004年夏天,吉林省长春市一寺庙在修缮过程中,挖出一颗无名颅骨。经鉴定后确认,这正是赵尚志的颅骨。
2008年10月,他的颅骨回到家乡,被安葬在辽宁省朝阳县的赵尚志烈士陵园里。时隔66年后,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这首赵尚志将军曾写下的诗作,就是他短暂而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
誓死不开口的抗日女英雄
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骑着一匹白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如火如荼的战场……这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中一位女战士真实的形象。她,就是威震敌胆,被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委派,远赴东北,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残暴的敌人对赵一曼进行了一系列灭绝人性的酷刑。为了撬开赵一曼的嘴巴,敌人用钢针刺探她已溃烂的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向她的皮肤,用掺有小米和辣椒水的汽油往她鼻子中灌,即使这样,赵一曼也始终没有屈服。关押9个月后,1936年8月,赵一曼英勇就义于珠河县(现尚志市)刑场。
1936年8月2日,一声汽笛嘶鸣,押解赵一曼的火车由哈尔滨开进了珠河站,火车站布满了上好刺刀的武装军警,如临大敌一般。从火车上走下来戴着手铐和脚镣的赵一曼和同时被俘的周伯学。赵一曼挺直身躯,昂着头颅,迎着晨风,望着这小城熟悉的街道和路两旁父老乡亲依依惜别的目光。
两年前,她来到了这块土地,与这里的人民生死与共,带领农民自卫队、游击连和二团战士与日伪军进行坚决的反满抗日斗争,建立了让敌人恨之入骨的“红地盘”。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她,喊了声“瘦李子”“赵一曼”,接着又传来了哭声。
当马车来到小北门外敌人的刑场,赵一曼从容地下了马车,两个宪兵上前来架她,被她用力甩开。迎着灿烂的阳光,赵一曼迈着艰难的步子向前走去。面对着一排黑洞洞的枪口,她昂首挺胸,在草丛中站定,如同一尊女神的雕像。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深情地望一眼远方的地平线,环视围观的群众,她举起带铐的双手,发出最后的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枪声响了,赵一曼那单薄而瘦弱的身躯轻柔地倒在血泊中,年仅31岁。
1983年8月,尚志县民政局在赵一曼殉难地修建“巾帼英雄”碑,以此为赵一曼殉难地标志。1984年9月,为纪念抗日英雄赵一曼烈士,尚志县人大常委会将尚志县第二中学,命名为尚志县一曼中学。
而赵一曼这个名字,如同她的英勇事迹一样,深深地刻在了尚志人民的心中,成为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
全国最大的抗联碑刻群
如今,家乡尚志早已远离战火硝烟,伴随我们的是富裕祥和的小城生活。当冰雪消融,万山翠绿,当我们流连于风光旖旎的蚂蚁河畔,徜徉在宽敞热闹的步行街商业区,是否还记得这和平、安宁的来之不易?
在尚志的西北方向,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是原赵尚志纪念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化碑林,存有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和当代名家的诗词墨迹。这里就是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尚志碑林。
▲尚志碑林
徜徉在尚志碑林,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
“气壮山河,义薄云天”——落款赵一曼孙女陈明陈红、“惟念抗战成功,重睹黑水白山”,落款赵尚志之父赵子馥……在哈尔滨尚志市尚志碑林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碑林,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抗联碑刻群。
这里所有的石碑都是写给抗联英烈的,刻在石碑上的字遒劲有力,每一笔都饱蘸深情,人民领袖、昔日战友、英烈后代、书法家……一块块石碑书写着对抗联英烈的崇敬。
据了解,尚志碑林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在1965年,园内修建了由周总理亲自批示的“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该纪念碑碑文“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由抗联老战士、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陈雷题写。
▲纪念碑
纪念碑呈方柱形,高14.6米,宽2.1米,用磨光花岗石建造。碑身正面汉白玉石上镌刻着陈雷题写的“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10个鎏金大字。碑座宽4.6米,正面和背面刻写着碑文:
1933年,赵尚志、金策等同志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游击队依靠各族人民团结其他反日武装,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极大地威胁着敌伪的统治,1936年8月扩建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第三军六千名指战员英勇抗战,威震北满,他们转战于松花江沿岸,兴安岭上,黑龙江边,艰苦卓绝,战绩辉煌,深得人民爱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赵尚志及三军将士丰功伟绩,1946年11月,珠河县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为缅怀先烈以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祖国,敬树此碑。
现在,抗联碑刻群做到了中国之最。目前,尚志碑林共有石碑7000余块,弘扬抗联精神的碑刻有500多块,其中将军艺苑、珠河情缘和抗联碑刻群,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抗联精神的特色展区,把红色抗联文化融到传统文化中,实现了将传统书法文化与抗联精神相融合。
这里每一块碑的规格都是高210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算上底座重达1.5吨,石碑的原材采用质量上乘的辉长岩,在户外环境中500年才会失去光泽,2000年才会风化一层宣纸的厚度,最能经得起历史的风霜验证。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赵尚志、赵一曼等英烈们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英烈虽去,但功绩永在,也为我们尚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百折不挠、勇为人先”的尚志精神。
【部分资料来源于东北网、央广军事、黑龙江日报等】
撰文: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