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大比武中的群众创新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黄 河 宋振杰 王大青

02 2024-12-02 10:13

1964年1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号召全军立即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并决定举行比武大会。为迎接全军大比武,从1964年2月开始,各种军事训练评比竞赛活动在全军迅速展开,各部队充分发扬我军群众性练兵的优良传统,发动群众、鼓舞群众进行战法训法创新,取得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练兵成果。

1.jpg

射击教员张本义。

“张本义射击法”解难题

“首发容易二发难,三发子弹飞上天。”56式冲锋枪虽然射速快、火力猛,但在对远距离目标点射时第二发弹命中率明显偏低。解决冲锋枪点射命中率问题,成为当时部队里不少冲锋枪手的一桩心事。

1964年初,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号召,如春风般吹遍每座军营。北京军区步兵学校射击教员张本义,决心向这个难题发起挑战。

张本义先向领导汇报攻克难题的对策办法。由于当时弹药定量供应,战士每年实弹射击的弹药数量有限。于是,张本义提出弹药需求,并立下军令状。上级领导被他的信心、决心和诚心打动,特批部分弹药供他使用。

任务下达后,只要没有教学任务,张本义就带上枪、弹和靶子到射击场进行试验。调整射姿、测量弹着、计算散布……他紧紧抓住每次点射的机会,仔细揣摩每一次据枪的感受,让每发子弹都发挥应有的价值。

在综合分析射击结果后,张本义认为“稳”是确保点射连发命中的关键。他围绕减少后坐力、减轻枪身震动等调整射姿、双手据枪力度、肩窝抵枪实度,以增加据枪稳定性。每次他都记下射击动作的改变和力度角度的调整。经过不断改进,张本义的连发命中率逐渐提高,多次出现10次点射命中20发的成绩。张本义据此总结出“一正三紧”的射击方法。“一正”,即卧倒后身体、枪身、目标对正成一线。“三紧”,即右手虎口对正握把正后方,除食指外,其余四指和手掌紧握握把,这是“握紧”;胸部昂起,将枪托抵在肩窝内侧稍下,右大臂夹紧,这是“抵紧”;腹部贴于地面,身体前倾并保持上体下压,保持枪面水平,这是“压紧”。他还找来几名有射击基础的学员,按照此方法进行射击,连发命中率均在良好以上。校领导听闻,前来观看张本义的示范射击。张本义连打3组,取得2组优秀1组良好的成绩。校领导当即要求全校学员学习张本义总结的射击方法。

同年3月,张本义带领1个班进行了17场冲锋枪射击表演,共使用子弹3220发,命中2772发,命中率达86.09%,而他自己成绩为20发20中。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观看后,表扬了张本义的成绩,还询问他射击经验,指示部队加以推广。不久,“张本义射击法”走向全军。也是这一年,全军步兵轻武器射击成绩优秀的师数量比上一年增加4倍。

1副本.jpg

内蒙古军区某骑兵团表演马车上进行迫击炮射击。

“迫击炮上车”抢抓战机

1964年8月,在全军炮兵比武大会汇报表演中,内蒙古军区某骑兵团9班首先对“敌冲击步兵”进行停止间射击,共发射7发炮弹。第7发炮弹一出膛,炮车如离弦之箭冲向2号射击地域。随着“放”的口令,8发炮弹在行进间飞出炮膛,炮弹尚未全部落地,全班战士已在硝烟中回到起始位置。15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这场82毫米迫击炮车上简便射击的表演,博得台下观众的连连称赞。

这一创新课目,正是内蒙古军区某骑兵团在深入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过程中诞生的。一次野外训练间隙,迫击炮连排长王松森给9班战士讲起自己的某次战斗经历。当他提到敌人多为骑兵、战机稍纵即逝时,有战士感慨道:“咱们的炮要是能在马上打就好了。”“马上可不行,但车上倒可一试。”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研究如何把迫击炮放到马车上打。

团领导在听完王松森的汇报后,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把战斗中最需要的打法创造出来。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王松森立刻带领9班战士在车上实施简便射击试验。他们先是根据炮的后坐力设计了炮车坐垫,试验了车的承受力。试验中,瞄准手坐在弹药箱上,两腿夹住炮身,左手赋予射角,右手装填炮弹按要领进行试射。首先进行停止间射击练习,然后开展慢速行进间射击,最后是快速运动射击。试验几次后,炮车大梁弯曲变形。王松森向团里汇报了试验情况。团领导立刻指示有关部门加固炮车,定制瞄准手座椅。经过一系列改进,射击时火炮后坐力直接传导至地面,乘车射击基础条件得到改善。随后,他们陆续采用不同装药,按不同距离和方向进行实弹检验射击,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针对在车上精准射击难度大,人、炮、车协调复杂等问题,王松森组织9班战士开展强化专业基础训练,要求班长装定射角的精度在优秀以上,弹药手快速传递炮弹,驭手驾车做到速度均匀。在全班人员基本达到乘车射击要求后,他们又着重进行人、马、炮协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又摸索总结出车上瞄准各类目标的射击要领。一段时间后,全班掌握了对炮车不同方向甚至后方目标进行射击的要领。

在1964年的全军炮兵大比武中,内蒙古军区某骑兵团82毫米迫击炮乘车简便射击获炮车革新二等奖、教学法二等奖、表演一等奖。比武结束后,9班先后向多个部队传授了乘车简便射击经验,进行了上百场表演,他们的经历还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教学片。

2.jpg

北京军区第65军参谋小组表演夜间情况下标图作业。

参谋“六会”传经送宝

20世纪60年代初,在推广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活动中,北京军区第65军决定从培养参谋业务尖子方面寻求突破。经过层层选拔,作训处参谋李茂发、王瑞洪、潘光祖脱颖而出,参谋小组应运而生。

当时,参谋基本业务为“画”“写”“传”。然而,要想把大家都能做的事干得精彩并不容易。参谋小组下苦功夫熟悉地图、练习标号、背诵密语。他们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在办公桌上能写战斗文书,在行军路上也能做到。不仅能依口述标图、依图标图,还练就了卧、跪、立3种姿势标图,戴防毒面具标图,夜间、行进间、协作标图也不在话下。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他们由会到专、由专到精、由精到全能,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总参军训部《军训通讯》以“参谋业务的硬功夫是练出来的”为题刊登了他们的事迹。

1964年5月13日,在北京军区组织的“夜老虎连”观摩现场会期间,参谋小组为贺龙等军委领导表演了卧姿、行进间标图。贺龙观看后,仔细询问了他们训练的基本情况,并说要好好推广。

5月28日,叶剑英在观看参谋小组的标图作业表演后,对他们的3项基本功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参谋业务的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增加了会读、会记、会算。会读,就是要在生疏的地图上进行快速判断;会记,就是要熟练掌握敌我基本情况和数据,一旦被问起必须马上作答;会算,就是要会计算兵力火力密度,熟悉作战指挥的各种计算,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战役理论水平。新增的参谋业务内容与原来的会画、会写、会传,共同组成参谋“六会”。

不久,北京军区把“六会”列为参谋机关的必训内容。《军训通讯》推出特刊专题介绍参谋“六会”的内容,引发全军参谋业务训练改革。兄弟部队纷纷邀请李茂发等人传经送宝。仅1964年6月27日至7月15日,他们就为17个单位进行14场汇报演示。

8月,总参谋部安排参谋小组参加全军步兵比武。他们在模拟复杂战场环境下,表演了卧姿、立姿、行进间及防空、防毒等情况下的标图作业,获得“训练成绩优异奖”。自此,参谋小组的过硬功夫在全军引起热烈反响。

之后,北京军区将参谋“六会”写进训练规定,系统规范了“六会”内容、方法、评分标准,使参谋“六会”更加完善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