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叶挺孙女叶莲:爷爷不屈的精神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2 2022-08-22 14:30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叶挺一生历经大起大落。青年成名,书写北伐、抗日传奇;经历海外流亡,五年监牢,一首《囚歌》成了他坚贞革命气节的写照。

在建军95周年之际,红船编辑部对话叶挺将军的孙女叶莲,讲述了叶挺跌宕起伏而又辉煌的一生。

1.jpg

叶莲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既是爷爷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爷爷人生五十载,历经北伐与抗日。尽管他多次经历大起大落,但这更加坚定了他不屈的革命意志。”

上一期,我们讲述了叶挺将军青年成名,成为北伐名将,造就传奇“铁军”以及在南昌起义中带领军队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革命经历(八一丨叶挺将军与八一南昌起义)。本期,我们将继续讲述叶挺将军的传奇故事。


勇挑新四军重任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从莫斯科辗转到德国柏林,最后去了香港、澳门,并在澳门定居。

“虽然爷爷在海外漂泊数年,但他的心却一刻也没有脱离党,他始终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与地下党员保持着密切联系。而当陈诚、陈济棠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以同窗或老友的身份邀他协力共事时,他一概回绝。”叶莲说道。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受到外敌侵略,民族陷入危机的状态下,爷爷心急如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带兵抵抗日本的入侵。”

大敌当前,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当时,陕北延安主力红军接受国民党第二战区的整编,成立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对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周恩来提出集中为一个军,虽然蒋介石最终同意了红军的改编方案,但是就这支部队的领导人选双方争执不下。

1937年7月,正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与叶挺在上海新亚酒店见面。这两位在北伐战争及南昌起义中并肩作战的战友,十年后再次相聚,分外激动。叶挺向周恩来倾诉了带兵抗日的强烈愿望,周恩来提议由叶挺通过保定军校同学陈诚向蒋介石建议,愿意出山改编南方游击队的方案。

据叶挺后来回忆:“在上海战斗的危急时刻,我向蒋委员长建议,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为了在华中日本占领区内开展游击战争,让我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并改编这些军队。”

“为了继承大革命时期四军的铁军精神,爷爷提议这支部队番号取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蒋介石接受了这一方案,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2.jpg

1938年1月4日,汉口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参谋长张云逸、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驻江西办事处主任曾山(左起)合影

在叶挺任新四军军长的三年里,“部队由不足1万人发展至10万余。”“政治军事烦扰不断:别扭、误会、摩擦”“军需上受克制: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但大家只有一个志愿:打日本,救中国!”(《告皖南同胞书》,1941年1月4日)。

面对蒋介石造成的军需困境,叶挺带领新四军自己建立了军工厂,修枪造弹。并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向海内外爱国人士争取援助。

“如果说爷爷是一位英雄传奇人物,那么奶奶就是背后的默默支持者。”叶莲说起奶奶李秀文时,露出了敬佩的眼神。

3.jpg

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奶奶把自己的嫁妆,包括父母的养老钱都拿出来了,她用这些钱到南阳购置了几千支手枪等一批武器及药品,不顾生命危险,亲自押运到新四军军部。”

没想到途中经过上饶时,所有手枪竟被国民党第三战区扣押。“奶奶交涉无果,赶紧报告新四军军部。爷爷知道后,立即赶到上饶,找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说理,他是爷爷保定军校的同学。爷爷气愤地说:我们抗日你们不发军饷,我们自己买,你们还要扣留,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顾祝同自知理亏,不得不将扣押的手枪如数归还。”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边等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到日本投降时新四军已发展到26万人,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0年11月中旬,党中央任命叶挺为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可谓委以重任。遗憾的是,他尚未就任,皖南事变就发生了。

身陷囹圄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爆发,蒋介石调集重兵在茂林围攻新四军。

“当时,新四军奉蒋介石的命令向长江以北转移,没想到在途中遭到国民党七个师约八万人袭击围攻。爷爷带领新四军浴血奋战了七昼夜,打得非常惨烈。”叶莲讲述道。

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新四军9000余名抗日将士,除约2000人拼死突围,一部分人被俘,其余均壮烈牺牲或失散。在生死存亡之际,叶挺代表新四军下山跟蒋介石谈判,遭到扣押,关进囚牢。

“其实当时叶挺是不愿意去谈判的,他深知败军之将没有谈判砝码,他宁愿战死,也不投降。但最终他还是服从党的决定,下山去谈判。结果不出所料,从此身陷囹圄。”叶莲颇为惋惜。

从1941年到1946年,叶挺被关押五年零两个月,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广西桂林、重庆、湖北恩施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在这五年里,国民党不断变化关押地点,达到7次之多。一是防止共产党营救,二是蒋介石对劝降叶挺抱有希望,将他囚于第三战区,然后移至第六战区,命令顾祝同、上官云相、陈诚以袍泽之情劝降叶挺。”

深陷牢狱之中,死亡的威胁以及监禁的痛苦如影随形,蒋介石抛来的橄榄枝就落在他的面前,但是叶挺选择坚守初心,一次又一次选择拒绝。蒋介石亲自劝降,他亦不为所动。“在给蒋介石的信中,爷爷明确表示:‘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叶莲说。

接二连三的劝说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削弱叶挺的意志。反而在牢狱之中书写了名垂千古的诗篇《囚歌》,向世人宣告他宁愿“坐穿牢底”而决不乞求“由狗洞子里”爬出来的“自由”。

“《囚歌》是爷爷在1942年,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时候写的。他当时先是手写了一个草稿,然后腾写在了监狱的墙上,在关押叶挺的囚室内还保留着这首诗。”叶莲讲述道,至于这首诗是怎么从监狱传出去的,叶莲称,“手稿是由奶奶李秀文探监时秘密带出的。当时奶奶应邀参加郭沫若50寿辰活动,爷爷嘱托她将手稿交给挚友郭沫若。”

4.jpg

《囚歌》

郭沫若收到这首诗之后,曾如此评价:“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诗,年轻人要学写诗的话,就应该学这样的诗。”

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写《囚歌》之前,叶挺还写过一篇最能反映他刚遭到扣押时心境的,而且颇带感情色彩的《囚语》。

“《囚语》是爷爷他的绝命书,从被国民党扣押时起,爷爷就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从入狱第4天起,断断续续写了多日,共3000余字。内容是随思绪信手写下的,所以文章不是很连贯。”叶莲提到,爷爷身陷囹圄,回顾一生,将自己的壮志未酬和渴盼自由的心境一一诉诸笔端。


出狱后的第一件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被蒋介石扣押5年之久的叶挺终于获释。

“实际上,在国共多年的谈判中,我党一直把释放叶挺作为谈判的一个条件,每次都提出要国民党释放叶挺,但均没有实现。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在重庆谈判时提出,与国民党交换了战俘,用国民党将领马法五把爷爷叶挺换了回来。”

刚刚挣脱牢笼的叶挺,迫不及待地做了五年来,他一直期盼已久的事情。

“爷爷获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电党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当天半夜起来写的入党申请书,他等这个时刻太久了。”

两天后,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复电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这正是叶挺向往已久的那个称谓。

其中,叶莲提到了一个细节,当时毛泽东在给叶挺回电的起草手稿上,对叶挺的称谓来回改动不下三四次,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叶挺的入党申请非常重视。

5.jpg

毛泽东复电手稿

“最初称呼写的是叶军长,随后改成了叶挺同志,后来又改成叶挺将军,最后可能还是觉得不够亲切,于是还是改成了叶挺同志。”

离开牢笼,又重新加入共产党,这对叶挺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生。当被问及为什么再次加入共产党,叶挺的回答令人动容。

“当被问及请求重新入党的原因时,爷爷说:‘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同志能贡献其全部力量为中国人民工作,在我失去自由的环境中能深刻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在我囚禁的期间,我就有了这个决心: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续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共产党,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不幸的是,在叶挺入党后一个月,他再次迎来了人生中的巨大变故。

1946年4月8日,叶挺等一行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没想到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叶挺不幸遇难身亡。

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11岁的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3岁幼子叶阿九等13人。而此时,离叶挺出狱仅仅35天。

“爷爷的生命最终定格


在50岁,但他不屈的精神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激励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叶莲说。

父亲献身航空事业

叶挺夫妇遇难时,叶莲的父亲叶正大19岁。他是家中长子,在得知父母和弟弟妹妹遇难后,他与其他的弟弟妹妹抱头痛哭,悲伤欲绝。

“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我父亲当时心如刀绞,他说自己从小不是一个爱流泪的人,但在那些日子里,他好像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尽了。在我父亲心中,爷爷叶挺一直是他崇拜的人,他从没想过有一天,爷爷就这样与他猝然长辞。”叶莲讲述道。

父母及弟弟妹妹的遇难,成了叶正大一生心中永远的痛。“父亲决定秉承父母的革命遗志,于是通过党的关系联系到周恩来,申请到延安去。”

1948年,党中央决定送一批年轻干部到苏联学习,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技术人才。“当时去苏联学习的一共有21个人,绝大部分是烈士的遗孤,也有党的高级干部的子女,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叶正大与父亲的大弟叶正明。”

赴苏联后,叶正大和弟弟进入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专业。

6.jpg

叶正大(左)和弟弟叶正明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

“这不仅因为父亲从小酷爱航模,热爱航空,更是因为飞机带走了父母兄妹四位亲人的生命,所以他们兄弟俩商议后决定选择航空专业,学习飞机设计。”叶莲说道。

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2月17日旧历年夜,同学们去看望毛主席,他得知父亲正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在父亲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

7.jpg

1955年,叶正大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然后满腔热情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工作中。

“父亲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许,为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父亲毕业后,作为我党培养的第一代飞机设计师,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沈阳飞机制造厂,他与他的设计团队短短一年多便设计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1961年父亲担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副所长,负责科研技术工作。他在飞机设计领域工作了18年,领导和直接参与了12种作战飞机的设计、研制或主持领导工作,为我国歼击机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领导和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个超音速歼击机(歼8)和歼教6,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1973年,他走上了国防科技工业全局性的领导岗位,曾任三机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在管理一线奋斗了20年。”

8.jpg

叶正大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航空专家、我国飞机设计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88年9月,叶正大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了我军少有的科技中将。直到1998年,叶正大年满71岁,以高龄离休。

“父亲一生专注航空事业,即使退休以后,他对航空工业发展的关注丝毫未减,快90岁了,他还是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他还一直特别关心中国战斗机的迭代和水上飞机的发展。”叶莲说,父亲始终放不下他的航空事业。

对于父亲的选择,叶莲颇有感触,她说道:“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爷爷那一代是打江山的一代,他们面对的是血与火,甚至生命的考验。父亲这一代是建设江山的一代,面对战后千疮百孔的中国,他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为中国的发展与强盛奠定了基础。”

2017年12月14日,叶正大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父亲去世前接受了一个采访,当时他们问了父亲一个没有事先准备的问题:‘如果您有机会见到您的父亲,您想跟他说什么’。父亲流着泪说:‘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但是我可以特别坦然地跟我父亲说,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没有给他抹黑,也没有贪污过一分钱。’”叶莲回想起这一幕,依然深受触动。

虽不曾与爷爷叶挺有过交集,但是通过父亲叶正大奋斗的一生,叶莲能够深深地感受到父子两代人的奉献精神。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