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
为此,红船编辑部特推出“红船家风故事栏目”,通过邀请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开国元勋后人,来讲述那些令人动容、心生敬仰的革命家风故事。
近日,红船编辑部拜访了罗荣桓之女罗北捷,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专访,交谈之间她为我们讲述了父亲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低调谦逊的开国元帅形象。
“我觉得父亲特别像水泥,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特别的包装,但是他有非常强大的凝聚作用,能把各种各样的砖砌起来,最后盖成一座大楼。正是因为他出色的凝聚力和调解能力,才能把当时形形色色,暗流涌动,带着各种目的来到队伍里的人都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让这个队伍的力量越来越壮大。”罗北捷对于父亲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能力,十分佩服。
▲罗北捷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评衔工作中大公无私
1953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全军军衔实施委员会,3月7日,又成立了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的具体工作。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和时任总政治部与总干部部主任的罗荣桓。
对于共和国的首次评衔,我军绝大多数干部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对这次授衔工作能否公平、公开,能否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也是十分关注。但是,偌大的军队,想要做好每个人的利益分配,面对如此复杂的军队现状,搞好评衔工作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毛泽东就曾说过“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军衔评定的政策制定之后,就是评衔的具体工作,这是整个军衔实施过程中最难的,也是是否能够在全军成功实施这项制度的关键所在。当时,罗荣桓主要负责的是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工作。
罗北捷提到,人民军队的首次评衔,是一件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繁杂的任务,父亲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当时没有像现在计算机这样的工具,就是一个特别大的名单表格,铺在地板上,父亲他们就这样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他们走遍了全国所有的各大军区,跟干部们逐一谈话。这么大的军队,要做到没有丝毫偏差,每个人都公平公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父亲要做的工作就包括给对方解释为什么这么评,你的高了,他的低了,他觉得不合适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有。父亲他们那时候也都五六十岁了,而且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身上都有病有伤,所以这项工作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评衔工作中,不少元帅、将军面对荣誉淡然处之,不为名利争短长,演绎了让衔的佳话。罗荣桓也曾提出让衔,当他得知自己被评为元帅时,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信中写道:我参加革命时间比较短,对革命的贡献也很小,给我授元帅衔当之有愧,我恳请不要给我元帅军衔……而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1955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给罗荣桓元帅授勋
有让衔者,就有争功者。有些人在听到了方案后,虽然嘴上说满意,但心里却不是十分舒服。为了肩上的星星,摆资格、列战功、闹情绪、哭鼻子,有的甚至公开跑到领导那里去要军衔。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说了那句名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有一位老同志,参加革命时间较长,功劳也的确不小,但进城后因犯了错误,受到处分。他认为评衔是论功行赏的事情,期望值较高。当他知道自己只能评为中将的时候,心中愤愤不平,便给有关军委领导提意见。之后罗荣桓亲自找这位老同志谈话,和他谈心,告诉他评他为中将是比较公正的,并且严肃指出他的问题。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做通了他的思想。
还有一个干部,因生活作风有问题,被撤职并开除党籍。分配工作时,哪个单位的领导都不愿接收。当时罗荣桓组建了政治学院,于是就把这个干部分配到那里,但是学院也表示不愿意接收。他亲自出面,对学院领导说:“不要不行,他是有错,但他也有过功劳,不能把他在革命立的这些功劳都一笔抹杀了。你们可以教育他,改造他,人是可以改造好的。”后来,政治学院给他在后勤保障部安排了一个职务,这位干部在工作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1961年1月,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
罗荣桓认为,处分干部固然是一种教育,但更要热情教育、帮助和感化他们,不要推出门就不管。身为全军最著名的政工干部之一,他却最爱惜干部,发现问题先教育、后批评,却从不参与任何整人的活动。他的管理方法,在军内的政工干部中独树一帜。工作效果也非常好,令各级将领无不敬重。
经常对别人雪中送炭
罗荣桓是一名慈父,但从不溺爱孩子,也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认为对高级干部的子女更应该严格要求,还经常叮嘱自己的子女:“革命干部子女不要脱离群众,不要有优越感,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你们千万不要有依赖爸爸、妈妈的思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在家庭生活中,身为党的高级干部的罗荣桓处处以身作则,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
罗北捷称,父亲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无论冬夏,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健身操,按点起床后,就在走廊里做健身操,做得噼里啪啦响,所以家里从来不用设闹钟,父亲的作息时间就是孩子们的起床号。晚上他要听新闻,有了电视以后他每天看电视新闻。
▲罗荣桓与全家合影
“在父亲的影响下,全家人的生活也都特别规律。家里的习惯是不让睡懒觉的,早睡早起,起来打扫卫生。虽然不像部队那样严格,但大家起来洗漱完毕以后,要收拾自己的卧具,把房间收拾整齐之后才可以去餐厅吃饭,父亲在家里的言教身教对我们很重要。”
回忆起父亲的点滴教诲,罗北捷十分感激,他称父亲对孩子们没有很多的说教,他不会经常批评你,而是以你能接受的方法来告诉你。而且父亲对子女们的教育更多来自于他自己的模范行为,罗北捷讲起对她感受比较深的一件事:
我们小时候,经常有父亲的老战友或者烈士子弟的孩子在我们家进进出出,他都像自己家孩子一样对待,比如说暑假去北戴河疗养,他就把孩子们都带着。有一个叔叔家里的孩子从小跟我们一起长大,无论寒假、暑假,吃喝玩乐都在一起,当时我们就认为这个叔叔一定是我父亲特别好的一个战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叔叔牺牲了,他确实是父亲的战友,但是他们俩曾经在山东工作期间有严重分歧,甚至一度闹到两人关系非常糟糕,当时我父亲都准备向延安写辞职报告了。
所以当我得知他们二人的关系是这种情况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孩子从小跟我们一起长大,关系很亲密,我父亲母亲对孩子和孩子的母亲特别关心,关怀备至,所以我怎么也想不到父亲和这个叔叔的关系曾经坏到那种程度。后来我逐渐了解,父亲认为无论当时二人的关系有多不好,他为了国家牺牲了,是革命功臣,作为战友,对他的后代和夫人就应该给予照顾。
1964年,在一场严肃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需要具备的“五个条件”,其中有一条就是: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所谓团结大多数人,包括从前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管他是哪个山头的,不要记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要团结广大群众,团结广大干部。我觉得这条就是我父亲一生的写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很敬佩我的父亲,他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罗荣桓元帅
对于罗荣桓的一生,夫人林月琴总结出一句话,她说:他总是很少给别人锦上添花,但一定会给别人雪中送炭。罗北捷觉得妈妈说的非常贴切,这是母亲跟父亲生活几十年来的深刻体会,而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热衷于给人锦上添花,却时常为他人雪中送炭。
撰文:李影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