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读图丨黄炎培访问延安,“窑洞对”的由来始末

25 2024-10-25 18:55

编者按

在党史、军史、新中国史上,有很多有历史意义的图片。这些图片能够生动形象地映照出一段历史——这里的历史,既包括重大历史,也包括在重大历史背景下,革命家的个体经历记载。

红船融媒将挖掘出这些图片并进行解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

1945年7月1日至5日,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期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就政权兴亡历史周期率进行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史称“窑洞对”。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一面是国民党顽固地认为,今后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实现建国目标;另一面是共产党明确了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提出成立以人民革命力量为主体的联合政府。

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重要历史抉择。

与此同时,与民族工商界有联系的社会贤达和民主人士也在思考国家未来的前途和民族工商界的命运。

面对国共谈判陷于停顿状态的现实,1945年6月2日,黄炎培等7名国民参政员联名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希望早日恢复国共谈判,实现国内和平。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复电黄炎培等人,表示愿意商谈,并欢迎他们来延安。

7月1日,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从重庆启程,飞赴延安。中共中央对他们的来访十分重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图为机场迎接时的合影(右一为毛泽东,右二为黄炎培)

2日下午,黄炎培一行6人来到杨家岭,毛泽东接见了他们。宾主双方从杨家岭的山坡通往中共中央办公厅,在“飞机楼”的三层会客厅进行了座谈。

一进门让黄炎培吃惊不已的是,在会客厅的墙壁上竟然挂着一幅自己题过字的画。

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沈叔羊所作,画上是一壶酒和几个杯子,瓶上写着“茅台”二字。画上有黄炎培题的一首七绝:“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叔羊在重庆开画展时,为沈钧儒“画以娱之”的。沈叔羊请黄炎培题词。

此刻,在延安见到旧作,真是让黄炎培既惊且喜,知道中共是把自己一行当真朋友的。

在延安的这几天,黄炎培除了与中共领导人进行正式会谈外,还与陈毅、丁玲、范文澜、张曙时、陈学昭等新旧朋友进行畅谈,并参观了延安新市场、光华农场、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等地。

这里的山水、人物等等万千气象都让黄炎培耳目一新。特别是延安的老百姓对毛泽东直呼其名,或称“老毛”,街头可见意见箱,民众可以直接给毛泽东写信提意见,民主氛围十分浓厚。

这让黄炎培感触颇深:“我们在延安,倒自自在在的。要到哪里,看哪些人,都绝对自由。你不需要带路,你就自己去……就所看到的,只觉得一切设施都切合乎一般的要求,而绝对不唱高调,求理论上好听好看。”

他坦言,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理想相当近的。

在考察完毕即将返回重庆前,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在延安杨家岭住处的窑洞里做客,两人推心置腹、纵论古今。

毛泽东问道:“任之先生,这几天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

面对毛泽东的真诚叮问,黄炎培坦言:“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这番耿耿诤言,毛泽东略作沉思,答道:“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对毛泽东的回答表示认同:“这话是对的……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延安五日访问,黄炎培心绪难宁。回到重庆后,他口述,由妻子姚维钧执笔撰写了《延安归来》一书,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冲破重重阻力,于8月10日在重庆出版此书,向国统区群众详细宣传了延安观感、人物印象、政治作风,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一个心系百姓大众、紧密联系群众的政党形象。图为民建中央会史展厅中陈列的1945年10月再版印刷的《延安归来》一书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回忆说:“我一辈子都在寻求着真理,一直未曾如愿以偿,而使我认识到可能是真理所在的,就是1945年的延安之行。”

此次延安之行,是民主人士第一次对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的现场体验和考察。

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直接影响了黄炎培等人,为日后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携手争取和平民主的共同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延安窑洞中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也问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来源:杭州民建官网、中国民主建国会官方微信】

编辑: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