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快讯 | 《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南昌起义将士——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专题展》在南昌开展

19 2024-10-19 17:30

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缅怀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南昌起义将士,10月18日,《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南昌起义将士——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专题展》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正式开展。

据悉,本次专题展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和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主办、江西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南昌海外联谊会协办,展览时间预计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展览旨在继承和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铭记南昌起义将士的光辉业绩,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

活动中,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甘小晶,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罗莉,南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南昌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高革霞,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负责人张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熊艳燕,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和亲属,青云谱区航空学院定向军士等领导和嘉宾出席。

本次展览定位为学术型展览,展出230余张图片和30件文物,以“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南昌起义将士”为切入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百年军校风云涌”,介绍黄埔军校与南昌起义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起义将士风采盛”,介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优秀师生代表,在南昌起义过程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第三部分“黄埔群星载史册”,首次全面展示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南昌起义将士323人。

▲开展仪式

▲致辞讲话

活动序幕徐徐拉开,与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揭幕《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南昌起义将士——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专题展》。随后,他们纷纷登台致辞,发表讲话。

▲嘉宾参展

开展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移步至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三楼临时展厅。展厅内布置得庄重而肃穆,墙上挂着的历史照片、陈列的文物以及详实的文字介绍,共同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领导和嘉宾们驻足观看,不时低声交流,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表示深深的敬意。

展览通过珍贵的照片、文物、视频、互动打卡装置等手段,呈现出一个集学术性、专业性、故事性为一体的生动展览。展示出黄埔师生对南昌起义作出的历史贡献和重大牺牲,感受优秀中华儿女的信仰之美、英雄之气、崇高之志。

▲黄埔军校旧址

据红船编辑部了解,黄埔军校诞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共产党人在参与创办黄埔军校过程中“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为南昌起义发动奠定了基础;黄埔军校培养的大量政治军事人才,是领导和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成立后,中共陆续派党员参与到军校管理或教学工作,如周恩来、包惠僧、卜士奇、邵力子、鲁易、廖乾五、聂荣臻、熊雄、于树德、恽代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投身黄埔军校工作中。同时,积极组织动员一批党员、共青团员等优秀分子报考黄埔军校。

从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3年时间里,黄埔军校共招收了6期学员1万余人。在前6期的教员和学员中有大批共产党员。他们在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中共党员经过黄埔军校的培养以及军事工作的历练,很多人成为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的创造者,成为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者、领导者,成为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合影

在参与创办黄埔军校过程中,中共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除了从各地积极选派优秀人员报考军校外,中共还在黄埔军校中秘密建立中共党组织,发展党员。在特别支部的积极努力下,军校的许多优秀学员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据学者研究,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共产党员不少于800人。许多党的优秀分子从黄埔毕业后,即被分派各地充任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很多黄埔师生参加了南昌起义。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南昌起义的黄埔教职员和学员有324人,其中参加南昌起义的黄埔教职员39人,黄埔学员共有285人,其中一期生有43人,二期生21人,黄埔三期生40人,四期生96人,五期生16人,六期生55人,其他14人。

南昌起义中,黄埔师生担任着重要职务。如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领导南昌起义的核心机构——中共前敌委员会中担任书记,是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者。参加南昌起义的黄埔学员,以黄埔一期生为例,大多在军中担任连以上干部。可以说,他们是领导和参加南昌起义的中坚力量。

在南昌起义的队伍中,黄埔军校走出的师生,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志在救国图强,心系山河家园,用生命之火直击血雨腥风,用热血之躯谱写壮丽诗篇。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批有黄埔学校经历的南昌起义将士,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烈士有185人,其中在南昌起义期间牺牲的烈士有35人。他们在南昌起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

【资料来源:陈列保管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江网等】

编辑: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