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读图丨罗荣桓和林月琴的“婚宴”

28 2024-05-28 19:45

作为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罗荣桓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伴随毛泽东,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而罗荣桓与夫人林月琴的爱情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被人传诵。

1 (2).jpg

▲林月琴与罗荣桓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迁至延安,罗荣桓也随党中央来到延安,就任后方政治部主任。这年春节,罗荣桓的战友许建国与在延安党校学习的刘桂兰喜结良缘。婚后的一天,许建国与刘桂兰闲谈时聊起了还是单身的罗荣桓,而自己作为他的老战友、老部下,应该帮他一把。刘桂兰知道罗荣桓为人正直、忠厚,深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她首先考虑到自己在党校的同学——在长征中当过妇女工兵营营长的林月琴。

两人商量后和罗荣桓说起这事,罗荣桓同意可以相互了解一下。许刘二人考虑到女同志脸皮薄,还是先不向林月琴挑明为好。于是,四月的一天,刘桂兰邀请林月琴到家里做客,罗荣桓则由组织部的冯文彬陪着一块儿去。

林月琴一进刘桂兰的家门,就见满屋子都是人。其中最活跃的是冯文彬,他主动地同林月琴搭话,询问她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脾气爱好等等。林月琴认为他是组织部的,便大方地一一做了回答。不过,最令林月琴注意的是一位戴眼镜的30多岁的同志,席间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笑眯眯地倾听着他们的谈话。

以后,林月琴每次去刘桂兰家,都能见到那位戴眼镜的同志。后来,林月琴终于知道,他就是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是一个出生于封建望族,却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并经过井冈山斗争的严酷考验的大学生,林月琴的心中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一段时间后,大家觉得两人进一步深入交往的条件已经具备,许建国、刘桂兰、冯文彬等便纷纷退至幕后,罗荣桓和林月琴的自由恋爱正式开始了。

当时,党校的所在地是延安小卞沟边的一所教堂,与红军后方政治部隔着一条延河。平时,延河河身不过10米宽,可以徒步蹚过,可一进入春季,冰雪融化,延河涨水,就不能徒步涉越了,延河成了罗荣桓和林月琴见面的天然障碍。有些人开玩笑,把延河说成是银河,把罗荣桓和林月琴说成是牛郎织女。

延河上没有鹊桥怎么办?还是战友们有办法,二十五军六团政委王平挑了两匹白马托人送给罗荣桓,罗荣桓将一匹马送了人,自己留了一匹。从此,罗荣桓吃罢晚饭,就骑马去会林月琴。

每当警卫员、马夫想跟着去的时候,罗荣桓就会笑嘻嘻在他们耳边叮嘱几句,把他们支回去。有人晚饭后找不到罗荣桓,就问警卫员:“罗主任呢?”警卫员总是笑着回答:“练骑马去了。”不知情的人对此感到很纳闷:罗主任是从井冈山上下来的,难道还不会骑马吗?对这个问题知道最清楚的自然是林月琴了,她只要看到一匹白马过了河,便悄悄地走出校门。

党校外面的小树林里,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时时闪动着罗荣桓和林月琴的身影。他们或徜徉在林间的小道上,或坐在河畔的土堆上,轻声地说话。这对都很文静的青年男女,在无拘无束的交谈和互相了解的过程中,感情从同志间的情谊渐渐向爱情升华。

阳光明媚的五月中旬,延河两岸一片葱绿。罗荣桓的婚事报经中央同意,定于1937年5月16日,在延安的窑洞里举行。

办喜事是人生大事。在林月琴看来,条件再不好,也得认真准备一下,她把罗荣桓的旧狗皮褥子翻晒好,又将毯子用碱水洗干净。窑洞内搭设了一张双人木床,加上从老乡家借来的一套老式桌椅,新房就算布置好了,接新娘的是一匹大白马。

新婚之日,前来祝贺道喜的红军战友络绎不绝,所谓“婚宴”,其实就是一顿面条。

当时,远在西安的罗荣桓在井冈山时期的一个老战友,得到消息后托人捎来一袋子面粉,罗荣桓请几个炊事班战士全部擀成面条,二人打算把为他们搭过“鹊桥”的同志都请来热闹热闹,来吃面条的有谭政、冯文彬、张爱萍、甘渭汉等一干人。

下午5点多钟,后方政治部的同志从干事到警卫员、马夫都来了,加上十几个客人,大家在一起吃着罗荣桓、林月琴的喜面。尽管面条里油很少,只放了点白菜、萝卜,大家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还闹着要新郎新娘共吃一口面,气氛非常热烈。就是这么一顿简单到近乎寒酸的婚宴,却缔造了一段幸福与甜蜜的姻缘。

之后毛主席还召见了林月琴,问她:“你们结婚的时候吃了什么?”林月琴就说:“只简单地吃了个面条。”毛主席还特别打趣地说:“你们吃面条也不叫我啊。”

1 (2)副本.jpg

▲罗荣桓与林月琴

新婚没多久,罗荣桓就上了战场。1937年8月25日,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蜜月刚过,罗荣桓被任命为第115师政训处主任(国民党给的编制称呼),后改回为政治部主任,随后便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等】

编辑: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