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读图丨出川抗战,父传“死”字旗

14 2024-05-14 18:10

在四川成都,有一座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众多珍贵文物中,一面五尺见方白布做成的“死字旗”,每每都会吸引着来往参观的人们,驻足观看。

1.jpeg

从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全国各省,若论参军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提供物资之丰富,四川当之无愧居首。350万川军出川走向前线,伤亡人数超过60万,他们以极其顽强的作战精神给日寇以重创,堪称铁血之师。四川人民的这段激越悲壮的岁月,值得全国人民铭记。

川军在抗日中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讲的主人公就是无数川军之一——王建堂。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野心已昭然若揭,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全国各地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许多爱国青年投笔从戎,加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浪潮之中。很快,这股抗日的热情就从北平传播到遥远的四川省。

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小镇——曲山镇中,爱国青年高唱抗日歌曲,甚至当地的一些学生也会在开课前集合列队,高呼抗日口号,王建堂也是其中一员。

1.jpg

▲王建堂老年照片

王建堂七岁读私塾,十五岁时由于家庭经济不支,便随在内江经商的舅父到内江中学插班就学。初中尚未毕业,舅父商号倒闭,又到中坝(现江油)“省立第二中学高三班插班读书”。次年(一九三一年),当时军阀割据,在彰明县(今属江油)创办了“江彰文学院”,王建堂又考入该校就学,一九三三年该校停办。王建堂缀学后,以小学老师、民众教育馆等职业谋生。

面对日寇铁蹄践踏下的祖国破碎河山,王建堂按捺不住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决心。他听说当地政府正在召集军队准备反击日寇,于是在镇里镇外往返奔波,很多四川子弟也纷纷决心从军报国,以王建堂为首,相互邀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在一起商量。几经串连发动和广泛宣传,竟有一百七十多人参加,成员主要有青年学生、社会青年、小商小贩和农村小伙子。

经过筹备,大家一致推举王建堂为首,并把这支抗日队伍取名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并呈请安县政府,申请出征抗日。当时安县县长成云章很快批准了王建堂等人的请缨恳求,并把“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安置在“大安游艺场”(今安昌公园)内,并将他们自取的队名改为“安县特征义勇队”,纳入县府的“特征”任务中。

1937初冬,安县社会各界在县城公园口的“大安游艺场”召开欢送出征大会,欢送王建堂及“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欢送会盛况空前。就在欢送会快结束队伍即将出发之际,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因年迈行动不便无法亲自为子送行,于是托人寄来一个包裹,请县政府转交王建堂,县长成云章在台上将包裹打开一看,当时便令所有参会人员大吃一惊,不禁为包裹里的内容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原来王者成的包裹里是一块大大的粗土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古朴凝重,力似千钧,十分醒目。旗的左边写道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旗的右边写着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王建堂率领“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步行到了成都,在四川军管区报到,军管区派参谋长赵斌竭尽抚慰事宜,还赠送请缨杀敌队一面上书有“民族之光”的大旗以志褒扬。后再步行至重庆,经三个月训练后编入二十九集团军野战补充二团,于1938年初春东出四川,奔赴抗日前线。

一九三九年春节刚过,四川军管区专门派员,会同安县政府,并组织曲山场机关法团、学校及乡民,敲锣打鼓、热烈隆重地把一面木匾送到王家。此匾正面用生漆漆得油光透亮,匾上镌刻着金光灿灿的文字,匾的正中是“父义子忠”四个大字,上款是 “义民王者成送子出征光荣”,下款是“四川军管区司令部赠”。王氏父子深明大义,精忠报国的壮举被人们交口称赞,传为佳话。

王建堂背负着“死”字旗转战在抗日沙场上,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七年中一直处在火线上,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负伤四次,多次立功授奖(其中二次被最高长官部授予甲级勋章),实现了“伤时拭血”的誓言。

幸运的是,他活着迎来了新中国,并在老家北川生活直至1992年去世。

而这面“死字旗”在抗战时期因王建堂受伤不幸遗失。八十年代中期,在当地政府请托下,王建堂凭借记忆复制出“死字旗”。2008年汶川地震,展示于北川县文化馆的死字旗复制品被毁。后又根据资料制作出第二件“死字旗”复制品,现展出于成都的建川博物馆。

2.jpeg

▲资料图

王者成(1887—1957),四川绵竹人。上世纪初举家搬到四川安县曲山场(现属北川县),以经营小商业为生,其为人正直,见不惯恶势力,是川西北著名四大玩友(川剧坐唱)之一,常演文天祥、伍子胥、精忠报国等传统剧目,被人敬为“清客”,人们尊称“者大爷”。

2.jpg

【资料来源:徐淮网、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国影像方志》、建川博物馆等】

编辑: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