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借助几幅珍贵的文物图片,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传奇故事。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封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名为《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的文献。这本特辑如今收藏在河北邢台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内,见证了抗大的辉煌岁月。它采用32开的版式,共计180页。封面上,“抗大”两个大字赫然在目,内页则绘满了生动的手绘图画,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了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的盛况。
这些图画生动地描绘了阅兵式的庄严、文艺演出的热烈、运动会的激情以及成就展览的辉煌。这本特辑不仅是我们今天了解抗大历史的重要窗口,更是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完整、全面反映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的宝贵史料。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在八十多年前的岁月里,一首激昂的抗大校歌,曾经激励着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他们怀揣着理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那所令他们心驰神往的学府。
这所传奇的学校,于1936年在中国西北的瓦窑堡小镇诞生,原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这里,曾汇聚了众多英勇的战士和杰出的学者,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抗大因此被誉为“将帅摇篮”。
▲1937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门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抗大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巨大心血。毛泽东不仅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还时常到抗大授课,与学员们分享他的智慧和经验。有一次,在鹅毛大雪中,毛泽东正讲得兴致盎然,看到学员们席地而坐,他心生不忍,几次想结束课程。但学员们听得十分入神,坚决不肯离去。于是,那堂关于战场形势分析的军事课,一直持续到深夜。
▲抗大学生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学习
经过抗大这个“革命大熔炉”的锤炼,学员们纷纷奔赴抗日最前线,他们英勇无畏,以一当十,成为战场上的中流砥柱。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党中央决定将抗大分散到各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办学。学员们含泪高唱《毕业上前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延安。
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迁至河北邢台浆水镇一带。时任抗大副校长的罗瑞卿在动员大会上坚定地说:“抗大上前线,是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信心。当国民党的大学都撤向大后方的时候,我们共产党的大学到抗日前线去。我们把学校办到这,就地培养干部,一个干部就是一个火种。”
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中,抗大的师生们展现了顽强的毅力。他们克服了没有教室、礼堂、桌椅的困难,夏天在麦场、河畔、树荫下上课,冬天则在猪圈、牛圈里学习。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用子弹壳和罐头筒铁皮自制的笔,书写着他们的理想与信念。
1941年6月1日,抗大举行了盛大的五周年纪念大会。这次校庆活动历时七天,包括阅兵式、运动会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员都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大会不仅展现了抗大师生的风采,更提振了士气,为抗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朱德总司令为纪念“抗大”创办五周年所写的题词
杨树评价道:“抗大在敌后办学,是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创造。”从1936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抗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并相继创办了14所分校,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
岁月流转,昔日的“窑洞大学”已演变为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而抗大的校歌依然激昂,抗大的精神历久弥新。
【资料来源:央广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