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全面系统地介绍朱德生平和功绩的场所。
这里珍藏着三件令人动容的文物,一件是朱琦的残疾证,另外两件分别是一封朱德向朋友借钱的亲笔信和遗产处理收据。
1. 朱琦的残疾证
1938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朱德独子朱琦才得以从国民党滇军中脱身。随后,他在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朱德对他说:“前线正在打仗,总指挥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在山西方山县一次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战斗中,朱琦负伤,造成右脚关节强直运动障碍,成了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朱琦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
1948年,朱琦转业到铁路部门。朱德对他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朱琦先后当起了火车机车的练习生、司炉、副司机、司机。在火车司机岗位上,朱琦干了一辈子。和他常年工作的同事,都不知道他的父亲是朱德。
2.特殊“借据”
我们称之为“借据”的文物,是一封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时写的亲笔信。
朱德在山西抗日前线时,得知老家四川仪陇正逢旱灾,生母和养母生活异常艰难。然而,朱德虽身居高位,自己却身无分文,只得写信向发小和同窗好友戴与龄求助,借钱接济家中母亲。
戴与龄没想到,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连两百元大洋都拿不出来。这封承载着报国之志、孝母之心和勤廉之德的特殊信件,字里行间透出的恳切和无奈,深深感染了戴与龄。
▲朱德总司令亲笔信
3.最后的收条
朱德晚年曾反复对家人说:“我是无产者,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遗产。”
1976年7月6日,朱德与世长辞,享年90岁。遵照遗嘱,康克清将朱德的全部积蓄20306.16元上交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为他的最后一次党费。
全部积蓄作为党费上缴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具了一张收据,收据的抬头是“朱德同志”。这,应该是这位令人敬仰的革命家一生中最后一张收条。
▲缴纳党费收据
毛泽东称赞朱德是“红司令”,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也赞叹道:“‘朱德’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
【资料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