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党中央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革命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红船编辑部今起推出《革命文物展现百年党史》专栏,通过革命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革命历史,让读者在具体的物件和个体故事中,感受历史温度,感悟先烈精神。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有一面制作于狱中的红旗却有着不同的面貌:它最大的五角星位于旗帜中央,四颗小星位于四个角落。这是1949年10月7日,《红岩》作者罗广斌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中和狱友一起制作的,他们以一床红色的绣花被面和几张泛黄的草纸为材料,将草纸刻成五角星,凭借自己对五星红旗的想象,将一颗大星用剩饭粒贴在被面中央,四颗小星贴在四个角落。如今,这面制作于狱中的红旗被收藏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
罗广斌在白公馆监狱中和狱友一同制作的红旗
新中国成立七天后,罗广斌在狱中制作红旗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信息,被囚禁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等人并未得知这一消息。
10月7日下午,罗广斌刚刚走出牢房,准备去放风,同狱的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叫住了他。
黄显声小声地对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于7天前在北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放风结束后,罗广斌赶紧回到牢房,把这一喜讯分享给每一位同志。据史料记载,与罗广斌同在一间牢房的王朴、陈然等难友听到这一喜讯,兴奋得几乎跳起来。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对难友们来说,犹如胸中燃烧的一团火焰。入夜后的白公馆监狱楼,被宁静的歌乐山环抱,大家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得不能入睡。罗广斌等人围在一起,通过自己的想象悄声讨论着国旗、国徽的样子。
10月7日深夜,罗广斌和战友们避开特务的监视,庄严而肃穆地面朝着北方,眼含热泪,共同想象着国旗飘扬在祖国上空的场景,讨论着国旗的样式,想象着解放区群众振奋的面貌。这时,罗广斌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动情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有个建议!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等人民解放军到来的时候,我们打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去!”
罗广斌的话很快得到难友们的响应,大家马上翻找各种各样制作红旗的材料。罗广斌扯下他的红色绣花被面,陈然同志拿出了黄纸,王朴等同志准备好了铁片,磨成刻刀……
罗广斌等人虽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但这五颗星星如何排列,大家并不清楚。“因此在粘贴五角星时,难友们有的觉得五颗星星应该一字排开,也有人认为五颗星星应该相互挨着组成一个圆圈……”
最终,罗广斌提议,将最大的五角星摆在中间,其余四颗稍小的星星摆在四个角,象征着全国四万万同胞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他的提议获得了难友们的认同,大家立刻着手制作五星红旗。
罗广斌
五星红旗制作完成后,他们将牢房的地板撬开一小块,把红旗藏在下面,期待解放那天打着它冲出去。
红旗做好的消息从罗广斌的牢房楼板底下,悄悄传遍白公馆所有的狱友们。大家互相加油打气,还为此写了一首歌偷偷传唱:我们也有了一面红旗,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打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去迎接我们的党!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对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们开始了疯狂大屠杀。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杀中脱险,其中白公馆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罗广斌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大屠杀后第三天,重庆解放,脱险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馆,去帮助辨认遇难战友身份。脱险的罗广斌走进牢房,撬起屋角那块木地板,将那面浸染着烈士鲜血的五星红旗紧紧攥在手中……后来,罗广斌与杨益言在创作小说《红岩》时,把制作狱中红旗这一情节进行了艺术地再现。随着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面红旗背后的故事也成为诸多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重要题材。【资料来源:重庆日报、北京日报、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辑:周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