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新年打响的强渡乌江战斗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张 磊 韩昀良

15 2024-01-15 15:30

1.jpg

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

“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据说,要安全渡过乌江,必须具备3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和好船夫。然而,89年前,红军不仅没有结实的木船和深谙水性的舵手,还要面对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及国民党军的重兵阻击,却凭借过人的胆识谋略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一周时间内全部渡过乌江天险,用一场漂亮的战斗书写了一个“伟大的开始”。

1934年10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然而,蒋介石不给中央红军任何喘息机会,继续调集重兵“追剿”红军。

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8日在黎平紧急召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行动的方向问题。会议经过讨论,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原定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

要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红军面临的第一道任务就是突破乌江天险。12月29日,红1军团分两路进逼乌江。此时,国民党军吴奇伟、周浑元2个纵队正快速向中央红军展开追击。红军必须在敌重兵到达之前,迅速渡过乌江,向遵义靠近。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余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乌江对岸有黔军教导师一部凭险防守。该师师长侯之担在回龙场至茶山关一带沿江部署了3个团,企图阻止红军北渡乌江,并配合“追剿”军薛岳部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

面对敌军的严防死守,红军没有畏惧。1934年12月31日,红军各部队照例召开新年同乐会,庆祝一年来取得的胜利,总结一年来的战斗和工作,并组织游艺会餐。由于此次同乐会是在强渡乌江战斗前夕举行的,为适应战争形势,这次游艺会餐仅在较小的单位中简单进行,且主要内容集中在战斗动员上。同乐会上,红军各部队报告和讨论当前的战略方针,宣传强渡乌江的意义。“突破乌江”“拿下遵桐”“完成先头师的战斗任务”“到遵桐去庆祝新年”等成为当时的战斗口号。各部队经过动员后,进一步增强了必胜的信念。

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于1935年1月1日由龙溪到达回龙场渡口,对岸守敌1个营随即向红军开火。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立刻组织火力压制。当晚,该团在乌江下游水势较缓的地方组织强渡。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利用竹筏渡过乌江,消灭对岸守敌,占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至4日,红1军团主力及红9军团在此渡口渡江完毕。

与此同时,红1军团第2师师长陈光率领第4团为前卫,于1月1日行至江界河渡口。为了解对岸敌情,前卫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到江边进行实地侦察,发现渡口大道是敌军防御重点,工事坚固且守兵较多。渡口上游500米处,有一条小的横路与大道相通,勉强可以行人,敌军对此疏于戒备。因此,师、团领导决定: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的小道。强渡由第4团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7位水性较好的战士泅渡。本来他们打算拉绳索架桥,但绳索被敌军炮火炸断,首次强渡失败。到了深夜,第4团利用夜暗,在上游水流较缓的老虎洞处,组织18人乘3只竹筏进行强渡。由于水深浪急,2只竹筏被水流冲回南岸,1只竹筏不见踪影,第二次强渡再告失败。

1月2日拂晓,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赶到第4团,向师、团领导说明追敌薛岳兵团已离这里不远,要求第4团迅速完成渡江任务,否则会有背水作战的危险。该团按照军委指示,紧急动员,绑扎60余个竹筏组织强渡。上午9时许,强渡乌江战斗打响。除继续对江界河渡口组织小部队佯攻外,主力则在渡口上游实施强渡。执行强渡任务的突击队乘坐竹筏在炮火掩护下奋勇前进,当竹筏接近对岸时,在对岸石崖下潜伏一夜的毛振华等5名勇士,适时向敌军发起攻击,接应强渡部队登岸,打垮了守敌。

此时,敌军预备队赶了上来。由于敌军居高临下,地形对红军十分不利,第1营被迫退守江边。紧急时刻,军团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连打3发迫击炮弹,命中目标,压住了敌军反扑势头。红军乘机反攻,敌军全线溃退。工兵部队则快速架起浮桥,至3日,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由此相继渡过乌江。

1月5日,红3军团进至茶山关渡口,先头部队第10团开始渡江。该地敌军在得知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已经失守后,不战而逃。6日,红3军团全部渡过乌江,并向遵义及老君关前进。至此,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乌江天险。敌军围歼红军于乌江之南的企图以落空而告终。1月15日,由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以《伟大的开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个战斗》为题,对此次战斗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开国少将肖锋在参加强渡乌江战斗后,曾挥笔写下《强渡乌江》:“乌江长来乌江弯,十里堤岸十八滩……绳子藤条绑带爬,何惧山高何惧难……紧握战争主动权,红军机智胜过天。”这首诗记录了强渡乌江战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过程,展现了红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