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山峡响惊雷——八路军柳沟兵工厂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石留风

15 2023-12-15 18:29

柳沟兵工厂的灰口铁焖火炉。

“关家垴,抓把土,炮弹片片划破手,炮弹出自马岚头,炸得鬼子脑浆流,日伪清剿蟠龙住,咱造炮弹没停过。”一首山西武乡民谣《咱造炮弹没停过》,传颂着抗战时期柳沟兵工厂的光辉历史。

柳沟兵工厂,位于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东南峡谷之中的柳沟、马岚头、庄底村一带。它是为八路军生产手榴弹、地雷和炮弹毛坯的“炸弹厂”,也是抗战时期敌人“炸不毁”的兵工厂。

小厂起家,炼制炸弹。柳沟兵工厂的前身,是山西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在曹村白龙洞庙开办的一座小型兵工厂。1938年10月,为就近获得制造手榴弹所需的生铁,该厂迁至武乡县东南、盛产煤铁的柳沟村,用坩埚、土方炉炼铁,日产手榴弹200余枚。

1939年4月1日,八路军总部接手该厂后,对工厂进行了整顿和扩充,正式更名为“军工部柳沟兵工厂”,对外称“柳沟铁厂”,代号“焦作”。考虑到柳沟盛产煤铁、便于冶炼的优势,军工部将第129师辽县杨家庄炸弹厂与第115师壶关县炸弹厂的全部人员和设备迁移至此。此外,还从冀南、晋冀豫各支队所属修械所先后调来多批制造手榴弹的技术工人,柳沟兵工厂的职工增加到460余人。

柳沟兵工厂最初仿制的是国民党巩县兵工厂制造的小型木柄手榴弹,当时称之为“边区造”手榴弹。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人员,该厂早期制造的手榴弹质量不过关,不仅防潮水平低、瞎火率高,而且爆炸后产生的弹片很少。

1940年5月,在八路军军工部的组织下,柳沟兵工厂集中了一批技术骨干,对自制手榴弹的多种问题进行攻关。技术工人先后采取使用椭圆形弹体、表面预制方格花纹、增加爆炸破片、在摩擦火帽外增加防潮帽、改用引燃雷管设计、点火药由火柴头改为雄黄氯酸钾等措施,改善了柳沟兵工厂的制造工艺,有效提升了我军自制木柄手榴弹的可靠性、爆炸率和杀伤力,平均有效弹片数增加到50余片,比国民党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威力还大,很受八路军战士欢迎。

推广经验,手雷杀敌。柳沟兵工厂改进手榴弹质量的经验,为开展群众性的爆破运动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1941年11月,根据军工部指示,柳沟兵工厂不仅向各军分区提供制造手榴弹的标准图样、木样、芯盒、整弹、配件、发火爆发管、炸药配比、装配防潮等工艺规程,还派出部分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太行各军分区担任顾问、指导组建炸弹厂,帮助各根据地提高手榴弹生产质量,使每个军分区都能按统一规格和质量要求生产,大大促进了各军分区手榴弹厂的生产。

随着柳沟兵工厂的经验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多个根据地建立起能批量生产手榴弹的炸弹厂,自制手榴弹开始大批列装部队。由于手榴弹体积小、威力大且操作简单,不仅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部队把自制手榴弹作为火力支援、压制手段,各地武工队、民兵等抗日军民也将它作为游击作战的近战利器。骄横的日本侵略者“扫荡”我根据地时,时常遭到手榴弹突如其来的袭击。

在1942年5月冀中反“扫荡”作战中,赵户村民兵李三子一天就掷出180余枚手榴弹,单枪匹马守住一处街口,杀伤日伪军80余人。据不完全记载,在全面抗战期间,各抗日根据地军工部门直属军工厂生产手榴弹450万余枚,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各地民兵作战。这一数字的背后,柳沟兵工厂功不可没。

改进工艺,铸造炮弹。百团大战后,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日军在山地作战中具有较强杀伤力的50毫米掷弹筒。军工部遵照彭德怀指示,组织工厂技术人员试造50毫米掷榴弹,由柳沟兵工厂负责铸造50毫米掷榴弹毛坯。此前,柳沟兵工厂只能冶炼质硬而脆的白口生铁,铸造成弹坯后无法切削加工。为解决这一问题,柳沟兵工厂组织技术工人成立炼铁试验小组,在军工部工程师的指导下,建造火焰反射加热炉,采用土法焖火韧化技术,终于将弹坯表面韧化变软,便于切削加工,初步解决了炮弹弹壳的制造问题。1941年4月,柳沟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50毫米掷榴弹毛坯。此后,柳沟兵工厂成为总部军工部的铸造炮弹毛坯厂,源源不断地将炮弹毛坯运往水窑一所和高峪村三所进行加工。

1942年,日军加紧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扫荡”。为保存军工实力,军工部决定压缩柳沟兵工厂规模,于当年3月分别迁往庄底村、卜牛村、白寺皎村设厂。3个分厂仍在柳沟兵工厂的直接领导下组织生产,厂部设在庄底村。在这一阶段,为应对敌军的频繁“扫荡”,柳沟各厂实行劳武结合,平时做好情报传递,坚守生产岗位,加紧生产弹壳和手榴弹,及时向后山运送,绝不存留在厂内。在山沟里的隐蔽地带,工人们挖了不少小窑洞,洞中有洞,把机器设备藏于洞内,或置于废旧煤窑的矿井里,洞口挂上地雷,使敌人不敢分散搜索。

1944年5月,日军在我抗日军民打击下,被迫撤离蟠龙镇。同年7月,军工部派工程师到庄底村重建柳沟兵工厂,定名为军工部四厂。柳沟兵工厂重建后,工厂集中技术力量,进一步研究改进焖火工艺。原来的白口生铁焖火方法,虽开创了太行根据地制造炮弹的历史,但它焖出的炮弹毛坯质量并不稳定。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一起,通过采用美式黑心韧化处理方法,改造了土方炉,创造了火焰反射式加热炉,使焖火产品的合格率由30%提高到95%以上。焖火技术的改进成功,为各厂炮弹产量的成倍增长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军工部决定扩建柳沟兵工厂。1946年7月,军工部决定将左权县苏公炮弹厂、显王锻造厂与柳沟兵工厂合并,组成三合盛兵工厂,3个厂仍在原地生产。1946年10月,三合盛兵工厂改称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兵工一厂,厂部设在柳沟。

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2月开展的争创“刘伯承工厂”运动,激发了柳沟兵工厂职工的积极性,工厂全年生产50毫米掷榴弹30.92万余发,是1946年产量的3倍。1948年,柳沟兵工厂加强生产管理,全年生产50毫米掷榴弹共48.35万余发,是历年生产最多的一年。整个解放战争中,柳沟兵工厂共生产50毫米掷榴弹117.23万余发,且生产成本逐年降低,质量逐年提高,对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