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百年·听党史丨强渡黄河“河水血红”,刘、邓大军却说没啥伤亡

13 2023-04-13 21:15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为党的百岁生日积极准备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到访“红色圣地”,并在不同场合中谈感悟、讲故事。

  红船杂志在党的百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特别推出“纪念建党百年·听党史”栏目。为大家推荐制作和党的历史相关的党史故事、文学作品等等,让大家在艺术的氛围里,回顾党的百年沧桑,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述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强渡黄河的历史故事。

  

  河南濮阳将军渡

  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城南二十里,有个孙口乡,这里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千里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的地方。后人给这里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将军渡”。

  

  赵德润拍摄的“龙行大地”

  1999年8月,在“空中看河南”大型航拍活动中,原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乘直升飞机飞过濮阳上空,俯瞰之下,黄河宛如一条奔腾的黄色巨龙,他迅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龙行大地”。照片上蜿蜒的黄河看上去浊浪滚滚,让人依然能感受到刘邓大军渡河时的无畏勇气,仿佛还能听到这条黄色巨龙雷霆般的怒吼。

  蒋介石口中“四十万大军”阻止刘、邓挺进大别山

  1947年1月,黄河花园口堵口合拢,断流了8年的黄河故道上黄水滚滚而来。一边是解放区军民团结一心,男女老幼一起奋战,修复黄河河堤,减轻水灾危害。一边是国民党政府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军队进攻,就想着借用黄河来淹没解放区。

  

  将军渡口的河面

  1947年6月30日夜,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约十万人,在刘伯承司令员与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于东阿至濮城横亘300华里的地段上,开始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把守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十分的狂妄,认为“共军一没有飞机,二没有渡船,他们难道能从天上飞过黄河。”俗话说:黄河九曲十八弯,十个河滩九个险。这就是黄河天险,也难怪蒋介石把黄河比作“四十万大军”,靠它堵住刘、邓大军挺进的脚步,还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强渡黄河时邓小平(左)与刘伯承(右)合影

  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挺进大别山的指示,要强渡黄河。然而,对岸敌人防守严密,白天飞机在上空盘旋,夜晚探照灯不停在湍急的河面上巡视,其防御滴水不漏,刘邓大军要渡过黄河绝非易事。

  

  船工和解放军准备渡河

  一眼望去,十几里宽的河面上浪峰一个跟着一个,沙崩似的重叠起来,聚成巨大的漩涡,发疯一般冲向堤岸,气势磅礴。此时,浓密的青纱帐里,一列列大炮,已经瞄准了对岸把守黄河的敌人,来自附近沿黄七县的船工们,胸戴大红花跨上船位,悄无声息的等待着,只待一声令下驾舟飞渡。

  敌师长拿起望远镜:看来共军是不顾一切要渡过黄河了

  天黑之后,北风呼啸,驻守在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官兵丝毫不敢放松警惕,站岗的敌人更不敢大意,隔一会儿就用探照灯往河面上照一阵。午夜时分,当探照灯再照到河面时,只见一个个头戴钢盔的士兵,悄悄向南岸游来。一名国民党哨兵惊叫:“天哪!不好了,共军渡河了!”狡猾的敌人并没有马上开枪射击,他们要等解放军靠近南岸时,机枪、大炮同时开火,把解放军全部消灭在了河里。

  北风越刮越紧,离渡河人越来越近。国民党阵地上数不清的枪口、炮口都对准一个个头戴钢盔的渡河者射击。这时,天空中一串信号弹升起来,步枪、机枪、大炮一齐射击,河水一片血红。敌师长拿起望远镜,向河中看去,黑鸦鸦的渡河者冒着炮火,不顾一切地向南岸涌来,看来解放军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强渡黄河了。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大片河水被鲜血染红,河面上漂浮着肢体的碎片。

  刘、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活捉守黄河的敌师长

  然而,敌人正在暗自得意之时,背后突然响起了一片呐喊声。原来,我军采用“敌后包抄战术”,乘木筏、划子、大桶、木排以及大、小船只等一切渡河工具,从另一方悄悄过了黄河。解放军突然发起攻击,敌人惊慌失措,乱了阵脚,多半被打死,余生者放下武器、举手投降,敌师长也被活捉!

  

  胜利渡过黄河的解放军

  虽然这位敌师长被活捉了,但他心里很不服气。他觉得解放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哪里有什么伤亡,你们打的不过是几千只带着钢盔的葫芦!”邓小平的警卫员一句话,就像一瓢冷水泼在了头脑发热的敌师长头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为了渡过黄河进军大别山,减轻伤亡,刘伯承司令员想出了一个巧计:准备了几千个葫芦,上戴钢盔,下面牵上一块小石头,在夜色苍茫中让它乘风顺水向对岸漂游,活像一个个渡河的水兵。葫芦上系有装满红水的猪尿泡和猪肠子,被敌人打破后,红水淌出,像血一样,再加上猪肠子漂浮起来,敌军以为渡河的解放军伤亡惨重!其实,这是在部分河段渡口的佯攻之计:名曰“巧借三千葫芦兵”。

  撰文: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