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党章历程厅,陈列着中国共产党流传至今的各个版本的党章。这里还珍藏着一本32开的铅印小册子,小册子封面盖有的收藏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里面包含了在“二大”上通过的11份文件,最后10余页收录的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内的“张静泉秘藏文件”
它与一批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一起,自1927年在墓穴中隐身,直到1951年,由张人亚的亲属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这是一本复印件,原件珍藏在中央档案馆,是“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
张静泉与历史上第一部党章有什么关系?
张静泉,又名人亚。1898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霞浦镇,在家里排行老二,16岁时为谋生到上海凤祥银楼当金银首饰制作工,1921年加入当时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党员之一。
中共二大会议结束之后,中央领导机构按照规定,将大会通过的章程铅印了小册子,分发给党内同志学习。没有参加二大的陈公博得到一本,赴美以后将其翻译成英文并附在了自己的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里,由此有了文献的英文稿;而张静泉也得到了一本。
1928年冬,张静泉奉命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而当时的上海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张静泉非常放心不下家中包括党章在内的一大包党内文件书刊,它们既不能让国民党搜去,也不舍得轻易付之一炬。怎么办?考虑再三,他决定把它们从上海秘密带到宁波乡下,托老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
张静泉
张爵谦思想开明,听到儿子要他保护这些文件,马上答应下来。一番深思熟虑后,张爵谦编了个“儿子在外亡故”的故事,向邻居们佯称:不肖二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接着,老人就在镇东面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静泉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老人把张静泉带回去的一大包文件书报用油纸仔细包裹好之后藏进空棺,埋在墓穴里。但墓碑上的名字既不是张人亚,也不是他的原名张静泉,而是张泉。
老人十分清楚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始终将这个秘密埋在心底,希望有朝一日儿子回来后“原物奉还”。没曾想,老人再也没能见到二儿子。1932年12月23日,作为中央出版局局长、中央总发行部部长兼中央印刷局代局长的张静泉,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年仅35岁。
张爵谦给儿子立的衣冠冢
1950年,全国基本解放了,张爵谦没能盼到儿子归来。于是,张爵谦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但几个月后依旧毫无音讯。1951年,老人决定这批重要的东西不能再“秘藏”下去了,便让三儿子张静茂回趟家乡,挖开墓穴,打开棺材,揭开了“衣冠冢”之谜。他将取出的一大包文件书报交给张静茂,要他带回上海交给相关部门。
张静茂把这批文件书报和照片带回上海后,为了纪念静泉和他父亲的这一英勇壮举,专门去刻了两枚纪念章。长方形的纪念章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个字,正方形纪念章上刻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9个字,盖在各种文件书刊上。在这些秘藏文物中,仅建党初期党内学习的著作、杂志就有几百本。这之中就包括了铅印的二大小册子,二大通过的所有正式文件由此被完整保存下来。【资料:中国新闻网、中央档案馆、《求是》杂志、北京日报】
编辑:周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