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 主题党日焕发振兴力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8 2023-12-18 15:1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植被覆盖率达94.6%的美丽村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这里山峦起伏、林木青翠,层层整齐的石坎梯田与村落、公路相映成趣。

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的荒山秃岭。从1964年1月开始,前南峪村党委连续60年,每月15日开展主题党日,团结党员艰苦奋斗,把一个“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的穷山沟,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花果山”,实现了“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的巨大转变。

锚定目标方向——

绿化荒山 修复生态

11月15日晚,前南峪村会议室里人头攒动,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如期进行。对前南峪村村民来说,1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不论风吹日晒,党员都会在晚饭后自发聚到一起,商议村里的大事小情。

这一切都要从60年前的一次特殊的“党员例会”开始说起。1963年,一场雨下了七天七夜,洪水席卷了前南峪村,“地没了、树毁了、房塌了,我们不知怎么办才好。”76岁的村民张云至今心有余悸。

那场大雨过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明跃主持“党员例会”,最终确定“五年垫地,五年栽树,三年治水,七年治山”的发展规划,植树治山拔穷根成了全村共同的目标。

“党员例会”后,党员分头行动,把发展目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群众看到盼头,都决定跟着村班子一起干。很快,村里仅有的240亩耕地上,就全部种满洋槐树和板栗树。到1979年,前南峪村山场上的板栗总株数已达8万多棵,长势喜人。

树多了,山绿了。如何把山沟沟变成“绿色银行”,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村党委再次想到“党员例会”。经过仔细分析,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决定改良技术、优化品种,规划发展沟域经济。

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次,村党委都通过“党员例会”进行决策。板栗树不结果,就请来“果树技师”替村子的栗树整形剪枝、嫁接改优;村民不懂技术,村党委就把培训班办到村民家门口,指导大家开展果树管理培育……

这一治理,就是几十年。先种松树、橡树、槐树等速生林涵养水土,再种经济林提高效益,形成“生态林戴帽、干鲜果缠腰、小梯田抱脚”的荒山分层绿化模式。最终,全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8000多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这里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敢于纠偏纠错——

关停工厂 绿色发展

1984年3月15日,前南峪村的主题党日上多了一位“局外人”——浆水镇中学化学老师赵泽昌。他带来的一场题为“化学与工业的发展和形势分析”的讲座,帮助前南峪村打开了发展思路。这次会后,村党委确定了“大干三年,创办村集体企业”的构想。

“说干就干。我们投资建设的化工厂当年就盈利20多万元。”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接下来的几年,前南峪村利用周围山上贮藏大量石英石、重晶石等30多种矿物质的优势,先后创办金属镁、工业硅、海绵铁等14家工矿企业,年产值近亿元。

村办企业红红火火,群众挣钱越来越多,但黑烟、黑水、臭气也随之而来。面对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何去何从、路在何方?

时任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成志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想法:关停工厂。意见一出,整个会场乱成“一锅粥”,这次会议罕见地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2003年2月15日,前南峪村主题党日的会议记录上,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发展”的字样。“只要是为大家好,老百姓早晚会理解。”郭天林说。最终,村“两委”班子决定,从党员到群众一个个做工作,一户户去谈。村民慢慢清楚了其中的道理,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清晰。

2003年9月,前南峪生态旅游区经过省旅游局批准,正式挂牌开始接纳游人;2006年,开辟旅游专线,引资建起旅游索道,建起星级宾馆和旅游招待所,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业,2022年全村社会总收入近2亿元,人均纯收入由70年代的57元,增长到2.2万元,集体纯收入从一片空白到2160万元。

探索二次创业——

用活资源 发展旅游

雨后天晴,坐落在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越发显得庄严肃穆。这座1986年由前南峪村集体出资、村民踊跃参与建设而成的陈列馆,在前南峪人眼里,是一方崇敬之地。收获季节,用地再紧张也不会用作打麦和晾晒;雪落时分,这里总是最先打扫得干干净净。

红色抗大和绿色生态两大资源优势是前南峪的宝藏,在一次主题党日上,村“两委”成员、参会党员群众,就下一步如何丰富红色旅游业态开展“头脑风暴”。

经过党员群众的积极讨论,村“两委”确定了利用红色抗大和绿色生态两大资源优势,建设4A级国家前南峪生态旅游区,带动浆水镇周边十几个村发展全域特色旅游、农家乐、民宿村特色产业,拉动村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决议。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的前南峪村,成为河北省第一个零碳村,同时,“前南峪商标”在香港国际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抗大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景区已融为一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全村每年可吸引中外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800万元,村里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行业,文化游、生态游已经成为前南峪生态发展的又一重要产业支撑。(本报记者 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