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周苏菲之子周幼马:母亲为麻风病防治工作,将家中古董字画尽数拍卖

06 2024-08-06 20:00

从15岁躲避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到上海成为进步曲目的话剧演员,再到革命时期毛主席夫人的亲密战友,再到成为新中国颇有成就的演员、导演,再到为防治麻风病基金会创始人贡献余生,周苏菲作为一位有着非凡经历的杰出女性,她为新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有一次我在整理家里的老照片,就将一张延安时期的合影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到照片后当场就流泪了。告诉我在延安的那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近日,红船融媒编辑部专访了马海德、周苏菲夫妇的儿子周幼马,周幼马向我们讲述了母亲的精彩人生。

▲接受红船专访的周苏菲之子周幼马

从舟山富家女到革命文艺战士

周苏菲,原名周素珍,1920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现普陀区)一个富裕家庭。6岁就读于沈家门培英小学,13岁毕业后进入定海女中。

已深受进步思想熏陶的周苏菲在15岁那年,家中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然而并不接受传统包办婚姻,毅然选择了拒绝。面对无法抗争的命运安排,1935年,15岁的她,只身一人前往上海。

来到上海后,周苏菲经友人引荐,进入中国左联领导的话剧艺术供应社,并正式给自己起了艺名“苏菲”,自此开启了演员之路。同年8月,周苏菲又考入上海正风中学高中文科班,实现了学习与演艺的双重追求。

此后,周苏菲不仅活跃于话剧舞台,还积极参与进步剧目的演出。这一年周苏菲与江青(后成为毛泽东夫人)、赵丹在上海同台演出了《大雷雨》,还出演了王滨导演的电影《海葬》。由于姣好的容貌与过硬的演技,她一出现在银幕上,就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在话剧艺术供应社演出期间,周苏菲在左联中共地下党引导下,开始接触革命工作。“在私下时间里,话剧社里的革命者就会激发剧组里的包括我妈妈在内的年轻演员们的革命热情,争取为中国革命出一份力。”周幼马解释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自北向南侵袭中国领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在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周苏菲积极投身于抗日思潮的宣传之中。由于传播抗日思想,周苏菲不幸被列入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紧急关头,她随话剧艺术供应社的部分成员撤离上海,历经广西、越南,最终抵达昆明。在昆明,周苏菲通过地下党组织的介绍,加入昆明抗敌后援会,继续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然而,危险并未远离。在昆明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周苏菲接到上级紧急通知,身份已暴露,需立即撤离。于是,她再次踏上逃亡之路,从云南辗转贵州,最终抵达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陕北延安。

1939年,当周苏菲与战友们千辛万苦抵达延安时,迎接她的人群中有曾与她在上海一起演电影、一起革命的战友江青。

周苏菲与马海德浪漫的延安岁月

抵达延安的周苏菲,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抵挡不住她对戏剧的热爱。1939年10月,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的介绍,周苏菲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专业学习。

在鲁迅艺术学院求学的时光里,周苏菲不仅磨砺了演技,更邂逅了一段跨国情缘——美国医生马海德。

1942年,经过四年学习毕业后,周苏菲分配到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带枪的人》等话剧演出,很受战士们的喜爱。

那时的文工团员,除了演出之外,还经常会参加战斗。某一次,在演出途中,文工团员遇到了正在扫荡的日军,周苏菲和战友们毫无畏惧,直接跳进废弃的壕沟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在战斗的洗礼中,周苏菲于194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鲁迅艺术学院的求学时光里,周苏菲不仅磨砺了演技,还邂逅了她的爱情——美国医生马海德。

▲马海德(右)与夫人周苏菲在延安窑洞前与苏联医生阿洛夫合影

两人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苏菲与马海德在鲁迅艺术学院校门口相遇,初次见面,两人都对彼此的印象很深刻。不久之后,周苏菲因为水土不服患上重感冒,去医务室拿药时,正好碰上兼任鲁迅艺术学院校医的马海德医生,马海德在给周苏菲仔细检查后,配了药。第二天,对周苏菲颇有好感的马海德用歪歪扭扭的中文给她写了一封信:“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时服药,早日恢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

1940年的除夕夜,鲁迅艺术学院在大礼堂举办迎春舞会,马海德应邀参加。在舞会现场他再次见到了周苏菲,当即邀请共舞。舞会上,两人边跳舞边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谈话十分投机。回到窑洞,马海德便向周苏菲倾诉了爱慕之情,向她求婚,周苏菲虽有几分诧异,但之后不久便答应了。

1940年3月1日,30岁的马海德与21岁的周苏菲,牵手来到中央组织部申请结婚。得到批准后,他们又到边区政府正式登记,领到结婚证书。

马海德高兴地说:“这是中美合作的早期成果。”

当时的结婚证是在一张纸上分左右两联,本应裁开,男女双方各执一联,但马海德坚决不让撕开,他对周苏菲说:“我们一辈子也不分开。”

3月3日,马海德与周苏菲在延安的一家饭店里举办了婚礼。

“当时在延安结婚的新人,很大部分都是通过组织介绍认识的,我父母这种方式相爱的非常少见,他们是真正的自由恋爱。”周幼马笑着说。

▲周苏菲与丈夫马海德

婚后,尽管各自忙于工作与学习,但每周六可以短暂团聚。因此一到星期六,马海德就骑着一匹枣红马到鲁迅艺术学院的门口,抱起早已等待他的妻子,将她放在马背上,之后两人便同乘枣红马在延安的延河边漫步、互诉爱意,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在延安,几乎每个人都见过马海德搂着周苏菲合骑一匹马的场景。两人同乘一骑,在延河边漫步,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与甜蜜。这一幕,成为了延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被无数人所铭记。

不久后,他们的儿子出生,取名“周幼马”,即“小马”的意思。

多年后,当周苏菲与老友重聚,提及这段往事,老友笑着说:“你们自己好意思,我们这些旁边的人可看不下去,脸一阵阵发烫。”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兼有大风沙,物资也十分匮乏,环境生活非常艰苦。虽然条件艰苦,但周末时光是欢声笑语。“各方人士聚在一起,母亲与其他能歌善舞的战友,把被单拿下来,系在腰上当作裙子,在场地上一起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周幼马告诉红船融媒。

▲周苏菲怀抱一岁的儿子周幼马

彼时,马海德已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顾问,兼负中央领导的身体健康,平日不离毛泽东左右,因此,马海德与周苏菲住的窑洞就在毛泽东隔壁。身为妻子的周苏菲自然也经常与“邻居”走动,平日里,更是一起经常用餐。

“可以说,我爸是和毛泽东一个饭桌吃饭,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周幼马说。

在周幼马的家中,珍藏着许多周苏菲在延安时的照片。“有一次我在整理家里的老照片,我妈妈看到照片后当场就流泪了。告诉我说,在延安的那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周幼马回忆称。

解放后周苏菲的电影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周苏菲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电影和话剧上。

1950年,周苏菲在吴永刚执导的电影《辽远的乡村》中出演了女主角张娟。在影片中,周苏菲用她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了一个朴实、自然的张娟形象。紧接着,又在《中华女儿》这部影片中扮演女战士小王,虽然在这部影片中周苏菲的戏份不多,但是她凭借生动的演技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作为演员的周苏菲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她根据自己前期积累的舞台经验并结合了从苏联专家学习到的导演技巧。1958年,她参与执导了印质明、苏剑峰共同主演的《春雷》。1959年,她又参与执导了由于洋、赵子岳、葛存壮、黄宗江等联合主演的《矿灯》。

在周苏菲导演的多部作品中,与朱今明、邢榕两位导演联合执导的电影《孔雀公主》在1982年公映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特别是由唐国强饰演的王子召树屯一改以往荧幕中强健的传统荧幕男性形象,塑造出较为白皙柔美的男性角色,这一改变引发了全国热议,甚至成为了风靡全中国的电影文化现象。

《孔雀公主》是一部改编自傣族神话传说的电影,讲述了王子和孔雀公主突破重重阻碍相爱的故事。该片被誉为中国的首部特技大片,电影以其神秘美丽的画面,温柔细腻的感情和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更是一举夺得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第三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3年,周苏菲独立执导的电影《拓荒者的足迹》上映。这部影片体现了改革路上拓荒者的勇敢和坚毅的品质与大无畏精神,在影片中,周苏菲也展现出了沉稳庄重的创作风格,以及对电影内容的深度把握,其中“焦晃”技术也使影片得到了更加精彩的呈现。

周苏菲在电影方面的天赋和成就,也让她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电影界里的优秀女性代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杰出的女性导演代表,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人文关怀,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思想,为观众创造了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马海德一家人

其子周幼马,也选择了与影视行业相关的摄影方向,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为麻风病防治工作,家中古董字画尽数拍卖

马海德一生致力于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特别是在防治麻风病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曾在国际上获得过六、七次医学奖项,马海德一直期望用获得的奖金成立一个防治麻风病基金会。但在1988年10月,马海德不幸患癌症去世,成立防治麻风病基金会的事,才刚刚起步。

从60年代就开始帮助丈夫进行麻风病防治的周苏菲,自然要完成丈夫的遗愿。

“当时,我爸爸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妈妈的手说:‘好妹子,我就想办这一件事儿,拿一笔钱,奖励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非常苦。’”周幼马回忆说。

1989年,为完成丈夫的遗愿,周苏菲把马海德留给她的3万美元养老金兑换成人民币,并在民政局注册成立了“中国防治麻风病基金会”即“马海德基金会”,设立“马海德奖”,以表彰在麻风病治疗一线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进行麻风病研究的人员。

▲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周苏菲(视频截图)

周幼马表示,“多年来,因为资金缺口,母亲甚至将家里的古董字画尽数拍卖,而拍卖得来的钱,都用在了给麻风病人和医护工作者慰问、发奖金、出宣传挂历上。母亲还说,‘这个基金会是治麻风病的,这是他生命的延续。’”

从1989年至今,“马海德基金会”每年表彰10名优秀人物,虽然奖金不多,但马海德的威望还是让该奖项成为医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除了表彰全国先进麻防工作者,周苏菲还积极开展救助麻风患者及其子女的扶贫助学活动,宣传普及麻风科学知识,力图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

“马海德基金会成立后,当了多半辈子电影编导的我,又拿出当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的劲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丈夫未完成的麻风病防治事业。”周苏菲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

每年春节,周苏菲都会选择国内的一家麻风病院,和卫生部官员一起前往慰问,并给予资助。周幼马回忆道:“每次妈妈去看望麻风病人,都会拉着病人残缺的手,问他们的苦,他们的艰难,也一起流过泪。”

时至今日,除了新疆地区,周苏菲看望麻风病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

此外,马海德基金会还在云南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招收麻风病人子女或患麻风病的小孩就读。如今,除了190多名正常孩子,这所学校还有70多名麻风病人子女或得病的孩子。

2023年12月12日,马海德基金会创始人周苏菲同志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104岁。

“母亲是在睡梦中平静走的,脸上带着微笑。”为母亲送终的周幼马最后说。

撰文:李若熙、陈威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