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阮若琳之女刘晓音揭秘:母亲为何执着把四大名著搬上荧屏

23 2023-02-23 21:00

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有一个人占有重要一篇,她为电视艺术耕耘操劳,为我国电视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就是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阮若琳。

1.jpg

▲阮若琳

自1969年正式进入电视行业,到1997年离休,阮若琳在电视行业耕耘了近三十年。三十年间,她为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奔走。在她担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期间,我国大部分经典电视剧均和她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四大名著到《末代皇帝》,从火爆中国荧屏的“阿童木”到热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每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都与她的决策密不可分。正因为此,阮若琳被称为“中国电视剧之母”。

近日,阮若琳的女儿刘晓音接受了红船编辑部的采访,对话中,她向我们讲述了母亲与中国电视发展不可分割的历程。

▲刘晓音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在电视行业耕耘近三十年

1929年3月,阮若琳出生于北京一个大地主家庭,家境优渥,她的成长和成就离不开她的家庭环境和父辈教育。

“我外公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阮慕韩,虽出生于大地主之家,但是他毅然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公将祖上留下的3200多亩土地、财物等无偿还给农民,‘还田于民’的义举,轰动一时。我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外公对她的影响很大。”刘晓音称,外公开明的教育思想对母亲阮若琳幼年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阮慕韩夫妇共有7个子女,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阮若琳就是其中一个。

抗日战争爆发后,阮若琳在晋察冀边区和延安从事革命工作。1943 年,阮若琳从北京师大女附中奔赴晋察冀地区参加抗日,11月任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秘书,然后转至延安边区师范读书,于1944年毕业,也是这一年,阮若琳与刘世昌少将结为连理。

2.jpg

▲1944年,阮若琳在延安

“1944年冬天,母亲与父亲相识于延安,当时母亲作为延安中学的学生在甘泉县农村办冬校,父亲时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二人在马本斋夫人的有意撮合下,相知相爱结婚,成为革命伴侣。”

3.jpg

▲1944年,阮若琳和刘世昌在延安合影

随后,阮若琳大部分时间都在报纸编辑和记者的工作岗位。1945年5月,阮若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回民支队宣传科主办 《战士报》。从延安到东北解放区后,曾在辽西一地委任康平二区区委书记、法库县妇委书记。1947年,在中共辽西地委宣传部主办《大众报》,并任中共辽西省委机关报《胜利报》特约记者。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阮若琳到江西省委农村部任第一处处长,并任江西作协常务理事,写有短篇小说、通讯报导等数十篇。

后相继担任《广州日报》副总编导、广东电视台台长、陕西广播电视局局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中国电视》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羊城晚报》、《 大众电视》顾问等。

阮若琳真正走入电视行业是在1969年,时任广东广播事业局电视台主任。当时电视行业刚起步不久,电视还是稀罕物件,并不普及,节目也很少。为了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阮若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从此走上为电视行业奋斗之路。

“实际上母亲当时也可以去别的单位,别人都说电视台的工作就像大师傅做饭,无论刮风下雨都得开张,意思就是电视台的工作比较累也比较忙。我父亲当时也觉得之前母亲就一直忙于事业,疏于家庭和孩子,这次重新选择工作,就不要去那么忙的岗位了。但母亲还是坚持她的选择,要去忙她的事业。”

1978年,阮若琳担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83年又出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首任主任。直到1997年离休,她在电视行业耕耘了接近三十年。

力挺《红楼梦》《西游记》

中国电视剧行业起步晚,但成长快,尤其经过八九十年代二十年的努力,随着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电视剧问世,电视行业蒸蒸日上。这中间起到关键作用的机构就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是他们通过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大批电视剧,让整个行业欣欣向荣。其中,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阮若琳正是代表人物之一。

1981年,中央电视台敲定了《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拍摄计划,从这时候起,阮若琳就成了这两部电视剧剧组的大后台,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和困难,都是阮若琳出面解决的。

“筹拍《红楼梦》时,反对的声音很多,拍摄压力主要来自于上层领导和红学专家。当时有上级领导曾多次要求《红楼梦》电视剧下马,这种情况下,我母亲和戴临风等中央电视台的领导顶住了压力,才保住了剧组。其实当时翻拍名著是有很大风险的,毕竟没有经验可循,但是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担责,敢于拍板做主的人。”

面对红学界的各种质疑,阮若琳和戴临风请来了大批专家作为顾问,如曹禺、沈从文、周汝昌、启功等人都倾力协助剧组,这些努力让《红楼梦》的拍摄顺利进行。此外,《红楼梦》的配乐和插曲以及配音等具体工作也都由阮若琳最后拍板。

在导演王扶林眼中,阮若琳是一位非常果断有魄力的领导,他曾说拍摄《红楼梦》的那几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真的是寸步难行,阮若琳为87版《红楼梦》不知扫清了多少障碍。

《红楼梦》制片主任任大惠更是直言:“没有阮若琳就没有87版《红楼梦》。当时筹拍时,反对的声音很多,但她还是坚定地支持我们,事实证明她的决策是对的,现在《红楼梦》已变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相对于《红楼梦》剧组来说,《西游记》剧组的处境则更艰难。《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脾气耿直,这让她在中央电视台内部树敌不少,各种针对《西游记》剧组的举报和刁难经常出现,幸好,有阮若琳在背后给她当“后台”。

4.jpg

▲阮若琳(右一)与杨洁

“1986年,《西游记》剧组拍摄十五集后,央视决定不再支持拍摄,剧组资金断了,这把杨洁等人急坏了。杨洁决定自己筹钱拍摄,我母亲找相关领导沟通,最终同意剧组自筹资金。之后,剧组与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合作,母亲代表剧组与投资方签字,解决了危机。”

拍摄期间,《西游记》剧组还面临各种不大不小的问题,当《敢问路在何方》等插曲遭到央视领导等人的否决时,坚决支持杨洁导演和作曲者的是阮若琳;当《西游记“齐天乐”晚会》遭到央视领导否决时,重新查看晚会脚本和资料力主举办晚会的也是阮若琳;当《西游记》剧组和《红楼梦》剧组一样遭遇恶意举报时,让杨洁别管这些正常拍摄的还是阮若琳。

《西游记》和《红楼梦》取得成功之后,1990年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筹划下,《三国演义》剧组上马。据王扶林回忆,自己当上《三国演义》的总导演,也是因为阮若琳的“点名”。他说,是阮若琳给了他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导演以外的事情不用他管,减小了他很多压力。而后来上级领导也认可了名著翻拍的必要性,这与阮若琳当年的魄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她四大名著拍不起来。

“我母亲为什么坚持想将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是因为这些中国非常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当时没有多少人能将书籍全都读完,母亲想把它拍成电视剧,将好的文学作品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样对于名著的普及流传是非常有意义的。回过头来看,她的思想很正确,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后非常受欢迎。”

一心扑在事业上

“我妈妈为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真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根本无暇其它。她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会滑冰、游泳、照相还会跳舞,后来走上电视行业就什么都顾不上了,从早到晚在岗位上忙,没有周末,没有休闲,连家庭也顾不上,身体也因此垮了。”

刘晓音称,母亲阮若琳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而在拍摄《红楼梦》与《西游记》的时候,母亲又患了直肠癌。即使身体这样不好,她还是一天也不休息,根本谈不上什么养生、治病,她真是一门心思放在电视行业的发展上。

多年来,阮若琳一直保持自己看剧本的习惯,她认为只有自己看了,才能真正了解剧本的好坏。从整个剧本所涉及的演员、台词、布景、道具等等,她对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精雕细刻,从不马虎。

“母亲睡觉的床都跟别人不一样,她的床板掀起来里面全是剧本,连家里厕所马桶旁边堆的也都是剧本。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会损害人全身多处器官,其中重要的是眼睛心脑血管四肢等等。她不分黑白的看剧本,导致她的眼睛后来近乎失明。无法自己看剧本了,她就让我给她念剧本,还表扬我念的好,她平时很少表扬我的。”刘晓音回想起母亲为数不多的表扬,脸上露出笑容。

除了自己一心扑在事业上,阮若琳还是团队的主心骨,无论他们在电视发展奋斗的道路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她总是那个给团队“撑腰”的人。

刘晓音讲述道,那个年代拍电视剧,拍摄场地很难找,不像现在有很多如横店这样专门拍摄的场所,母亲阮若琳带领团队就在抗震棚儿里,或者某某处的一个棚子里拍摄,拍摄环境艰苦,设备也很简陋。

“当时别人还开玩笑说《西游记》的主题曲仿佛唱的就是他们: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可想而知,当时他们有多不容易。”

电视剧《末代皇帝》是阮若林领导拍摄的重要著作之一,然而这样耗心费力的一部好剧,却因一场火灾,差点无缘问世。

原来,在该剧拍完内景最后一场戏时,整个摄影棚突然起火,所有制作精良的内景顷刻间化为灰烬,整个剧组顿时陷入困境。而作为主创的导演当时不堪压力,想放弃走人。好在阮若林和团队的鼓励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将该剧完美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当时母亲接到电话说剧组着火了,我陪她赶紧去了现场,到了之后就看到导演坐在那儿哭,他跟母亲说‘完了,全完了,你看这都烧成什么样了’。因为宫廷戏本来服化道就特别多,结果一场火毁于一旦。母亲当时也很难过,但是她对导演说‘没关系,咱们从头再来’。我母亲就是这么个人,从来不怕失败和挫折,所以她能带动整个团队不断前进,做出那么多成绩。”

阮若琳是一个典型的事业型女性,这也意味着她无法兼顾照顾家庭的责任。作为女儿,刘晓音虽然少了母亲的陪伴和关爱,但是在她心中,母亲是伟大的,也是令她钦佩的。

“跟女儿聊天、谈心、逛街这些事儿,我妈妈从来没有做过,她的重心都在她的电视事业上,正因为这样她才能为咱们中国的电视剧领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我很佩服她。”

“中国电视剧之母”

1979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阮若琳到日本考察,她力主从日本引进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从此“阿童木”成为中国70后观众的集体记忆。

1984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拍成了13集电视连续剧,年底,时任中央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的阮若琳在看完前四集的样片立刻拍板:“今年不搞晚会了,就播《夜幕下的哈尔滨》。”

1985年元旦夜,“夜幕”同广大观众见面,这部在当时被称为“中国最长篇电视剧”的作品,获得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率。

此外,《末代皇帝》《平凡的世界》《寻找回来的世界》等电视剧都是由阮若琳亲自拍板并组织人员拍摄完成的。她还主持召开了八届电视剧题材规划会,十一届飞天奖的评选。

在阮若琳担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期间,我国大部分的经典电视剧无不和她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1997年离休。正因如此,阮若琳被称为“中国电视剧之母”。

“母亲对于‘中国电视剧之母’这个称谓是不接受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是‘之母’,就意味着在她之前中国没有电视剧,实际上咱们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有电视剧了,只不过还不普及,她认为‘中国电视剧之母’这个称谓不严谨。第二,她认为不能也没必要突出个人贡献,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不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她非常重视她的团队,从摄影、化妆、服化道等,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她认为功劳应该是整个团队的。”

2008年5月,79岁高龄的阮若琳在“中国电视艺术50年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她指出现在的电视剧为什么不好看的原因,“现在文艺的缺点是没有好剧本,只要有好的剧本是可以拍出好的戏来,所以我呼吁多写些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好剧本。”她还对如今导演、演员队伍中,“两个眼睛只往钱上看”的许多同志提出了批评,对现在电视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阮若琳一生为电视行业发展付出无数心血,2010年3月19日,阮若琳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在《末代皇帝》中扮“溥仪”的朱旭和87版《红楼梦》的副导演孙桂珍在谈到阮若琳时,都表示敬佩。孙桂珍说:“她真是热爱电视剧,但是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

《红楼梦》制片主任任大惠曾说:“阮老生前做了非常多有意义的事,毫不夸张地说,她对中国电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