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林月琴之女罗北捷:母亲为教育奋斗一生,是新中国首位女大校

17 2023-07-17 22:00

从15岁参加革命的“娃娃头”,到长征中两爬雪山、三过草地的女营长,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子弟学校校长,林月琴同志是一位身经百战、有着非凡革命经历的杰出女性,她也是新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大校。

1.jpg

▲林月琴

“母亲不仅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在没有硝烟的年代,她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母亲的选择可能使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少了一位女将军,但是教育战线上多了一个勤勤恳恳的园丁。”近日,红船编辑部专访了林月琴之女罗北捷,她向我们讲述起这位巾帼女英雄曲折离奇、充满神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01/

15岁正式走向革命

在安徽省金寨县城以西的南溪,因街南有一条小溪,又称南溪街。十字街口,有一所林家铺子,即“林广顺杂货铺”,这里便是林月琴的老家。

1914年1月18日,林月琴出生在金寨县的一户小商家庭。父亲林维尹是个思想进步人士,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开杂货店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交通工作。林家的西厢房,不仅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聚会的据点,同时也是书写和油印革命宣传品的场所。

自林月琴上学起,就受父亲和小学校长詹谷堂(中共党员)的影响,较早的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教育和革命的进步思想,这使她很早就开始憧憬和向往成为一个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者。

1929年5月,中共商城县委发动了立夏节起义,向往革命的林月琴积极参加了起义游行。她剪了长辫子,理成了新式的短发头,从南溪跑到几十里以外的斑竹园,参加了妇女运动讲习班,系统学习宣传工作,学习党的思想纲领。

在这次起义中,年仅15岁的林月琴表现极为出色,尤其在领导和组织队伍中展现了非凡的才能,被众人一致推举为县苏维埃儿童团指导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满腔热忱地投身于革命活动中。

这个15岁的“娃娃头”把儿童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她带领儿童团发动群众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动员妇女放脚、剪发,争取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不久,为对付国民党的反革命武装,红军建立了兵工厂,林月琴又带领着三十几个妇女参加了兵工厂,成立了女工班,负责包炸药、搓捻子等。因表现出色,1929年10月,她又被委任为鄂豫皖边区特委儿童局局长。期间她负责组织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维护治安,为根据地的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不久后,林月琴的父亲被错划为“地主”和“改组派”,她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去儿童局局长职务,被送去“劳改队”。

1930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对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连夜出发,向川陕边区转移,“劳改队”被解散,人员将全部遣送回家。

“当母亲得知要被遣送回家,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她已经无处可去了,她认为只有跟着红军才能有出路。于是她带着一些同样没地方去的穷苦姐妹,决定坚决跟着红军走。行军路上,几乎每天都受到部队的劝阻和轰撵,但她们始终不肯离去,就跟在红军队伍后面。母亲特别爱看《红色娘子军》这部电影,因为她觉得她就像电影里的琼花一样,跟着部队跑。”罗北捷讲述道。

她们跟着部队走新野、过郑县,沿着鄂豫边的崇山峻岭,向着陕南方向行进。途中,红军休息,她们也就地休息;部队宿营,她们就主动帮助挑水、拾柴、烧火、做饭、洗衣,或帮着做点针线活儿,照顾伤员等。

“部队领导们都以为她们吃不了部队的苦,跟不了几天就会自动离开。可是没想到,母亲她们硬是昼夜不停地跟着,没有一个人掉队。一直到豫陕边上,部队负责人朱光、廖承志等人被她们参加红军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所感动,不忍心再阻止她们跟进,于是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母亲她们被批准参加了红军。”

1931年,林月琴如愿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并开始担任红四方面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的宣传员。每天她和队员一起贴标语,做宣传。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红军,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

2.jpg

▲革命战争时期的林月琴

02/

长征中的女营长

过了湖北、湖南,大部队到达了四川通南坝,并要开辟根据地。根据通南坝的情况,部队认为妇女也是革命的主力军,决定在当地招收女兵,成立一个女兵营。有着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林月琴得到组织上的认可,成为营长的最佳人选。

1931年12月,林月琴任红四方面军后勤供给部妇女工厂厂长,后改任妇女工兵营营长。

“母亲曾经讲过,工兵营的成员都是普通劳动妇女,80%都是童养媳,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她们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妇女工兵营不直接参加战斗,她们其实就是一支运输队,负责运输部队用的粮食、布匹、弹药等物资,保障部队的军需供应。”

不参加战斗并不意味着她们任务轻松。部队在前方打仗需要的物资,以及缴获的战利品,全部由女兵营来运输。这些川妹子虽然看着又瘦又小,但都特别能吃苦,背着百十多斤的东西,还能翻山越岭行军。

除此之外,林月琴还带领大家利用缴获而来的缝纫机,学剪裁,带领妇女们制作衣帽、鞋袜和被装,解决了数万将士们的穿衣问题,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1935年1月,林月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她率领妇女工兵营担负起筹备粮草,运送弹药等繁重、艰苦的人力运输保障任务。

“那时候母亲虽然是个不大不小的干部,但却跟普通妇女工兵们一样,背着五六十斤的东西,跋山涉水。行进了一天,她还不能停下休息,有时去上级部门开会,有时视察妇女工兵营的工作情况,看看她们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

罗北捷还提到,在长征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导致母亲被降职。

“当时有明文规定,男同志未经批准,不能进入女兵营。可张国焘的卫队仗势欺人,擅自闯入妇女工兵营,母亲很生气,直接让女兵们缴了他们的械,并将他们关了起来。张国焘知道后急忙让她放人,可是母亲坚持说他们违反了纪律,必须要处分。最后,张国焘一生气,把母亲降了职。”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林月琴曾担任过粮食局妇女运输连连长。后来因为有文化,林月琴又被傅连暲医生挑选到中央卫生所护理班任班长,一边学习医疗技术,一边帮助护理伤员。

长征中,林月琴跟随队伍三过渺无人烟、纵横数百里的大草地,两过往返终年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党岭山。她曾连续发烧昏迷几天几夜,硬生生扛过来,历尽艰辛,经受了千难万险的严峻考验。

1936年,林月琴跟随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0月,经何长工介绍,林月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两个月后,她被调到中共中央妇女部工作。1937年1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

“在延安时,母亲在同学刘桂兰的介绍下,与时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的父亲相识并相爱。之后在众人的撮合下,二人于1937年5月16日,在延安喜结连理。”

3.jpg

▲林月琴与罗荣桓

新婚之日,前来祝贺道喜的红军战友络绎不绝,所谓“婚宴”,也只是用一位老战友从西安捎来的半袋白面,让伙房做了一大锅汤面条,算是款待了前来贺喜的各方宾客。就是这么一顿简单到近乎寒酸的婚礼,却缔造了一段幸福与甜蜜的姻缘。

03/

从“副部长”到校长

新婚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罗荣桓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5月,留在后方的林月琴担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机要处秘书、党支部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晋西南区委党员训练班班主任,为组织培训了不少优秀骨干。

后来经毛泽东批准,林月琴得以上了前线。那时候她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寄养在延安当地的老乡家。

“为了革命工作,母亲先后将三个孩子送到了老乡家寄养,但只有我哥哥罗东进(次子)活了下来。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心肯定是悲痛到了极点,但作为一个革命者,她又必须坚强地面对一切。”

4.jpg

▲1942年罗荣桓、林月琴一家合影

1944年,在严峻的形势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下,罗荣桓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可他却全然不顾伤痛,坚持要到前线指挥战斗。作为妻子的林月琴很担心丈夫的身体,在劝说无果又阻拦不了的情况下,选择和罗荣桓一起上战场。期间,林月琴几乎寸步不离的跟在担架后面,随时准备照顾生病的丈夫。

抗日战争结束后,罗荣桓的病情已十分严重。1946年在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下,去往莫斯科手术。1947年回国后,林月琴认为丈夫的病好了很多,便向组织提出分配工作。根据她的资历、经历等,组织上准备安排她到东北野战军组织部担任副部长。

可罗荣桓知道后,却另有打算,他对妻子说:“你看,现在我们的部队要打仗了,战士们都要到前线,他们的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却没人管。你是女红军,组织和领导能力都是没问题的,你是否可以到留守处了解一下,组织一些有文化的家属和女干部,把这些孩子收起来,去办一所子弟学校。既能更好地培养革命后代,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如果要做什么‘长’的话,你就做个子弟学校的校长吧!”

5.jpg

▲林月琴担任校长时的照片

考虑到前线作战人员的子女无学可上、无人照顾,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林月琴放弃了野战军组织部副部长的职务,开始创办学校。

战争年代生活十分艰苦,条件简陋,林月琴带领大家白手起家,克服各种困难,自行筹集教学用具,精心选调教员和医护人员。很快,1948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在松花江畔诞生了,林月琴任首任校长。1949年,学校随军迁至天津,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

“刚开始学生只有八个人,还包括我哥哥和姐姐。学校正式开课后,学生很快增加到百余人,逐渐发展起来。学校一直跟着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到了汉口、庐山、广州等地,广州学校门口至今还有我妈妈的塑像。”

6.jpg

▲林月琴像

04/

新中国唯一女大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月琴随罗荣桓来到北京。当时已回司令部机关工作的林月琴又一次面临着重新安排工作的问题。组织从林月琴的资历和能力考虑,希望她回干部部工作。然而这一次,林月琴依然没能回到干部行列。

“当时正逢抗美援朝,部队里好多夫妇都是俩人一起到前线,孩子扔在家里没有人管;还有一些边防、烈士子女,也都从过去寄养的老乡家接到了北京;另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一大批干部被派出去担任我国第一任大使,驻外机构工作人员等,孩子也留在了北京。这时候军委就决定在北京组建一个军委子弟学校,办学校我母亲是很有经验的,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母亲也再一次选择了教育事业。”

和当初在东北办学一样,这次办学仍是困难重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在北京西郊的一片荒原上盖学校,不是一件容易事。林月琴为了筹备办学经费,到处进行募捐,亲自找有关部门批木材。另一方面,当时有教学经验的人凤毛麟角,林月琴根据实际,从社会上招募了一批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又在部队和已经转业到地方的同志中找了一些文化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整个筹建过程非常辛苦,批地、建房子、买家具、聘请教员、组织教学、实施,都要我母亲操办。我记得组建学校的时候,我还很小,妈妈总是不在家,晚上都是爸爸哄着我睡觉。”罗北捷回忆道。

7.jpg

▲全家福

1952年,学校正式成立,命名为十一学校,林月琴任首任校长。办校期间,她对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爱护,那时实行供给制,教职员工一个月只有几块钱,仅够买些生活用品,林月琴常拿出自己的钱贴补年轻教师。她不仅关心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老师,也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她无私的爱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林妈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一学校已成为北京一所闻名遐迩的重点学校,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母亲的经历不禁让罗北捷感慨道:“女性确实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牺牲了很多,她们原本有资格,也有能力去继续自己的事业,但是她们却选择了更需要她们的岗位,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在父亲的高瞻远瞩下,母亲选择了教育事业,若是她没有去办学,恐怕能得到一个将军军衔,但母亲表示自己并不后悔,头衔不过虚名而已。”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林月琴被授予大校军衔,她是当时全军43名校级女性军官之中,唯一的一名女大校。并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8.jpg

▲林月琴晚年

2003年11月22日,林月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0岁。回顾她的一生,无论是在学生时代,从军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她的所作所为都称得上是一名卓越的中国传奇女性。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