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进中将(以下简称罗老)是开国元帅罗荣桓(以下简称罗帅)之子,1939年2月14日出生在山西省长治市常村。罗老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罗帅正准备随军赴山东抗日,便给他取名东进。
罗东进将军(左一)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在哈军工上学期间的罗东进收到父亲罗荣桓的信
罗老毕业于哈军工导弹系,退休前曾担任二炮副政委。罗帅的辩证哲学曾对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都说罗帅府家风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82岁高龄的罗老接受了红船编辑部专访。
他心潮澎湃地坐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盛夏季节,罗老的院子里花草茂盛,枝头上挂满了青色的果子。据工作人员介绍,罗老性格开朗,日常生活很规律,只是从今年初开始,视力大不如以前了。当我们进入房间时,罗老已经从楼上缓步走到了客厅。
今年7月1日,罗老与众多老一辈革命家后人一起,应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活动。当天上午,他在天安门观礼台与党共同见证了百年辉煌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的讲话让罗老心潮澎湃。
罗东进将军
罗老对红船编辑部说:“旧社会有钱人修桥补路,大灾之年开设粥棚为的是为了福佑自己的子孙。新时代,我党扶贫工作组下到基层,第一书记驻扎在一线不图回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全党不懈奋斗,初步实现了全民脱贫,党没有辜负对人民的承诺。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吃过一点苦的人,深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看着我们党在百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让我怎能不心潮澎湃!”
红船编辑部了解到,罗老参加庆典活动回来后,于7月11日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家庭聚会。他把家族中男女老幼近50口人召集在一起,作了“传承革命家风”的主题演讲。回忆了从1948年进京以来,跟随父母辗转移居多个地方,用亲身经历向家人讲述了红色传承来之不易,家人在他言语引导下一幕幕往事浮上了心头。虽然罗老的实力大不如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乐观的心情。说起自己的视力不好,罗老风趣地说:“我现在就和老爷子一样,也快瞎了。”一句话,引得家人哄堂大笑。
塔山阻击战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自从罗老视力不好,便很少看书了,看党史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他学习党史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6月25日,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历史题材剧《大决战》,但这部老戏骨云集、战斗场景宏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剧,播出后似乎没有取得预料的火爆,对这部剧罗老有自己的看法。
罗老说:“我是认真看了电视剧《大决战》的,剧组利用艺术的手法、艺术的语言,依次再现了三大战役的真实历史。特别是用了近20集大篇幅详细描述了辽沈战役的经过,让人们认识到了这场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辽沈战役打响时我十岁左右,那些参与战争的解放军指战员我是见过的,并且与他们有过近距离接触。电视剧《大决战》中的人物让我感觉很真实,这些人物形象唤醒了我的记忆,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可见,他们是下了大功夫了解历史的。”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共产党和我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连续调遣重兵在东北与解放军展开大决战。如果说济南战斗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那么辽沈战役则奠定了我军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
“在事关国共两党、两军的生死的较量中,装备和实力远高于解放军的国民党军,在战斗中一次次失败,难道是他们不懂军事吗?事实证明,参与解放战争的国民党军指挥官,都是经过院校培训出来的高级军事将领,每一位都是身经百战,有丰富的大兵团作战指挥经验。”罗老说。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攻占锦州,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改变了我军被动战局。国民党并不死心,为救援锦州进攻塔山,敌军将领信誓旦旦,认为塔山无险可守,国军依仗船坚炮利,此战必能一举拿下锦州门户。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在国民党海陆空交叉火力猛烈进攻下,我军一次次失去阵地,又一次次从敌人手中夺回来。电影《大决战》的确是经典,但因受时间限制,这些细节都难以表现出来,即使想到了,也不得不删繁就简、忍痛割爱。
塔山地形,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只不过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但这里却是阻止国民党援助锦州的咽喉。国民党之所以坚定地认为我军不可能守住塔山,正是这里无险可守的地势。不仅是国民党如此认为,就连我军总司令朱德等高级将领,也认识到了固守塔山的艰难。然而,在这场事关锦州胜败的阻击战中,我军不仅守住了塔山,而且彻底打掉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罗老感叹地说:“我军靠什么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靠的是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靠的是战前修筑坚固的坑道工事,靠的是指战员发起的诉苦运动,靠的是人民群众不遗余力的支持。”历史证明国共两党、两军大决战,国民党并非输在财力、武力上,而是输在民心向背,蒋介石选择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碎片化学习党史是肤浅的
“我也认真看了网上对电视剧《大决战》的很多评论,发现不仅是一部分年轻人不懂,甚至有许多中年人也不懂这段历史。还有一些‘军迷’,自认为对军事了解甚多,实际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仅错误解读了历史,还对正确的军事知识妄加评论,这恰恰表现出了其不懂军史的肤浅。”罗老说。
电视剧《大决战》剧照
据罗老介绍,有位军迷看到电视剧《大决战》里出现了日耳曼坦克后,表示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认为剧组是在胡编乱造。这样的军迷充其量只知道那是一辆德国产的坦克,却不懂得为什么德国的坦克会出现在中国的战场上。他们认为在那个时期,中国根本不可能有日耳曼坦克。但事实是,蒋介石在取得美国援助之前,军事顾问里面有很多都是德国的高级将领,国民党军许多先进的装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的,日耳曼坦克的出现实属正常。
另有人说电视剧《大决战》的军事顾问,不如电影《大决战》的三位军事顾问水平高。应当让电影军事顾问来指导电视剧。罗老笑着说:“电影《大决战》的确是经典之作,三位军事顾问都是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苏静中将1997年11月28日去世;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少将,2000年4月在北京去世;张震上将也在2015年3月去世,他们如何来执导电视剧《大决战》呢?”
据了解,电视剧《大决战》的两位军事顾问都是我党、我军公认的军史专家。郭芳同志为大校军衔,是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军史研究,对三大战役研究得极为透彻。另一位军史顾问徐平同志也是大校军衔,他曾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研究员,学术态度严谨考究,在军衔、军服研究领域造诣甚深。
罗老表示:“创作人员是认真读了三大战役历史的,也是根据历史史实进行创作的,剧中不存在历史虚无。他们是通过留下的真实历史材料、革命文物,来了解那个时代的工人、农民、士兵,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方方面面。”战争的残酷是无法再现的,电视剧拍得再好,也难以完整全面地表现出战争的场景。电影《大决战》为了精益求精,只能删繁就简。电视剧《大决战》篇幅相对得到了扩充,但也不可能把每一场战争的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罗老还发现,一些网友转帖甚至不看内容,只是为了转发,不论是非对错。对此种转帖行为他表示很不理解。对于年轻人学习党史,罗老认为还是应当系统的学习,他说:“肤浅化、碎片化的学习党史,只能成为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山涧里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懂党史,就不能客观真实地看待问题,遇到问题难以分辨是非,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不就成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吗!”
秀才成为老革命是要经过磨练的
说起父亲,罗老回忆道:“父亲性格内向,他评价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指战员,是一个经历了战争的幸存者。在大家的心里,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厚道的人,是一个让人一眼就能看透的人。为此他也吃过很多亏。”罗老为我们讲述了一件在大革命时期,发生在罗帅身上的一件囧事。
1927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队由北面向通城逼进。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在罗帅等人的率领下向修水转移。当晚在麦市宿营,凌晨时分遭遇了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人员损失惨重,仅剩下了三分之一。
“我父亲提着箱子,里面装了二三百块大洋,重量有20多斤。他一个书生,平时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再加上视力不好。刚走了十几里路,就热得口干舌燥。下午,在翻一座大山时,有两个农军弟兄跑到他面前,指着他提的箱子说:‘师爷,我们来帮你扛吧。’父亲摇摇头说:‘不用,我自己可以提。’一个农军疾步向前夺箱子说:‘师爷您是识文断字的人,哪里提得动,还是我们帮你扛吧。’他看这两个人很面熟,知道是农军队伍里的弟兄,挡不住他们连说带抢,箱子就被他们拿过去了。傍晚时分,等队伍到达修水县桃树港宿营时。父亲立即去找那两个农军弟兄,发现这两个家伙拿了箱子早就逃之夭夭了。”罗老笑道。
据了解,1937年5月,罗帅对夫人林月琴说起过此事的教训:“那个时候,思想单纯得很,以为大家都是来革命的,都是一样的同志嘛。其实,并不都是来革命的。混饭吃的,找出路的,大有人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秀才造反,脱不了书呆子气。一个知识分子要成为坚定、老练的革命者,不经过一番磨炼是不行的。”
把支部建在连上落到了实处
资料显示,罗荣桓元帅是毛泽东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此,罗老表示:“他跟随毛泽东主席是很自然的,他佩服毛泽东能把深刻的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且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他的话让工人、农民、士兵都能听得懂。”
罗荣桓(前排左一)在井冈山时期
纵观我们党和人民军队革命历史征程,如果说,南昌起义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形”,那么,三湾改编无疑熔铸了人民军队的“魂”。而保证这支军队军魂永驻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举——把支部建在连上。
习总书记也曾说过:“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军队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和制度,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推动基层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过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湾改编旧址
罗老说:“三湾改编时,我的父亲是特务连党代表,他与毛泽东同志有过密切的接触。工作中以毛主席为榜样,在途中花大力气从事发展党员的工作。行军时与士兵拉家常了解情况,物色培养了十几个发展对象。在江西省遂川大汾,一天晚上,在一间阁楼里主持了新党员入党仪式。他特意把毛泽东主席请过来参加仪式并讲了话。毛主席的话深入浅出,战士们非常爱听,‘支部建在连上’就是发展的这一批士兵党员逐渐落实起来的。”
罗帅后来也回忆:“三湾改编实际上是为我军带来了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问题,那么,这支部队就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所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依然很大,从支部建在群众中间、支部建在企业、支部建在楼上等等,很多地方都能寻找到‘支部建在连上’的影子。”罗老说。
发表前不知道主席写了这首诗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天晚上,正准备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提议大家为罗荣桓元帅默哀。
罗荣桓元帅
毛泽东评价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12月19日,毛泽东亲自前往北京医院向罗帅遗体告别。据其身边人回忆,毛泽东回去后,追忆了从秋收起义起同罗帅的交往。他把这些往事和工作人员交流,时常悲痛不能自已。
据罗老介绍,一天深夜,毛泽东主席吃了两遍安眠药仍无法入睡,他坐在书桌前,顶着药力强打精神,颤抖的手紧握铅笔,缓慢地写下了《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主席写完这首诗后,应当是不满意,看了几遍后,随手把它丢进了纸篓,护士长吴旭君把主席的手稿捡出后保存了下来。直到1978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两周年时,《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这首诗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此前,我们家里人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有很多,特别是“战锦方为大问题”和“斥鷃每闻欺大鸟”等句,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说法不一。罗老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比较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攻打锦州。“如果说济南战斗拉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那么辽沈战役锦州之战则奠定了解放战争全面取得胜利的基础。至于‘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是毛主席有感于我父亲的敦厚老实,在工作中维护团结的一种谦让的态度。”
撰文: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