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王耀南之子王太和性随其父,有人托关系走后门被其训斥

25 2018-10-25 23:05

近年来,关于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但总有一些经典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80、90”,甚至是“70后”的你,小时候是否曾尾随村头巷尾的电影放映员,只为再看几遍烂熟于心的经典抗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福利来了!这次,红船编辑部访问了最先提出及推广这两种战术的人——王耀南将军的后代王太和先生,还原最真实的地雷战。

当然,用两部电影来介绍王耀南将军的革命生涯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网上关于王耀南的报道并不少:“地雷战王”;“八次降职”;“我军唯一一个获得‘免死金牌’的开国将军”……然而,对于部分报道和评价,王太和先生并不苟同。和父亲一样,他曾被人说“一根筋”,讲究实事求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些特质在王太和身上尤为明显。他多年在军队中任职,有人托关系走后门被他训斥,并遭到拒绝。

1.jpg

摄影 | 王学民

父亲从事的工程兵是一个危险兵种

今年年初,江西萍乡市某烟花爆竹厂爆炸造成一人死亡。据悉,事发时现场现巨大蘑菇云,且持续燃爆,浓烟滚滚,爆竹声不断,该事故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爆竹之乡萍乡,就是王耀南将军出生的地方。

王耀南生在鞭炮世家,从小跟叔父们学习制作鞭炮,不过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据王耀南回忆,一天他跟着母亲在山坡上采野菜,突然听到村子里发生爆炸,半个村子被夷为平地。王耀南便只能和妹妹随母亲一路讨饭,到安源找父亲和爷爷。

1898年,安源建矿,王耀南的父亲和爷爷就在当地矿里当爆破工。一家人团聚后,王耀南跟着父亲,也成了安源煤矿井下的一名爆破工。当时安源有一首民谣:“少年进炭棚(煤矿),老来背竹筒(讨饭),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寥寥几字,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煤矿工人的剥削。其时,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党人多次到安源指导工人搞罢工、闹革命。1927年,毛泽东同志受湖南省委支部的派遣,又一次来到安源,在张家湾开了一个关于策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的会议。

在秋收起义中,王耀南担任秋收起义部队第一军第一师第2团爆破队副队长;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行了三湾改编。当时摆在王耀南面前的有两条路:领5块大洋,回家和亲人团聚;上井冈山继续跟毛泽东同志干革命。王耀南认为,只有革命才是一条光明的路,遂跟毛主席一起上山闹革命。

连彭德怀都破不了王耀南的地雷阵

2.jpg

王耀南资料图

1962年,电影《地雷战》公映;1966年,电影《地道战》公映,王耀南分别担任两部电影的军事指导和军事顾问。事实上,被称为“地雷王”的王耀南正是提出和推广这两种战术的人。

1938年8月,受中央指示,王耀南带部队到延安建了一座机场。年底,王耀南听说朱德总司令从前线返回,便去看望。当时,前方指挥部下发了一条训令,即让有专业特长的领导同志提出一些战术。朱总司令说:“就像你王耀南,从小搞爆破,又有实战经验,是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战术来的。”语毕,王耀南立下军令状:“一定完成任务!”

回去之后,王耀南就一直琢磨。百团大战前夕,他接到彭德怀副总司令命令:迅速带着几个工兵干部去黄崖洞兵工厂检查工作。为了抵挡日军进攻,保住我军弹药大本营,王耀南在会议上提出大面积埋雷。在监督埋雷工作时,他发现分发地雷的同志不小心将地雷滚下山,王耀南受到启发:谁说地雷只能埋在地下?如果滚动的话,一个雷可以抵三个手榴弹啊!之后,他在百团大战的备战过程中,又总结了大量实战经验。

一天,王耀南决定在一位老乡家做试验,教战士们布地雷阵。大家纷纷响应,要拿铁锹埋地雷,被王耀南叫住了:“不许任何人拿铁锹去埋,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布置地雷。”就在所有人不知所云时,王耀南走到老乡家门口,将地雷安在其中一扇门上,把拉线固定在另一扇门上。他说,如果鬼子推门的话,就等于拉动绳子,地雷肯定会爆炸。大家恍然大悟,纷纷拍手称妙。接着,王耀南又举了一些例子,让战士们举一反三,开始布置地雷。

地雷阵完成了,王耀南找来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参谋长以及其他领导“破阵”。顾及到首长们的安全,战士们将炸药换成小鞭炮,一旦引线被拉,只能听到一声响,并不会有生命危险。果然,在开门的第一关,彭副总司令和左参谋长就没看出名堂来,由此见识到地雷阵的高明之处。进了老乡家,尽管视察的人小心翼翼,但搜个鸡窝,摘个房梁上的菜篮子,甚至动一下水缸……都中了王耀南的地雷阵。

接着,就是推广这项战术了,但王耀南又遇到了难题:部队哪来那么多地雷?一天,一个老乡告状说,妇救会的儿子拉板车的时候把别人围墙撞坏了。王耀南命令大家帮忙把老乡家的围墙砌好。然而,在砌墙的时候他又得到了启发,便将村里的石匠、铁匠、木匠叫来,木匠做模子,铁匠化铁水,石匠给石头穿孔,此外,王耀南还教乡亲们做炸药……“石雷”终于做好了,效果竟然也不错,一下子就解决了当地地雷供应不足的问题。

父亲职务多次调整,并非网传“八次降职”

网上关于王耀南将军的报道并不少,其中“八次降职”尤为引人注目。王太和对此不太认同,他认为有些职务调整并不属于降职,而是缩编、整编。

1927年10月,江西三湾秋收起义部队改编,王耀南由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爆破队副队长(副营)降为班长。王太和解释道:“部队大调整,因人数变动而调整职位很正常,不能说这是降职。”

当然,王太和不否认父亲的脾气确实不太好。“他爱兵如子,不会骂营团以下的战士,只不过有时候会顶撞领导。”1930年以后,蒋介石和阎锡山引爆中原大战,红军正好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当时王耀南任工兵大队长(团),上面给他分了800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让其培养成工兵,王耀南坚决不同意:“我们工兵是技术工种,哪能一下就教会他们?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把孩子们送到前线当炮灰啊!”就此顶撞上面派下来的巡视领导后,他就被降职为伙夫班长了。

过了一段时间,朱德总司令知道此事后说:“王耀南当什么伙夫班长啊!”于是他又被调回工兵连做连长了。

王太和说,其实父亲的脾气和工作性质有很大关系。父亲从小搞爆破,必须时时谨慎。从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父亲多次在领导面前立下军令状,更是来不得半点马虎。

部队险暴露,王太和大哥殒命山洞中

很多人对王耀南将军非常了解,却很少关注其妻曾林。红船编辑部了解到,曾林同志也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41年秋末冬初,时任129师工兵主任兼28团团长的王耀南被调往晋察冀,当时怀孕的曾林抱着孩子一同前往。走到狗窝村的时候,整个部队二度被鬼子包围,情况非常危急。时任河北游击大队长李文学深谙当地地形,将部队解救出来。王耀南建议部队组织东撤,暂时在山里避险。

天色已黑,部队依然没有摆脱敌方的进攻。曾林怀中的小孩开始啼哭,而部队随时都会因哭声暴露。无奈之下,曾林只能捂住孩子的嘴,因此,她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至今,王太和还一声声唤作“大哥”。“当时实在是没办法,如果被敌人发现,整个部队都保不住了……”

尽管这样,部队依然被困在山里。这时曾林同志提出,自己带一个排到侧翼吸引敌军,部队继续右撤。于是,曾林和李文学带着部队将鬼子引开,并在山里与其周旋,解救了被围困的大部队。据曾林同志回忆,她和李文学趴在草丛中,真切感觉到敌人的脚步从头顶走过,终究没被暴露。

王太和驳斥唯一“免死金牌”论的说法

据媒体报道,王耀南是唯一一个彭德怀为他颁发免死金牌的将军。对此评价,王太和的态度有所保留。

王太和表示:“1933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为我父亲颁发了红星奖章。红星奖章一共分三等,朱德、彭德怀、周恩来等同志被授予一等奖章,我父亲是二等,三等也有很多人获得,怎么能说他是唯一一个获得‘免死金牌’的人呢?”他纠正道:“应该说,我父亲是唯一一个既是红星奖章获得者,又是红旗奖章获得者。”

据悉,1933年11月,在福建沙县战役中,王耀南任工兵连长,红三军团屡攻沙县不克,王耀南奉命率工兵连用坑道爆破法炸开沙县县城,为全歼卢兴邦旅作出决定性贡献。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颁发。

王耀南被授予三等红旗奖章是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王耀南时任军委作战科科员兼工兵营营长,在阵地防御战中组织指挥工兵,野战部队指战员和赤卫队员,构筑工事,提出用坑道代替碉堡,大力推广应用阵前布防土地雷,保存了自己,大量迟滞、消灭了敌人。由共产国际代表,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颁发。

关于“免死”的说法,并没有翔实资料记载。王太和在与很多老将军的交流中得知,当时有个说法,如果有了红星奖章再犯罪,我军可免其死刑。

有人托关系走后门被王太和训斥

要说父亲对自己有何影响,相信朋友们的一句话最能说明:“太和啊,你真是和你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1968年,王太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入伍,被分到工程部队的机械连。这份工作确实“又苦又危险”,王太和当了排长以后,领导让他任安全组长,负责全营的施工安全。鉴于之前其他营已经出现过死伤事故,王太和对此非常警惕。

他发现,不少老同志为了方便直接拿风钻顶着打残眼儿,爆破后留下的残眼儿可能有炸药,甚至是雷管。王太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找到排长反映。老排长根本没有把“新兵蛋子”王太和放在眼里,他找其他领导反映也无济于事。王太和义正言辞下了最后通牒:“你们再这么干,我就把机器全部关掉!”受于工作进度的限制,他的劝告这才起了作用。

后来,同事们笑骂他“一根筋”。巧的是,王耀南将军也曾被人评价“一根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决定战略转移,部队从瑞金出发,首先要渡过于都河,王耀南便被任命为架桥总指挥。架桥时,王耀南提出要在5、6组船载桥板处打活扣,有的老战士们在背后嘀咕:“王营长怎么‘一根筋’啊,用一根大绳拉起来多方便,还节省时间。”架桥工程完成后,部队过桥遭遇敌机轰炸。桥下的浪被炸弹打起来,桥也被冲得歪歪扭扭,王耀南下令砍断活扣,把固定船体的锚收上来,顺流而下,再进行补救。这样,桥很快被修复好了。

从军之路上的王太和在多个部门任过职,曾负责人员的调配、任免;资金的审核、审批等。这份实权在握的工作让旁人很是羡慕,但王太和认为:“组织上交给我这个工作,我就一定为组织把好关。”他说,自己当领导期间,严格用制度管理部队,所在的团队没一个人在权、财问题上犯错误,没一个人出现过问题,“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有一次,一位从前线下来的排长找同办公室的黄干事,直接用脚踢开门,问:“哪个是黄干事?”对于这种无礼行为,直肠子的王太和在旁边看不下去,冲来人说道:“这是部队机关,你怎么用脚踢门?给我出去!”对方乖乖出去了,重新喊了报告才进来。王太和让这名排长说明来意,对方开口便说:“我想调到***。”王太和回答:“你想调到哪就调到哪吗?部队是有规矩的。”随后让对方把材料放桌上,回去等通知。后来对方欲通过找关系调职,王太和终究没同意,他的意见也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退休后,王太和开始写书、编书。如今,他已退休13年,出了13本书,非常不易。他说:“我召集部分革命后代,来写父辈们的故事,目的就是教育下一代。”王耀南曾对儿子说,自己亲眼看到无数革命战士的鲜血横流,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有一份光,我就要发出来;有一份热,我就要暖暖大家的心。”王太和说,这是自己的初心。

王耀南生平事略

王耀南(1911—1984)江西萍乡人。1919年进入安源煤矿做工,在井下当爆破工。其祖父、父亲均为安源煤矿工人。1922年参加安源儿童团至1927年接受党的教育,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多次参加工人暴动。

1927年9月9日,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副队长、工农红军总部工兵连连长、红军大学工兵主任教员、军委作战科科员兼工兵营营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工兵主任兼工兵营营长、第一二九师工兵主任代二十八团团长、晋察冀军区工兵主任兼五团团长、分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工兵室主任兼独立第四旅旅长、绥远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工程兵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军委工程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开辟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任工农革命军爆破队副队长、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一营班长、排长、敢死队长。他冲锋陷阵,火烧宁冈新城。他率部俘虏了宁冈县长。他组织架设了“红军桥”和搭建朱毛“会师台”。黄洋界战斗中,他在兵员少、弹药缺的情况下,在井冈山地区赤卫队的配合下,首先使用竹钉阵、檑石、滚木、松树炮阻滞敌人进攻。他参加了井冈山地区的“反攻作战”,在红四军特务营任排长、连长、副营长;参加了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对敌斗争的反“进剿”和反“会剿”。下山后,他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打游击,参加了赣南、闽西苏区的建立及其作战。他参加了大柏地伏击战、攻打长汀、龙岩激战、攻克上杭城等战斗。在五次反“围剿”战斗中,他组织指挥了会昌、沙县、赣州、安边等战斗的爆破,在沙县战斗中荣获二等红星奖章。在高虎脑阵地防御战中荣获红旗奖章。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率领工兵战士在于都河上抢架了长征路上第一桥,为保证红军主力和党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渡赤水的土城战斗中,他率部以弱击强,用爆破法炸掉敌洞口工事,为全歼桐梓县天门洞一千余守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缴获了贵州军阀储存的大量黄金和物资,解决了全军的经费和供给,荣获全军通令嘉奖。在四渡赤水战斗中,他指挥工兵部队架桥护桥,为战役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表彰,荣获中革军委通令嘉奖。在突破乌江战斗中,他率工兵连克服了各种困难,架起了浮桥,保证了红军顺利突破乌江,受到了总部通令嘉奖。过彝族区,他率工兵连在先遣队执行开路任务时,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纪律,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表扬,荣获全军通令嘉奖。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代表和一一五师工兵主任兼工兵营营长期间,承担八路军预战场和根据地战略勘察任务,为八路军走上抗日前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参加了平型关战斗。他在川口战斗中,临危受命,指挥一一五师独立支队与突然遭遇的日军骑兵联队英勇作战,在战斗中三次负伤共九处,仍坐在担架上指挥部队作战,直至战斗胜利,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民族英雄”。他任一二九师工兵主任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爆破经验和娴熟的工兵技术,多次组织指挥部队对敌道路、桥梁、铁路进行破击作战。他深入正太全线,侦察日军在铁路沿线的布防、地形、桥梁、隧道,并在“百团大战”中协助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首长指挥正太、同蒲、平汉铁路的破击战斗。他在黄崖洞兵工厂指挥修建防御工事时,组织研制土地雷,并推广运用到部队和广大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作战杀敌中,形成一种战术。他在晋察冀军区任工兵主任时,组织部队和民兵将原始地洞,改造成能打、能藏、防水、防毒、防挖的地道,并加以推广,同时派遣小股部队和民兵用麻雀战、破袭战打击日军。他总结提高了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的战术,在全军和各根据地广大民兵、游击队中推广。

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了石家庄、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的坑道爆破。在太原外围攻坚战中获全军通令嘉奖。张家口保卫战中,他以两个排的兵力与傅作义率领的两个兵团对峙,并在城里组织爆破,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与破坏任务,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抗美援朝时期,他多次带领工兵、炮兵、通信兵等业务干部到前线察看地形、了解敌情,提出了坑道防御的战术,并将坑道战、地雷战的战术在友军中推广,并为志愿军坑道战和反登陆战役出谋划策。五十年代初期,他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指挥部队完成了京津唐地区防御工事的构筑。

六十年代,他在军委首长的指导下,组织作家将抗日战争中典型的战例,撰写成《地雷战》、《地道战》剧本,并作为军事顾问,领导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烽火文工团拍摄成军事教育片。

王耀南同志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始终以一个工兵指挥员的身份战斗在第一线,这在我军战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渊博的工程兵学识、丰富的带兵经验和深厚的军事理论。他对工程兵的军事战略战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现代军事史上最擅长使用爆破和坑道作战的将领。他在工程兵部队和机关的领导岗位上奋斗了一生,壮志不已、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地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工程兵事业。为了工程兵的建设与发展,他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撰文:王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