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1914年1月出生,广西临桂人。1928年入桂军当兵。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34年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9月因病在京逝世,享年56岁。
近日,红船编辑部专访了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明。他说:“父亲是个纯粹的军人,有四个特点:作战勇敢,升迁升得快;善于学习;为人道德品德高尚;生活作风严谨”。在谈及买官卖官等现象时,李亚明称:“简直是不可想象。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我们也从不走后门、找关系,自己能干什么就干成什么样”。
张云逸同志是我父亲的革命领路人
开国上将李天佑将军照(供图/李亚明)
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明介绍称:李天佑将军1914年出生,是广西桂林临桂县(现临桂区)人。“我小的时候问过父亲,父亲说我们是佃农,没有一寸瓦、没有一寸土,家里非常贫困,一直在给地主打长工”。
李亚明说:“父亲家贫困到什么地步呢,以至于来了灾荒以后,不得不把他的姐姐都卖掉了,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参军之前,一直在桂林的一家米粉店打长工。因为受压迫、受欺负,所以父亲就报名参加了北伐军将领李明瑞的部队。
“后来,父亲因为表现很好,作为优秀士兵被选调到广西南宁的一个培养下级军官的教导队学习。巧的是,当时教导队的主要领导是张云逸同志,他是我们党派到当地去做兵运工作的”。1929年,李明瑞反蒋失败,国民党收买了很多桂系的部队,造成了桂系的部队分裂。
李亚明说:“在这个混乱时期,张云逸同志受到党的指令,要把部队拉到百色去起义。在1929年10月15日,张云逸同志就把教导队的学员们都召集起来,说:愿意革命的站这边,不愿意革命的站那边”。
“虽然父亲那时候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受到了压迫,有强烈推翻旧社会、为穷人当家做主的愿望,所以他很容易的就接受了共产党的思想:翻身闹革命,推翻旧社会。所以一听到革命,他就自然地站到了革命的那边”。
李亚明说,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次选择,可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张云逸同志也成了父亲的革命领路人。后来,张云逸同志就带着部队到百色举行了起义。父亲也由此正式成为红军,走上革命道路。从此以后,一步步的走过来,成为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
“要说父亲的贡献,我觉得父亲作为一个军人,他的一生都和军事是密不可分的。父亲身经百战,打过的很多场大仗、恶仗、硬仗,都是一点点打出来的。在军事方面,在部队建设方面,我觉得父亲做了他该做的贡献,这是他一生中的亮点”。
父亲带领部队在平型关战役任主攻
建国初期的李天佑将军(供图/李亚明)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五师第343旅686团,李天佑从红四师师长改任686团首任团长。1937年9月23日,李天佑率686团作为主攻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击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
李亚明说:“当时中央决定在平型关打一场伏击战,是想要挫一挫小鬼子的锐气”。果然,平型关大捷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其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战斗实际上是4个团,主战场是3个团。我父亲带领的686团在中间,左边、右边各有一个团,父亲他们在中间负责拦腰切断,担任主攻”。虽然这场战斗打得很好,但是也很惨烈。李亚明说,那是八路军第一次跟日本鬼子干、没有经验,武器装备也不如人家。
李亚明说:“父亲带领的686团在打平型关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我父亲派一个营冲下山沟,撕开了敌人的防御,然后又爬到对面的老爷庙,这么两面夹击,加快了战斗的进程,这也是取得战斗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李亚明介绍称,李天佑将军一生受过五次(七处)伤。第一次是在1930年,跟随红七军在龙安战役中脚部受伤。第二次是到了贵州打榕江县城。李天佑将军是敢死队队员,在带着部队冲锋时腿部受伤。第三次是在收复百色城时,脚部受伤、脚板被打穿。
第四次是到了中央苏区跟红七军攻打赣州城。李天佑将军仍然是敢死队的队长,这次身受重伤。李亚明说:“父亲连中三枪:腿部、手臂、肩膀。其中肩膀受伤最严重,这一枪打的他从城墙上摔到了死人堆里。昏迷过去后,被警卫员从阵地上背下来,捡了一条命”。
最后一次负伤,是在红军长征之前高虎脑战役的时候,李天佑将军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左手腕。那时,他已经是红军的师长了。
李亚明说:“因为父亲打仗很勇敢,所以在红军时期有很多人都叫他“小老虎”连长。后来,父亲又被大家称为“虎将”。其实,在人民军队里有一批像父亲这样的军事干部,都是从基层、从士兵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怕牺牲,最后成为我们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
信仰,贯穿了父亲他们的整个身心
李天佑将军全家合影(供图/李亚明)
李亚明说,有一件事情令他印象十分深刻,甚至比战斗故事给他留下的印象还要深。
“1939年,父亲到苏联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学习还未完成,就赶上了苏德战争爆发,所以父亲他们奉命回国。大家本想一起从蒙古回国到延安去,但是到了乌兰巴托后发现:日军已经把中蒙边界封锁得非常严密”。
“这样,父亲他们就滞留在乌兰巴托,打零工、养兔子、卖电影票……自谋生路。父亲在那里被迫待了将近两年,后来实在呆不下去了,再加上当时也已经对中蒙边界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决定冒死也要回国”。
父亲和战友李士英打听到由乌兰巴托向西,从蒙古西南部,绕过日军控制的蒙中边境,可以进入宁夏,再绕道去延安。但是这条路需越过茫茫的戈壁沙漠和无人地带,以及国统区,迂回曲折,行程长达4000里,异常危险。这片沙漠也被称为“死亡之域”。
父亲他们在商量后,雇了一位蒙古向导带路,打扮成蒙古商人,备了几头骆驼,驮上皮货、食品和水,冒着危险闯进了茫茫无垠的沙漠。沙漠天气酷热,他们好不容易翻越了几座土岭,来到了一架大山前,四顾苍茫,却再也找不到向前的路了。
无奈只得拉着骆驼绕过大山,深入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沙漠。他们走得口干舌燥,找水喝时,才发现铜鳖子里的水莫名其妙地在路上颠簸漏光了。好在,他们到最后找到了一口废弃的井,才死里逃生。
晚上的沙漠很冷,也睡不着觉,两人坐那里聊天,聊什么?聊家人、聊革命、聊战友。这个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坚定的信仰。两个人很孤单的时候,怎么坚持?这是对人意志的一种考验。
好不容易走出了沙漠,又走了几千里地,可是到了黄河边还是过不去。因为国民党把黄河封锁了,不让去延安。最后没办法,他们只好把向导辞退了,把带着的一点毛皮卖掉,弄点盘缠,去西安找八路军办事处。
父亲曾对母亲讲过这段故事。父亲跟母亲讲的时候说:等两个人到了八路军办事处的时候,早就成乞丐了,拿着打狗棍沿路要饭到了那里。他们看到了八路军战士,很激动,终于找到了党、找到了部队,他们的那种心情不是我们现在能体会到的。
李亚明说:“他们的那种信仰,等于是贯穿了父亲他们的整个身心。他们之所以能坚持到底,走数千里地、走几个月,讨饭、要饭,找回部队,就是因为他们坚定的信仰。”情动之处,李亚明还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李亚明谈买官卖官简直是不可想象
在莫斯科学习时的李天佑及他使用过的笔记本(供图/李亚明)
李亚明说,他和父亲一起生活了16年。他认为,父亲一辈子是个纯粹的军人,父亲的一生是以军事为主线的。从13岁入伍,15岁参加红军,一直到父亲去世,即便是到了和平时期,父亲也一直是和军事、作战密不可分的。
父亲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是父亲作战勇敢,升迁升的比较快。因为他在20岁就已经升为红军主力师的师长,在当时那个时期,父亲属于是最年轻的红军师长。
父亲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学习。他原来只上过两年私塾,没认识多少字。但是到了部队以后,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一开始在瑞金上的红军学校,后来又到苏联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到南京高级军事学院学习。他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这样的话他才能一步步的走上来。
第三个特点,父亲为人道德品德高尚。父亲在道德品德观念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对上级领导不阿谀奉承,对同级干部不搞帮帮派派,很尊重,对下级干部很爱护,非常注意礼节。父亲这个人虽然不怎么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但是办事情却总能抓住重点。
第四个特点,父亲的生活作风非常严谨,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说脏话。
李亚明说,父亲对家人的影响非常深刻。“我们家到部队当兵,都要到基层去锻炼、从士兵做起,绝对不能炫耀自己是高干家庭子弟。在我们家,没有养尊处优这一说,我们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
在谈及前些年买官卖官等现象时,李亚明称:“简直是不可想象。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我们家也从不走后门、找关系,自己能干什么就干成什么样”。
在生活中,父亲的艰苦朴素也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吃饭时米粒掉在桌上要捡起来,碗里的饭必须吃完不许剩,从小都是这么教的。李亚明说,“我们孩子穿衣服都是大孩子穿小了、穿旧了给小的穿,小的穿破了,补一补再穿。现在生活富裕了,但我们大家都仍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这可能也是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
希望大家记住老一辈是怎么过来的
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李亚明(供图/李亚明)
在谈及父亲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时,李亚明表示:在初期阶段,他是有一种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中期阶段他是有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奋斗精神,在后期他已经是疾病缠身了,但是他仍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没有休息,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这些精神后面,还是贯穿着一个支柱,那就是他的信仰。他一直把为穷人打天下,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作为自己的信仰,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生活中。所以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这个信仰来支撑。
李亚明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我作为革命后代有时候会经常参加一些纪念活动。我们也会深入到学校、部队、革命老区。而且我们还经常讲课,特别是到了学校,我们讲过很多次课,跟学生们交流,讲革命故事。
我还加入了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我们到全国各地去唱歌,一个是锻炼自己,充实一下退休生活,另一个也是想唱唱军歌,让年轻人听听军歌是什么样子,希望通过歌声能使大家记住老一辈是怎么走过来的。
希望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契机,宣传老一辈的丰功伟绩,谈谈父辈的革命故事,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记住、能了解。
撰文: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