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开国中将吴先恩唯一一次用“关系”,是想调儿子上前线

03 2019-07-03 23:35

吴先恩,生于1907年,曾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长、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员兼供给部政委、志愿军后方勤务部第一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近日,红船编辑部采访到吴先恩中将之子吴铁壁,他说,父亲在部队后勤岗位辛勤工作一辈子,长期掌管物资分配,却从未有过私心。唯一一次动用“关系”,是为把儿子调到前线战场。

树立“不死就要干革命”人生信条

1.jpg

开国中将吴先恩照(供图/吴铁壁)

1907年8月30日,吴先恩出生在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时给地主放牛,13岁回家劳动养家糊口。1926年,他经由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吴焕先引路,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开展抗租抗捐斗争,先后任村农民协会宣传委员、乡农民协会自卫队中队长。

1927年11月,20岁的他走出家乡,带领箭厂河的敢死队奔赴七里坪,与其他乡的农民自卫队会合,参加黄麻起义。

在黄安城保卫战中,吴先恩胸部中弹受重伤。看着被敌人占领的黄安城,想起身边无数牺牲和受伤的战友,吴先恩问吴焕先:“今后怎么办?”对方告诉他:“只要死不了就要干革命。”1928年夏,吴先恩伤愈归队后,得知哥哥和弟弟都被敌人杀害了,母亲死在监狱里,妹妹不知被卖到哪里去了,心头悲愤难平。吴焕先问吴先恩的打算,他坚定地回答:“还是你那句话:死不了就要干革命!”从此,这句话成为吴先恩的革命信条,深深烙进了他的血液里。

1929年5月,吴先恩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先后任黄安独立团营政治委员、团经理处主任,独立师经理处处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途中,经历无数大仗恶仗,负责保管运输的6万多块白洋和2000多两黄金等钱物分文未失。

2.jpg

吴老在黄麻起义纪念馆内(供图/吴铁壁)

深入喇嘛寺谈判,巧解“征粮”难题

1934年11月,吴先恩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长征到川西北,那里地广人稀,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这时,整个部队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军粮储备已经严重缺乏,本地青稞产量又极低,怎么办?

据吴先恩之子吴铁壁回忆,父亲考察了一圈藏区情况后,发现有一处喇嘛寺香火旺盛,里面的僧侣较为富裕,囤积了大量粮油。他想,何不试试做僧侣的工作?

于是,他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组成代表团,带着礼物进喇嘛寺谈判,按照藏族的习俗跪拜活佛,宣传党的政策,并立下红军将遵守当地习俗规矩的誓言。最终,他们为部队筹集到牦牛1000头、羊3万只、青稞5万斤、布500匹、酥油20万斤等,大大解决了粮食补给问题,给部队士气注入一剂“强心针”。

吴铁壁告诉红船编辑部,父亲生前常对自己强调,开展后勤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父亲曾说,在土地革命时期一次保卫夏收战役中,红军队伍一时粮食供不上,眼看战士们就要饿着肚子上前线了,父亲十分心焦。

父亲急忙找到乡苏维埃主席想办法,两人在村子里边走边敲锣喊:“乡亲们注意啦!打白狗子的红军现在断粮了,各家做饭的时候多做一点,吃饭的时候少吃一口,省出来支援子弟兵。”于是,到了吃饭时间,村里的男女老少端着米饭、红薯、南瓜、稀饭等省出的食物,依次倒入红军炊事员的木桶里……“军民情深一家亲”的画面,令吴先恩与战士们热泪盈眶,感念至深。

历万难回延安,无怨无悔坚守信仰

1936年10月,吴先恩调任红九军任供给部部长,随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经过5个月苦战,西路军在祁连山河西走廊遭到重创。

在西路军遭遇失败的困境下,吴先恩与团长方忠良、政委周开河反复商议后,决定由吴先恩带领一部分同志到陕北延安与党中央会合,保存革命火种。

3.jpg

黄安城北门遗址,吴先恩讲述负伤往事(供图/吴铁壁)

吴铁壁表示,在父亲一行人向东途中,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他们常要与前来搜捕的马家骑兵拼杀、周旋,有人牺牲了,也有人在战斗中跑散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一些战士光着脚在一两尺深的雪中长途跋涉,脚都冻烂了。吴先恩将伤员一一安置在老乡家中,最后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到了汉中竟剩他孤身一人。

经过108天的辗转奔波,吴先恩终于来到云阳镇。他被送往延安后,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到招待所探望,并安慰他:“真不容易!回来就好,只要人在就好,革命就失败不了。”毛泽东同志也抽出一整天时间与他进行长谈。

回到部队,吴先恩被分配到三八五旅当一名普通军需员。尽管职务降了很多,但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

吴铁壁听了父亲这段往事后,有些为他抱不平,问道:“职务降了那么多,真没想法?”吴先恩坦然答:“如果说不被信任,感到苦恼,这想法有。如果指职务,真没想那么多。都是革命工作嘛!要是为了升官发财,那就不要参加革命;就是参加了,也不会革命到底。想想那么多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战友和乡亲,他们得到了什么?我们这些幸存者又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

1938年3月,经朱德介绍,吴先恩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二队学习。1941年2月起,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供给处处长,军区供给部部长、政治委员等职。期间,他协调各军分区和边区政府组织军民采取各种巧妙办法坚壁清野,加强急需物品外流的管控和非必须品的流入,调节和控制边区集市,想方设法疏通部队供应渠道,有力地保障了边区军民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掌管物资分配,却绝不搞“近水楼台”

1952年,吴老奉调到中失财政部任职。此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值关键时刻,他从战友处得知前线需要后勤人员,立刻申请赴朝参战,并被任命为志愿军后方勤务部第一副司令员,组织后勤部队突击抢运弹药、食品等物资,对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5年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吴铁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从不以工作之便搞“近水楼台”。吴先恩生平经常告诫家人,“国家的钱是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父亲掌握着物资分配调度大权。但他家也与普通百姓家一样,一切严格凭票供给。吴铁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自己的姐姐曾因营养不良,一度全身浮肿。

吴先恩处处以身作则,没私自拿过一条毯子、一件衣服。他平时生活十分简朴,在家中穿的衣服都是打过补丁的,沙发套是用了20多年的破毛巾浴衣改制的。吴铁壁表示:“从小时候起,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红薯地里埋银元》的故事,教育我们干干净净做事、公私分明、勤俭节约。”

也正因家风清正廉洁,吴铁壁对如今官场的腐败乱象愈发痛恨。他说,父辈们抛头颅、撤热血打下的江山,让这些败家子、蛀虫糟蹋的不成样子,败坏了党的形象,心里能不恨吗?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他表示,现在的领导班子在反腐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果,对此,我们有必胜的信心。

祖国最需要之时,他教儿子“当个好兵”

1962年夏,新闻传来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的消息。此时,正在准备高考的吴铁壁萌生了参军的念头,并在学校的征兵动员大会上代表适龄的同学表了态、报了名。吴先恩听说后当即肯定了儿子:“好!你做的对,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样的家庭就要站出来起表率作用。”

4.jpg

吴先恩中将一家合影(供图/吴铁壁)

吴铁壁回忆道,那天晚饭后,父亲和他进行了“最长的一次谈话”,并对他的人生道路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父亲说,你已经过了18岁,应该选择自已的道路。干什么就要有干什么的样子,干什么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出样来。你报名当兵容易,要当个好兵却不容易。他紧接着教导儿子:“要成为一个好兵路有两条,一是当步兵,二是上战场。”他解释道,因为步兵要求最严格,训练也最苦,也最能锻炼人。另外,上了战场,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兵。

吴铁壁与同学们几个一起入伍,却只有他到了战备值班,并拟调到福建前线参战的24军70师210团,也就是后来影视剧里常提到的“老虎团”。他感慨地表示,这是父亲唯一一次用“权力”为子女安排工作啊。

在部队的几年非常艰苦,要顶着烈日骄阳练习射击、格斗,长时间的行军训练令吴铁壁的脚上打满了血泡……但想到父亲“当个好兵”的叮嘱,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在步兵连历练近7年后,吴铁壁在1969年4月光荣退伍,后被调任到北京铁路局《京铁工人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吴铁壁自豪地说,当兵,我是“五好战士、特等射手”;搞新闻,我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父亲的话一直无形中激励着他,令他不管做什么,都要竭尽所能,做到最好。

临终前强忍病痛,写下遗书向党告别

1986年9月,吴先恩病危,他对家人和医生说:“我的病可能治不好了。我死后,遗体解剖,把病搞明白,为救治更多的人积累经验。”他还嘱咐子女:丧事从简,能为国家省一点是一点;不准干涉组织对他的评价;不能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叶落归根,将骨灰撒在大别山。

1987年3月15日,吴先恩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不顾病痛的折磨,以超人的毅力,用近两个小时亲笔写下遗书——《向党告别》:

5.jpg

吴先恩亲笔遗书(供图/吴铁壁)

“亲爱的党,我是您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并把我引进了革命队伍的。60多年来,在毛主席、在党的领导教育下,锻炼成为一个革命战士。但我对革命工作没有做出成绩,辜负了党的教育,在我将要离开党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中央更加紧密的团结,率领全党全民向资产阶级自由化作斗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四个现代化更快的发展。

我在北京军区党委领导下,做了多年后勤工作,但也没做出成绩,对不起党委,对不起同志们!

在我将要离开党的时候,是多么想念党,想念我的战友啊!”

吴先恩深情地说,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践行着对党的忠诚与不舍。他兑现了自己“不死就要干革命”的承诺,更把实现祖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期望寄托在我们后人身上。【部分资料参考:信阳日报】

撰文: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