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 | 程子华之女程海燕:父亲的一生,是坚持信仰,为国为民的一生

27 2022-06-27 19:50

程子华,山西运城市解州镇人,20岁参加革命,29岁便是军长级别。在将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千难万险,始终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站在最前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既是我军卓越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又是我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者。

近日,程子华的女儿程海燕接受了红船编辑部的专访。在采访过程中,谈起父亲是否经常讲述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程海燕说:“父亲平时很少跟我们谈起战争年代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战争中牺牲的人太多了,胜利不是一个人的荣耀,他很少提及过去。”

1.jpg

程子华之女程海燕

从小立志报国,以戚继光为学习榜样

1905年,程子华出生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一苏姓人家,因姨母家没有孩子,程子华被过继到了姨母家,改姓程。两个家庭都是贫民家庭。

程子华7岁开始读私塾,12岁转入模范国民小学,开始学习国文、算术等课。1919年秋,14岁的程子华小学毕业。

“当时山西经商思想比较重,家里也比较贫穷,父亲小学毕业后,家里就打算让他去学经商,学一点生意手艺,挣钱养家。但父亲还是想继续读书,便自己考入了官费的第三贫民高小。这里吃、住、学习用品全是公费,每年还发一套单制服和一双鞋,因而父亲可以继续读书。”程海燕称。

程海燕指出,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父亲所在学校的校长张春华受爱国主义影响,在教室里挂起了岳飞、关羽、戚继光等名人画像,让每个同学选一个人做学习榜样。不少同学选了关羽,父亲却选了戚继光。老师和同学们问他:关羽是武圣人,又是你的同乡,你为什么不选?父亲回答:学关羽只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戚继光是打倭寇的,应该以他为榜样,打日本、救国家。

1922年秋,17岁的程子华高小毕业,家里再一次劝他不要上学了,学做买卖几年就可以赚钱养家。可程子华不愿意放弃学业,还想继续读书。听说太原国民师范实行官费,吃饭、住宿都不要钱,进而程子华考入了太原国民师范,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投笔从戎,坚持为共产主义奋斗

“打日本、救国家离不开军事知识,父亲当时除正课外,还阅读了许多军事书籍,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军事思想打下了基础。”程海燕说。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太原国民师范在程子华、纪秀川的组织下,在太原大街小巷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当时,我父亲还有个同学叫纪秀川,是共产党员,他对父亲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也是他介绍我父亲入的党。”

据了解,程子华与纪秀川的关系很好,1925年,纪秀川去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二年就被安排回太原工作。同年6月,纪秀川介绍程子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程子华投笔从戎的愿望更强烈了,在国共合作下,北伐军势如破竹,正是好机会。

2.jpg

1926年冬,程子华(中)离开太原国民师范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前与韩抚民(右),张文昂(左)合影

1926年12月,广州国民革命政府迁都武汉,并在武汉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中共山西省委决定派程子华、曹海龙、曹寿铭前往报考,最终程子华如愿考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进行反革命大屠杀。大屠杀没有使程子华低头,反而令程子华鼓起勇气,跟着共产党继续为共产主义奋斗。

程海燕回忆,父亲曾说,他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虽只有半年多,时间不长,可那时却是大革命高潮时的半年,从政治、军事到实践和思想,都有了很大提高。

“大冶兵暴”功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28年9月,程子华由原武汉军校同学、共产党员郭炳介绍,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南路军岳维峻部队,担任营部副官职务。这支部队是一支地方军阀部队,并非蒋介石嫡系。

1928年冬,蒋介石推行“吞并异己”政策,限制非嫡系部队发展,军官和士兵对蒋介石排挤和歧视非嫡系部队的做法非常不满,反蒋、反黄埔军官的情绪在官兵中迅速滋长。

中共中央军委得知情况后,派专人与程子华联系,告诉他部队思想动荡对开展兵运工作有利,要他隐蔽精干,积蓄力量,坚持工作,等待时机。程子华根据这种情况,通过拉关系、交朋友的办法,秘密争取和团结了部分党外同情革命的士兵,慢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929年12月初,中共中央军委通过在大冶的联络员找到程子华,向他传达了党的决定:采用与红5纵队里应外合的方案,定于12月14日晚12时由程子华带人在里面发动兵暴,红5纵队从外面攻城。

3.jpg

大冶兵暴雕像

大冶兵暴的胜利,成为共产党在国民党正规军队中组织起义的成功范例,起义中伤亡很小,起义后无一人开小差,因而被中央军委称为“模范的大冶兵暴”。参加大冶兵暴的部队后来编入红5纵队第2支队,程子华任支队长。

当时,党中央的刊物还赞誉这次兵暴为“模范兵变第一声”。大冶兵暴的功臣程子华也因此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我觉得‘大冶兵暴’对父亲来说影响比较大,也是令他比较自豪的一个事情,当时第一次成功把国民党的部队给拉出来了,另外一件比较自豪的事儿就是地道战了。”程海燕补充道。

肯定和大力推广“地道战”战术

1939年1月,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中共中央派遣程子华到冀中军区任政治委员。彼时,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日军“整肃”后方、围攻“扫荡”的重点,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初期的地道结构简单,只能临时躲藏一下,不能打仗,有的地方吃过日伪的亏,因此地道战术曾一度被否认,蠡县县委书记还因提倡挖地道被撤了职。问题反映到区党委、军区,领导人也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敌人面前应该战斗,钻地道只藏不打是消极的右倾;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一致的,钻地道是保存革命力量,准备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双方争论不休。”

程海燕称,父亲对此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带上几个人,到蠡县三区,深入村庄地道实地考察,并向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结果发现,地道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对日伪斗争的好形式,不能打、受损失是因为地道不完善,如果加以改进,一定会成为能守能攻的好阵地。

父亲回去后,详细介绍了调查情况,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区党委最终统一了认识,遂以区党委和军区的名义,相继下达指示,号召全区人民普遍开展地道斗争。

“因为冀中那个地方是平原,一马平川,它不像山区,有地方藏有地方躲,所以打游击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父亲肯定了地道战这个事情以后,就开始大力推广。”程海燕称。

1942年3月,冀中军区发布《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在冀中全区推广地道战。

对于与影视剧中的地道战是否有很大差别,程海燕则表示,差别不是特别大,影视剧中所演绎的防毒气、防水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敌我双方斗智斗勇。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军区成立,中共中央派遣程子华任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肖克任司令员,下辖热河省委、冀东区党委、冀热察区党委和三个军区,六十六个县。

4.jpg

程子华

指挥塔山阻击战攻防奇迹,成世界经典战役

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程子华一战成名,组织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

1948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到了关键时刻,彼时东北野战军对辽宁锦州地区的15万国军,形成了围困之势。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的程子华则指挥四纵、十一纵和三个独立师负责阻击葫芦岛和锦西敌军增援锦州,保证军队主力歼灭锦州敌军。彼时,葫芦岛、锦西的国民党军已增到九个师,还有两个增援师在海运途中。

由程子华统一指挥的东野4纵、11纵和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第6师等部队,在塔山阻击敌东进兵团。

“辽沈战役的关键是打锦州,而打锦州的关键是塔山阻击战,虽然叫塔山,其实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塔山是位于锦州和锦西之间的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大,近100户人家。”程海燕称。

1948年10月,塔山阻击战正式爆发,10日-15日,国民党军在飞机、舰炮和地面火炮配合下,先后采取全线攻击,甚至还以“敢死队”为前锋突进等战法轮番进攻。但是三天过去了,国民党军寸尺未进。

在14日,进攻突然减弱,程子华和四纵领导人分析明天会有更激烈地战斗,遂决定四纵集中一下兵力,让出部分阵地给11纵去防守。

“对战的前一晚,我父亲部队接到前沿报告说明日狙击的是‘赵子龙师’,就传令四纵队‘这个师红军时就打过交道,不怕枪炮,就怕大刀砍,要前线部队准备白刃格斗。’”程海燕说。

次日,四纵各阵地多次和国民党军发生白刃肉搏,从拂晓打到下午5点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场面极其壮烈。最终,“赵子龙师”死了三个旅长,全师剩下不足一团人。

塔山阻击战最终鏖战六昼夜,成功挡住了敌东进兵团,有力地保障了锦州攻坚和整个战役的胜利。这场战斗成为了我军战史最著名战例之一,更成为世界级的战争经典,这场局部战争直接影响了东北战场的局势,从而加快了解放全国的速度。

发现和宣扬“董存瑞事迹”

“有一件事情,父亲平时从没提过,后来我们家里人才知道,就是关于董存瑞烈士的事迹。”程海燕称,“父亲到民政部工作以后,有一次去地方视察,回来的时候他把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带回来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英雄董存瑞是父亲树立的。”

据资料显示,1948年5月,时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指挥了著名的隆化攻坚战。开始战斗进展顺利,炮兵很快摧毁了苔山上的碉堡,攻占了制高点,县城也已大部占领,但仍有一部分顽固的国民党军在隆化中学凭借坚固工事拼死抵抗。

为了攻下隆化中学,当时任爆破组长的董存瑞带着两名战士义无反顾地拿着炸药包冲了上去,但是两名带炸药包支架的战士因负伤未能跟上来,最终他自己托起了炸药包炸了暗堡,牺牲了,最终彻底消灭了隆化中学的国民党军。

“当父亲走到董存瑞牺牲的现场时,看到一个班的战士正在伤心地痛哭。他感到有些奇怪,打了胜仗为什么还哭呢?战士们向他哭诉了董存瑞牺牲的经过,父亲很受感动,后来还亲自写了一篇《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程海燕回忆道。

据了解,战斗还没完全结束,程子华就立即命令身边的秘书齐速,马上去董存瑞所在部队了解情况,准备在部队宣扬。齐速连夜去了解情况、写成材料交给程子华。程子华修改后,又亲自写了一篇《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叫秘书一起送《群众日报》发表。

在程子华的重视下,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不久传遍解放区军民。

5.jpg

1978年程子华(前排左二)在董存瑞家乡合影

“当时在宣扬董存瑞的问题上,还有过一些争论,有的说和董存瑞同时牺牲的还有一位副师长,他职务高应宣扬他。也有的说,暗堡事前没发现,说明我们的侦察工作做得不细,宣传出去影响不好。父亲指出:宣传先进不能看职位高低,而应看他的贡献、事迹。至于材料中暴露了侦察工作的缺点,那是实事求是,没什么不好。”程海燕补充说。

1950年9月底,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1951年国庆节,毛泽东邀请其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1957年10月,朱德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很少提起战争往事,攀枝花是他一生的骄傲

“父亲平时在家很少跟我们聊过去的战争往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战争中牺牲的人太多了,胜利不是一个人的荣耀,他不太愿意回忆起那些事情。”程海燕说。

在程海燕的家里有一张攀枝花全景图,她说,父亲生前总是把这张图摆放在书架之上,经常在图前驻足,久久凝视。父亲曾和她说过,攀枝花是他一生的骄傲。

1964年5月,在一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西南三线建设问题,并说:“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建设不起来,睡不着觉。”

程海燕解释称,当时中国与美国、苏联的关系都不太好,重工业在东北,轻工业在沿海,如果再打起仗来,中国的工业就将面临覆灭的可能。所以当时国家提出要把工业往内陆迁,那个时候内陆指云贵川等省。

“当时攀枝花的建设有两派,一部分人想建在乐山,因为乐山地势比较平坦人口也比较多。而我父亲则坚持在攀枝花建设,攀枝花有铁矿,六盘水有煤矿,而且距离成昆铁路也不远,交通便利,金沙江从下面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有了。另外攀枝花是亚热带,物产也比较丰富。”程海燕说,后来两派的意见传达到中央,毛主席拍板定在了攀枝花。

20世纪60年代的攀枝花,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是麻风病区,人烟稀少,常有狼群和蛇等动物出没。程海燕回忆称,当时警卫秘书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打光了随身携带的200发子弹。

程海燕说,父亲当时亲自带领各部委的专家技术人员100多人,对攀枝花建设规划地区的每一个要点都进行了实地考察。由于周围都是荒郊野岭,考察时饿了就吃随身携带或当地买的食物,渴了就嚼甘蔗当水喝,累了就在山上席地而坐。

当时的攀枝花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道路迂回曲折,许多路段旁边就是悬崖,翻车事故时常可见。为了解决交通和通信不便的问题,程子华对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机关人员作出了“三不”要求。

“就是不蹲机关办公、不靠文件传达、不看书面汇报,一律直接到现场办公,有问题就地解决。”程海燕称,父亲当年已是60岁的人了,还身体力行和机关的同志一起,拿着“三件宝”(水壶、毛巾、草帽),奔波辗转在西南的深山峡谷之间。

6.jpg

1966年程子华(左)和贺龙在攀枝花

1978年3月,古稀之年的程子华出任民政部部长和党组书记,夜以继日地工作。由此,也远离了他曾经魂牵梦绕的攀枝花。“父亲每当晚年回忆这段往事时,都会深情地对我说‘攀枝花是我一生的牵挂和骄傲。’”程海燕记忆深刻。

今天的攀枝花在祖国的版图上,不仅是闻名国内外的钢铁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程子华当初的坚持和奋斗。

教育子女要自食其力 低调做人

“父亲经常跟我强调一句话,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一生都认为包括他自己在内,我们全是普通的人,他希望他的子女们自食其力,不搞特殊化。”

程海燕讲述道,父亲要求子女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那时候家里有阿姨,但是平常他们换下来的衣物,父亲都要求自己洗。“另外,他的公车我们是肯定不能坐的,包括我的母亲都不能用我父亲的车,那时候我们家出去都是坐公交车,这方面我父亲是要求特别严的。”

另一方面,程子华从不会让子女利用他的权力或者身份搞特殊化,为自己办事。程海燕回忆说:“父母多次跟我们强调过,不能到外面说自己是谁家的孩子。”所以从小到大不管走到哪,程海燕都谨记父母的叮咛,从不说自己的父母是谁。

7.jpg

程子华

不仅是对子女,程子华对身边的人也是这样要求的,包括他的秘书、警卫员。程海燕谈起,有一次父亲的秘书想在父亲去外地工作时给他拍些照,于是向管理单位要来了一台相机。

“八几年的时候,相机是个稀罕物,一般人家是没有相机的,很珍贵。父亲知道以后,把秘书批评了一顿。秘书当时还觉得挺委屈,觉得又不是为了自己,但最终还是把相机退了回去。”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程子华也相当严格,程海燕指出,父亲跟她说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她还强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教育中,父亲对子女们要求不能有特殊化,更不能打他的牌子。

程子华对子女们的教育,也延续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我现在也是按照父亲对我的要求来教育我的孩子,我儿子有时候会说,他觉得有时候自己不够好,给姥爷丢脸了,原因是他觉得姥爷做了很多贡献,但是他没有。”程海燕欣慰地说,她从没想过应该享受什么特殊待遇,相反,她认为更应该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对得起父亲的教育。

注:部分资料参照《程子华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撰文:陈垚

视觉:王学民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