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不懂心疼家人”的开国少将李开湘,大雪天不愿派公车送小外孙

11 2019-09-11 23:50

李开湘是1955年受过衔的开国少将,但是网上关于他的报道极少。近日,红船编辑部与其女儿李征征深聊后,才知道其实她也很少听到父亲讲以前的故事。不过从李征征破碎的记忆中,红船编辑部渐渐拼凑出一个还算鲜明立体的将军形象。

出身贫苦的李开湘在一个山洞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参加过著名的四蛮起义、长征,还在太行山建立了敌后根据地浴血奋战。让人钦佩的是,李开湘曾扎根草原10年,投身兵器试验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私下里,李开湘是一位“不懂得心疼家人”的人,身为组织部长的他第一个让妻子转业,对孩子们要求严格。最让李征征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她带着儿子在大雪天回家,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派公车送他们,最后两人只好踏着厚厚的雪自己走回家。

李开湘在一个山洞里光荣入党

可以说,李开湘7岁前,家里是极为贫困的,祖祖辈辈靠种田维持生计。好在在李开湘7岁这年,其父李元彬做中医学徒终于出师,开始行医治病,从此家里的情况有所好转,李开湘便进入当地的私塾读书。

好景不长,李元彬早早去世,李开湘只好辍了学。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对双胞胎的姐妹,作为长子的李开湘就得把家庭的重担担起来。受过教育的李开湘深深认识到还是要念书,只有念书才能出人头地。于是他自己上山砍柴,再干些杂活做苦力赚点钱,然后东拼西凑又考上了中学。李征征说,现在这个中学已经是当地的重点中学,父亲李开湘还是老校友。

在上学期间,李开湘认识了两位共产党员舒宁和杨政,从他们那里接受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由此开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1933年1月,由阆南县特委三川寺支部负责人舒宁、杨政二人介绍,李开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仪式是在苍溪县三川寺孟家嘴村后山的一个山洞里举行的。

参加指挥了著名的四蛮起义

1930年冬,舒宁受川陕省委派遣秘密回到家乡三川发展党员,开展武装斗争,后在三川建立了中共三川党支部,舒宁任支部书记,支部党员有李开湘、樊学文、余代生、孟海先、孟先胜、孟觉先、孟知先等。

1933年3月31日,三川党支部转移到宋江东岸四蛮寨,秘密建立地下革命农协会和游击队,与三堆石农民武装革命暴动地区联成“红色一片”。

1933年5月12日,中共“四蛮寨游击队(大队)”扩建为“四蛮寨独立营”(即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三堆石独立团第二营),舒宁任教导员,李开湘任行动总指挥,率队举行了农民革命暴动。指挥游击队对敌进行了“万桂山追击战”、“蚕丝观伏击战”、“玉台山歼灭战”等10余次战斗,均大获全胜。同年7月下旬,独立营在四蛮寨与红四方面军八十八师二六四团会师,当地召开“欢迎红军庆捷大会”。红军教导员在祝捷大会上讲话,号召大家参加红军,当即就有140多人参加了红军。

这次战斗后不久,李开湘与川陕省委取得了联系,成立了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四蛮寨游击区成为县苏区第六区的一部分,舒宁、李元首、孟知先、孟觉先、孟海先等都参加了县委和区委的领导工作。李开湘将独立营营长职务交给副营长钱文礼,自己带部分战士于1933年8月参加了红军。

长征路上吃牲口排泄物的残留

中央红军由于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李开湘随红四方面军红31军开始了长征。李开湘意志很坚定:“不论怎么样,我得走出这长征去,人家能走我就能走,我得跟着部队一定得走出去。”

事实上,长征之难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有所体会。李征征说,父亲最开始吃的是自己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后来就只能吃牲口排便后未消化完的青稞,战士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连马都杀完了。

能吃的都吃了,饿了怎么办呢?战士们不知道从哪儿听说可以吃皮带、胶鞋,就都把自己的皮带剪掉去煮,还分几顿吃。今天把你的皮带绞了,明天把他皮带绞了,都吃皮带、吃胶鞋底儿……就这样,竟从茫茫草地走出来了。

除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大家还需要规避大片沼泽地。李征征听父亲说,得紧紧地跟着前头的部队走,他们在前面探路就是安全的。否则一不小心偏离路线,就走到别处去了。或者有人想走个近道,也就陷进沼泽出不来了。还有的人想去摘草、摘吃的,没想到因此殒命。草地上经常能看到横着尸体,有些是体质不行,如果是农民出身,身体素质还好点。“尤其是女的,所以我觉得女红军走出来真的特别不容易。”李征征说。

1.jpg

李征征(摄影/王学民)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红四方面军贯彻南下路线,李开湘随队伍又过了一次雪山草地。后李开湘等同志决定脱离队伍,第三次翻越雪山草地,最终和红一方面军会合。

在太行山建立敌后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李开湘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先遣纵队政治部组织科代科长,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关于父亲的“抗战史”,李征征最了解的,还是在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的工作。据李征征介绍,父亲在这里呆了五年,主要是建立敌后根据地。李开湘在党委的领导下,根据斗争的实际需要,在重点地区组织敌工委员会,在次级区域设立敌工站。先后派遣政治上比较坚定,有一定社会活动经验的干部到敌占区进行秘密工作,深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瓦解敌军。同时视情况组织武装工作队,寻机打击敌人。

此外,他们还发动群众利用夜间破坏铁路、公路,送假情报给敌人,为武工队和游击队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在敌占区炸碉堡、端炮楼、毁交通、除汉奸的活动接连不断。通过两条战线的斗争,给了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迫使敌人不敢轻易出来活动,只能龟缩在碉堡或据点里。

经过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游击区的形势有了较好的改观,从而使五分区所辖范围内成为较为安全的秘密交通线。大批去延安的干部都是通过这里去延安的,其中包括刘少奇由华北敌占区到太行区,宋任穷经过敌占区等,都是由五分区的秘密工作人员配合护送,安全到达目的地的。

2.jpg

李开湘和夫人刘子文在太行山时期(供图/李征征)

李开湘的夫人是7个“开国”女中校之一

1955年授衔的时候,有7位女中校,李开湘夫人、李征征的母亲刘子文是其中之一。

李征征说,母亲身上也有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我妈跟我爸结婚前,是部队的医生。她的一个老战友怀孕了要生孩子,但是丈夫牺牲了。老战友考虑到带着孩子行军不方便,认为这个孩子不能要。我妈当时给她接生下来,便决定收养这个孩子。我妈当时还没结婚,留下后没法儿喂奶,就请当地老百姓喂,老乡二话不说接过孩子。”

老乡家在河北涉县,后来李征征还去了好几次,特意拜访了母亲养女的奶娘。这位奶娘回忆:“当时一听说这个孩子是刘医生的,拿回来就养。尽自己所能,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一直养了五年吧。”这种深厚的军民情,李征征至今还能深切地体会到。她向老百姓说起自己是刘医生的女儿,老人们都说刘医生在我们这儿给老百姓看过病,很多战友的孩子都是她接生的,而且都是她给治疗的。

成都军区司令员韦杰之子韦曙光见到李征征以后,就跟她说:“你妈救了我一命。”据了解,当时韦曙光眼睛感染,部队没有盘尼西林(青霉素)。刘子文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盘尼西林,他注射以后就好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刘子文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盘尼西林感染致死。

李征征还去涉县找李开湘故居,刚开始当地老百姓保留了旧房子,后来他们花钱盖了新房,老房子就拆了。之前房子上挂了一个很老旧的牌子叫“李开湘故居”,老百姓把牌子“当宝贝似的”留着。李征征想把这块牌子拿走做个纪念,但老百姓舍不得给。后来在村书记的劝说下,才“好不情愿”回到主人手中。

李开湘掀起学习王克勤运动

1946年9月底10月初,巨野鄄南战役后,身为六纵党委委员、组织部长的李开湘在下部队调查研究工作时,敏锐地发现了王克勤这个典型,及时会同18旅及52团的领导,总结王克勤班的先进典型事迹,并报请六纵党委,号召全纵队学习王克勤“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纵队党委研究决定,授予王克勤爱兵模范、模范共产党员、一级杀敌英雄等光荣称号。

红船编辑部了解到,王克勤是一位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据悉,其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后短短1年的时间里,毙伤敌232人,俘敌14人,缴获步枪8支,曾9次立功。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在这次战斗中,王克勤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刘邓首长听到六纵关于王克勤事迹专题汇报会后,十分重视,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各纵队立即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王克勤的群众运动。

1946年1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专题发表了关于普遍开展学习王克勤先进事迹的社论,对王克勤作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从蒋介石手下一个愚昧的奴隶,转而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很快地转变成一个智仁勇全备的人民战士的范例。”社论号召解放区“普遍开展学习王克勤运动”。

王克勤运动在当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王克勤运动的精神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组织部长李开湘第一个让妻子转业

1951年,李开湘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把李开湘调到该校任组织部部长。

在李开湘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国家出政策让所有的女干部脱军装转业,当时很多老干部都因此回家当家属了,卸任了所有职务,行政级别全都没有,做回家庭主妇。李开湘第一个让妻子刘子文转业了,态度坚决。刘子文只好自己想办法,她去找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校长,也就是战争年代自己的卫生队队长寻求帮助。刘子文请求道:“我不想转业,我要上学。”在院长的帮助下,刘子文重新成了一名医生。

已经快五十岁的刘子文,穿着军装又上了五年大学,取得了第二中医大学的毕业文凭。她还去成都华西医大进修了两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部队干到退休。

10年扎根草原,投身兵器试验事业

1966年3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李开湘为第31训练基地政治委员,同年12月增补为国防科委党委委员。自此,李开湘来到了祖国北疆的大草原,投身兵器试验事业。第31训练基地,当时隶属国防科委,是我军常规兵器试验基地,为我军兵器工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967年7月基地开始进行571警戒雷达和582测高雷达精度试验、反消极干扰试验。1967年11月下旬由基地主持,有关部门参加的反坦克武器校验试验在北京南口靶场开始。1968年4月8日基地开始进行56-2式轻75毫米无坐力火炮国家定型试验。1969年6月30日基地向国防科委报告建议在陕西华阴县建立第二试验场,10月21日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由此华阴试验场的建设正式起步。

1970年7月29日中央军委任命李开湘为第31训练基地司令员,同年11月2日总后勤部党委批准李开湘为基地党委常委,第一书记。李开湘成为基地的党政一把手后,所面临的是繁重的兵器试验工作及第二试验场建设两大任务。有关华阴第二试验场的建设,总后勤部通知,筹建中的华阴第二试验场暂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173工程指挥部”,1971年7月30日总后勤部党委通知增补李开湘为总后勤部党委委员。

1972年11月中旬总后勤部一总队二大队,二总队六大队完成4173工程施工任务,开始撤离华阴。自华阴第二试验场建成之后,基地拥有第一、第二两个试验场,试验科研任务日趋繁重。李开湘肩上的担子也更加沉重,他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自从他担任司令员和第一书记以后,他对基地的建设、编制、试验、科研等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李开湘扎根草原10年,是降了半级才来的。有人问他:为什么降级还愿意来这种艰苦的地方?李开湘答:“都是革命工作,在哪不是干?我不在乎待遇和级别,既来之则安之。”

下大雪都不用公家的车送女儿和外孙

1979年5月14日中央军委任命李开湘为总后勤部顾问。他到北京上任后,已经是大军区副职待遇了。刚到北京,住在丰台区总后勤部所属的一个偏僻的营院里。那里的房子刚建成不久,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是很好,生活设施也不完善,甚至连门前屋后的道路也不完整。但他不计较这些,一上任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上任伊始,他就按照党委的意图或总后部长、政委的指派,到总后驻京单位或直属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了解和解决基层单位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仅1980年参加各种座谈会、调研会、办公会就达33次之多。

1982年,李开湘离休以后没那么繁忙,跟家里人接触就多了起来。李征征说:“饭桌上,父亲不允许我们掉一粒饭在桌上,要捡起来吃了。还会讲自己以前条件多么艰苦,希望孩子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温饱生活。”

有一次,李征征要带着儿子回自己家,但是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有人让李开湘弄个车送送女儿和外孙。李开湘坚决不同意,大家怎么劝他都不行,甚至责怪他不心疼孩子。最后李征征和儿子踩着厚厚的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家。

3.jpg

李开湘陪小孙子看书(供图/李征征)

李开湘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更低。军装、睡衣都打了补丁,家人让他换件新的,他说还能穿。亲友想走个后门参军上学什么的,更是遭到他断言拒绝。李征征在农村上山下乡时,李开湘也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把她接回来,而是教育她:“你就在那儿呆着吧,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4.jpg

李开湘全家福(供图/李征征)

离休之后的李开湘几次回乡话发

1982年李开湘离休以后,并没有赋闲在家,安享晚年生活。他除了关心、了解日常的时政形势之外,还记挂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那些曾经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老同志的生活情况。

5.jpg

李开湘在自家院子里读书(供图/李征征)

1985年4月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家乡的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在与县有关部门的同志座谈时,他还不忘叮嘱县里的有关负责同志,对孟知先、李洁清等烈士的家人要按照政策给予关照,他们都是为革命作出过牺牲和贡献的有功之臣,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李征征表示,父亲和罗青长同志几次回到四川老家,共同推动家乡事业的发展。

画画,是李开湘退休生活的又一抹亮色。1983年,李开湘参加了北京海淀区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就是在家练习,有时还出去写生。如遇到去京外参加某个社会活动或去外地休养,他也是画板不离身,每到风景名胜地区,他更是画笔不离手。每出去一趟,回来时写生的草稿就是厚厚的一摞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画艺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经常参加军队和地方举办的各种书画展览和书画艺术交流活动。1987年1月6日,总后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正式成立,李开湘被推举为总后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第一任会长。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李开湘以他古稀之年的实践诠释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老共产党员如何活到老,学到老,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质。

撰文:王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