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金将军之子赵伯力 摄影/王学民
近日,在中央6套播出的影片《杀出重围》中赵承金将军被塑造成了“兵痞”形象。对此,赵承金将军之子赵伯力表示:对于影片中将其父亲赵承金塑造成兵痞形象,很多历史事实也有所出入,影片艺术创作,可以有编写的成分在,但是不能瞎编,不能违背历史。
红船编辑部了解到,赵承金是开国少将,1930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1937年参加东北军,是吕正操小樵易帜的3员干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3月任辽宁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9年10月,赵承金病逝,终年88岁。
参加东北军,曾毕业于东北讲武堂
赵承金资料图
1908年,赵承金进海城牛庄镇小学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传到了学校,使他受到了启发。赵伯力说:“尤其是父亲亲眼看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封建势力与外国列强勾结一起压迫人民,那时候他产生了强烈的参军报国愿望。”
据了解,1914年4月,赵承金小学毕业。那时,赵承金家中7口人,15亩地,父亲有病,家中生活困难。父母被迫变卖田产,举家投奔吉林省海龙县朝阳镇赵承金的舅舅家。为了补助家中生活,15岁的赵承金就到朝阳镇的福源长商号当店员。
“父亲那时候每天早起晚睡,大部分时间侍候财东,干些倒尿桶、叠被、扫地的杂活,晚上侍候财东睡了还要练习打算盘、写字。即使这样,还经常遭责骂。这种奴隶式的劳动与他的参军报国之志是背道而驰的,他不安于这种生活,思想异常苦闷,时时盼着当兵。”赵伯力说。
1917年6月,赵承金被父亲送到东北军第5混成旅给旅副官长高玉海当勤务兵。高玉海为人正派,对部下关心,但要求很严格。赵伯力说:“一次我父亲拿到一支长枪,摆弄的时候,‘叭’一声,枪走火了,差点伤到人,气得高玉海给了我父亲一巴掌。”
1928年6月,东北军与蒋介石军队作战失败后撤回关外。1930年10月。赵承金入东北军讲武堂第11期学习。赵伯力说:“我父亲毕业后,分到师里当排长,当时进行了考核,奶奶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考核那天张学良来了。赵学良让大家暂停,出了一道题。让部队里的兵从背靠东,脸朝西调到背靠北,脸朝南,只能用三个口令。一般大家都知道,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等。如果是这个变化,口令最少是四五个。但是父亲想出来了,立正、解散、转过去集合,用了一分钟解决,但是其他人在五分钟还没转过来。这一做法得到了张学良的欣赏,因此,我父亲就被提拔成了中尉排长,军衔比别人多一个星。不久后,张学良又提拔他当上了上尉连长。连长不久后,就提到了副团长,连升了几级。”
小樵易帜时,是吕正操的得力干将
据悉,1933年4月,赵承金调离开六四七团三营,到一一六师师部副官处任少校副官。部队撤下后移防河北易县一带驻防,与吕正操六四七团的团部相邻。赵伯力称:父亲和吕正操的革命情谊,就是在这时候加深的,由于两人以前就很熟悉,父亲常去找吕团长谈心。
“1929年春,吕正操调到十六旅任中校参谋处长,父亲在1930年7月调任第十六旅旅部任少校副官,他们都在旅部工作。父亲和吕团长又是海城县老乡,关系很好,所以经常来往,谈起话来也随便,这次驻地相距不远,他就经常骑马去吕团长那,在一起经常讲部队军心不稳,许多士兵都要出关打回老家去。”
赵承金向吕正操讲了自己父亲参加甲午战争,被日寇打成重伤至残的事。“那时父亲遵循我奶奶的意愿,参军为父报仇,我奶奶那时候就跟我父亲说,要多杀日本鬼子。父亲在和吕正操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思想活跃、进步,深入浅出的讲了很多抗日的主张。”吕正操称赞他,“咱们是很知心的,我知道你是六四七团三营老营长,在营里很有威信。”
赵伯力称,父亲是在吕正操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天行军时,吕正操和赵承金并肩骑马,边走边谈心,吕团长说: “品三啊! (赵承金的号) 张少帅己经被蒋介石扣在南京,东北军完了,蒋介石看不起杂牌军,除了缩编就解散,逐渐消灭。我们要有政治远见,现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坚决抗日的,跟共产党走,打回老家去是没有问题的。”
“父亲就回答道,‘只要你领我们走光明大道,北上打日本,为死难的中国人报仇,打回老家去,你走到哪,我跟到哪,绝不动摇,我可以打先锋’。吕正操听到父亲的话后很高兴,两个人相视一笑,吕正操骑马就走了。”
据赵伯力介绍,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率部在小樵镇宣布起义,从此脱离国民党五十三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人民自卫军最初编为三个总队,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那时候父亲对国民党欺压东北军的做法很不满意,在吕正操建议北上抗日的时候,父亲十分支持,还说抗日要打回东北,自己当先锋。当然也有个别的连长说,不行,咱们吃什么干什么,不同意去,但是大部分都支持,就决定了北上抗日,开始成立了新的人民自卫军。大家共同研究选定了北去晋县小樵镇,吕正操当时就下令,命三营为前列营,我父亲为前卫指挥官,也就是三营营长。”
“大生产时期,贺龙元帅给奶奶送纺车”
谈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育,赵伯力说,“那时候不能乱花一分钱。我们穿衣服全是父亲的破军装,我姐姐穿那个花衣服还有补丁,不是说我们家哭穷,父亲从小和奶奶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所以对我们也严格要求。他的车不能随便坐,上学校也不能搞特殊,我高中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有特供的肉,但是最多只能带点咸菜。”
据赵伯力介绍,在东北军南撤时,六九一团家属们是随五十三军留守处,由北平路撤到陕西虢镇。由于六九一团在共产党领导下,脱离国民党,走上抗日道路,国民党开始迫害家属妄图动摇军心。首先把六九一团留守处撤销了,切断了六九一团的家属生活费,家属生活非常困难,只能变卖衣服、手饰等物品免强生活。
“有的军官和日寇作战时阵亡了,妻子被迫自杀或改嫁,有的还被特务们卖到窑子里去了,苦不堪言。奶奶带着我的姐姐们,也随家属们到陕西虢镇生活了五年多。国民党给抗战前线军官家属,每月的生活费被掐断后,生活没来源,就靠糊火柴纸盒、帮人洗衣服度日。国民党宪兵特务在家属住处设监视哨,经常派人挨家、挨户搜查。我奶奶因为父亲参加了革命,被国民党特务三次抓去并被多次抄家。有一次还被逼给我父亲写信,让父亲投降到国民党军队中来,不然就要活埋奶奶。”赵伯力说。
“但是我奶奶非常支持父亲抗日,那时她60多岁了,就和特务们说,‘我丈夫早年随左宝贵大帅打日寇身负重伤险些丧命,现在我儿子打日本鬼子替父报仇,替死难的中国人报仇有什么错。你们不打日本鬼子躲到后方来,身为中国人、军人有本事去前线打日本,抓我老太婆和两个小孙女有什么用!’后来看奶奶什么也不知道,就把奶奶放了,放了以后他们发现部队都跑了,他们也就都溜了。只剩几个士兵看守,后来这八路军办事处就把奶奶接到了西安办事处。”
“1941年底,奶奶到了延安的革命根据地,投入到了大生产运动中,贺龙司令员还送给了我奶奶一辆纺车。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同志亲自教她纺线,奶奶的行动深得同志们尊敬,都亲切的称她为革命老人。”
“毛主席称赞父亲,从一个营到六个团不容易”
赵承金将军之子赵伯力 摄影/王学民
据赵伯力介绍,赵承金参加革命后,一直有见毛主席的愿望。那时刚到边区,带领部队搞营建也没有时间。一次和杨得志谈话时,赵承金说了这一想法,后来,联防军参谋长张经武告知赵承金,“毛主席要接见你,贺老总安排好了汽车,到时去接你。”
“父亲见到毛主席后,进去向毛主席汇报了工作情况,毛主席说,‘部队改编时,你母亲受了不少苦啊。’父亲告诉毛主席,奶奶已经成了纺织能手。毛主席微笑着说:‘老人家很进步啊,你回去后代我向她问好。’”
毛主席听说赵承金带部队,把一个营发展到了6个团时,高兴的说:“我们的军队就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起来的。你们在敌后的情况我听说了一些,仗打得不错。”
“父亲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一下子聊到了中午,准备告辞的时候,毛主席留父亲吃饭。毛主席说,‘我自己种了点菜,你也来尝尝。’父亲不好拒绝,就留下来一起吃了饭。炊事员端来了六盘炒菜,毛主席还给父亲夹菜,并说西红柿很有营养,自己种的菜,吃起来格外香。”赵伯力回忆起父亲的这段往事。
电影中的赵承金称“我与共产党有不共戴天之仇”
据赵承金的孙子——赵璐介绍,在中央6套播出的影片《杀出重围》中有一段描述,让他们家人都十分生气。“他们把我爷爷塑造成了兵痞的形象就算了,还给我爷爷加了句‘我与共产党有不共戴天之仇’,这个帽子太大了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毛泽东都曾称赞过我爷爷,他怎么可能与共产党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赵伯力说:“影片创作,有编写的成分在,但是不能瞎编,这种历史传记类的影片和故事片、娱乐片不一样,不能违背历史编造。编谍战片的时候,但是影片里的形象,打日本的全是土匪,是有一部分人改编整编去打土匪,但是八路军哪去了?没有八路军,这么多仗谁打的?作为四代军人家庭出身,我本身也是军人,这种编写让我强烈反感,也十分看不惯。艺术创作不能违背历史。”
撰文:王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