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七十周年,万岁军军长梁兴初之子梁晓源:38军创造了一个奇迹

11 2021-04-11 23:55

七十年前的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来,这篇文章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根据抗美援朝期间松骨峰狙击战的事迹编写的战地通讯。4月11日,在《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70周年之际,38军军长、开国中将梁兴初之子梁晓源受邀参加红船编辑部访谈谈及38军及松骨峰狙击战时介绍,38军创造了世界步兵史上的一个奇迹。

1.jpg

《谁是最可爱的人》资料图

14个小时奔袭145里创世界步兵史奇迹

虽然松骨峰在魏巍通讯里长满了青松,但事实上,松骨峰是个半土半石的小山包。松骨峰位于龙源里的东北,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向北通军隅里,西北可达价川。其主峰标高288.7米,从山顶往东延伸约100多米就是公路。

1950年11月,参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一营三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截击敌人。三连官兵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敌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松骨峰阻击战是一次典型的遭遇式阻击战。

松骨峰阻击战最后结束的时候,魏巍走上了三连的阵地。阵地上,在几百具美军士兵的尸体和一片打乱摔碎的枪支中间,他们看见了牺牲的中国士兵仍保持着的死前热血贲张的姿态。为了纪念松骨峰的壮烈战役,作家魏巍根据三连的事迹写成了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据梁晓源讲述,在松骨峰阻击战之前,38军便创造了一个奇迹。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始,38军承担了攻打德川、迂回敌后的重任。11月25日,38军兵分三路,截断了南韩第七师的南逃、西逃通道,仅用一昼夜就歼灭第7师大部3000余人,缴获火炮156门,汽车218辆,俘虏美军顾问7人。随后,38军113师承担了一个对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任务,奔袭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南撤通路,这是一场关乎决战是否取得胜利的奔袭,38军用两条腿与全机械化的美军进行竞赛,沿着山间小路急速前进。14个小时后,113师创造了奇迹:奔袭145里成功抢占三所里。

14小时急行军145里是什么概念?1990年海湾战争的英美部队进攻败逃的伊拉克军队,一天一夜的进攻速度也不过100至110里,而当时志愿军行军路线还是险峻的山路环境。对此,梁晓源将38军113师这一壮举称为世界步兵史的奇迹。

2.jpg

4月11日,梁晓源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在三所里,113师面对2万多敌军,以及大量飞机、坦克和炮兵的协同猛攻,坚守了50多个小时,使南突北援之敌虽然相距仅不到一公里,却始终无法汇合,同时113师还赶赴龙源里,斩断了敌军南逃的另一条通道。

而38军的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击敌人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第1营第3连连长戴玉义指挥部下接连打退美第二师,抵挡住了坦克、飞机和炮兵掩护的5次集团冲击。在炮弹、汽油弹、燃烧弹覆盖的火海里,这场战役异常惨烈,许多战士都与敌人同归于尽,最后打的整个连只剩7名战士,但他们仍顽强坚守阵地,直到主力部队将截住的敌人全部消灭。

对于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战绩,彭德怀总司令特发电报通令嘉奖,激动地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38军因此成为了解放军历史上唯一获得“万岁军”褒奖的荣誉部队。

梁晓源:志愿军抛家舍业无论多久都是高尚的

值得一提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从2001年开始被陆续从教科书中删除,直到2021年,“消失”近20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才重返教科书。此外,近些年网络上屡有一些所谓对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质疑”的声音出现。针对这些现象,梁晓源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梁晓源认为,抗美援朝至今已经70年,当年的志愿军抛家舍业,为了保护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了信仰,为了国际主义精神,为了自己的儿女后代能够平安地生活在阳光下牺牲在朝鲜,无论多久这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梁晓源说:“中华民族有很多精神,包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也包括抗美援朝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并且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要有精神的,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颓废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勃勃向上的一个民族,生机盎然的一个民族,他必然是要在精神层面上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晓源还表示,如今党中央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些政策,针对目前存在的,对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混淆、污蔑、诽谤造谣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这是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及时的。“举例来说,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代表,他们就是鼓舞我们中华民族,向中国梦迈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必须要大力弘扬,也必须要一直传承他们的事迹与精神。”

延伸阅读: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魏巍,1920年3月生于河南郑州,原名魏鸿杰。17岁辗转来到山西临汾赵城马牧村,考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军政干部学校,入学时把名字改为“魏巍”。入学一个月后,一一五师军政干校并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转移延安并入抗日军政大学,魏巍被编入抗大三期政治队学习,并于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他作为八路军记者团成员,来到晋察冀边区,被分配到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科,编辑《抗敌副刊》。后又被分到部队,经历了平津战役及整个华北解放战争。北平解放后,被任命为华北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团政委,随部进军陕西、宁夏,参加解放大西北和剿匪斗争。

3.jpg

魏巍

1950年5月,魏巍从宁夏奉调回京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同年12月,他主动请缨,第一次赴朝鲜调查了解美军战俘的情况,随后留在战地采访部队。

1951年3月,他从朝鲜回国,调任《解放军文艺》 副主编。同年4月11日,他撰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人民日报》 头版发表。毛泽东主席读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内部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和士气,激发了国内支援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情。自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官兵的光荣称号,写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雪片似的从祖国四面八方飞过鸭绿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从1950年到1958年,魏巍3次赴朝。在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时候,他还写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等文章。这些朝鲜通讯后来被汇编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书,结集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魏巍是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协荣誉委员。他长期在部队工作,曾任总政创作室副主任、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等。他的长篇小说《东方》 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 获“人生的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

撰文:周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