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上将之子李亚明:伟大的长征是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

21 2024-08-21 17:00

长征,是人民军队军史上不朽的篇章。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此之际,红船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革命先辈后代重走万里长征路”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红军将领的后代参与,他们踏上了一段追寻父辈足迹的旅程,重走父辈来时的路。

李天佑上将是我军身经百战的著名高级将领,是专打硬仗的一代名将。红军时期,李天佑16岁当连长,18岁当副团长,19岁当团长,20岁就成为红军主力师师长,是当时红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之一。1934年,他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参加突破湘江、攻占娄山关、夺取遵义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和翻越大雪山等战斗行动。在长征的艰苦岁月中,他以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气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开国上将李天佑

在此次活动中,李天佑上将之子李亚明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其父亲在长征中的艰苦经历和英勇故事。在他的叙述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情节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李亚明

湘江阻击战中两度落泪

在李亚明的印象中,父亲打仗特别勇敢,是一个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李亚明小时候,见过父亲身上的伤痕,肩背、手腕、腿部、脚板……这些伤疤,是一次次战斗留下的印记。

李天佑曾七次负伤,但无论大伤小伤,他从来没喊过一句疼,更别提流泪了。然而,在湘江阻击战中,他却两度落泪。

1934年,在长征路上发生的关系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其中三大阻击战之一的新圩阻击战,是李天佑(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亲自指挥的,这是一场独当一面、最先打响的战斗,更是一场硬仗、恶仗。

由于第五次反“围剩”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李天佑和政委钟赤兵率领红五师,担任红三军团的前卫率先出发,先后通过和突破敌人封锁线。11月初,红军接近湖南和广西交界。蒋介石急调三十万大军,沿湘江两岸构成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借助天然屏障,一举消灭西征的红军。

红三军团首长电令李天佑率领红五师的第十四、十五两个团,赶赴广西灌阳的新圩,阻击桂系敌军,保障红军左翼安全,掩护中央机关部队渡过湘江。

当时李天佑和钟赤兵政委都只有20岁,接到军团部“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至四天”命令后,深感任务艰巨,当即率两个团三千多人,急行军赶赴新圩。新圩距湘江只有40公里,周围是丘陵地带,背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新圩公路是灌阳至湘江必经之路。李天佑把两个团部署在公路两侧,先于敌军抢占有利地形。

李天佑和政委钟赤兵、参谋长胡濬把指挥所设在离前沿仅千米的地方,根据地形部署了兵力,刚布置好,桂系国民党夏威指挥两个师加一个团的兵力便向红五师扑来。敌人是国民党桂军精锐部队的1万4千人,有飞机大炮,从人员和装备上力量对比很悬殊,但在强敌面前,红五师毫不畏惧。

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十分激烈,敌人是整营、整连向公路及公路两侧发起冲击。为节省子弹我前沿阵地待敌人靠近几十米才开火,一天打退敌人几十次冲锋。为守住阵地,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枪把砸、石头砸,展开格斗白刃战。有的山头丢失,是因为指战员全部战死。

▲李天佑

眼看情况越来越紧张,前沿几个小山头已经失守,前线伤亡很大。在十五团团领导都负伤的情况下,李天佑和钟赤兵决定派师参谋长胡濬到十五团负责组织指挥。胡濬二话没说,拔腿就要出发,李天佑急忙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同他告别,把他送出了师指挥所。

拂晓时分,红五师两个团的阵地被敌人打得稀巴烂,一道道工事也被敌人炮火摧垮了。十五团给师指挥所来电:师参谋长胡濬在指挥部队反击敌人时壮烈牺牲了。

顿时,李天佑双眼模糊,握着电话机愣了好久。刚刚还同胡濬握手,目送他走出指挥所,消失在硝烟里,没想到这竟成了永别!胡濬虽然到五师不久,但与李天佑早在瑞金红校学习就相识了。想到痛失了这位年轻勇敢、颇富指挥才能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李天佑抑制不住感情,泪水夺眶而出……

见到师长李天佑落泪,到师指挥所求援的十四团团长黄冕昌默默地离开了指挥所。黄冕昌并没有回到团指挥所,却冒着炮火,来到了前沿阵地。黄冕昌一边为战友们鼓劲,一边指挥战斗。但是不久,黄冕昌也在阵地上牺牲了。

李天佑刚听到胡濬牺牲的消息,现在又接到黄冕昌团长牺牲的报告,禁不住又一次落泪。铁骨铮铮的汉子,经历多少战斗,只有流血,从没流泪。但在湘江战役中,李天佑却没能忍住,两度为下属和战友落泪。

就是在这样极端严峻的形势下,李天佑指挥部队顽强战斗,连续阻击了三昼夜,使敌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终于胜利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的艰巨任务。

为此,红五师付出了沉重代价,在湘江战役中,五师自参谋长胡濬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非亡即伤,全师3000多人,损失达2000多人。和李天佑一起从广西战斗出发的红七军“江东子弟”许多都殁于湘江之战,在这位20岁的师长心中,这是永远的痛。

长征中“送马救一将”

1935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后,李天佑被调到军团部任作战科长。在重走长征路的途中,李亚明讲述了父亲在任作战科长期间,发生的一件小故事。

据李亚明讲述,当时在红三军团司令部有3个科长,父亲是作战科长,教育科长是孙毅,侦察科长是黄克诚。他们3个人同心协力,协助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同志指挥红三军团的作战军事行动。他们3人白天时各司其责,晚上则要轮流值班,保证作战指挥的畅通。

红军长征休整的时间不多,基本都是边走边打,需要很好的体力来支撑。但是有一天,孙毅科长得了痢疾,拉了三天三夜,体力实在支撑不下去了,结果脱离了红军大部队。

“在长征途中掉队意味着什么,往往意味着死亡,不是被国民党追兵杀掉,就是被当地的土匪武装、地主武装杀掉,甚至在深山老林里还可能被野兽吃掉。”

红军大部队越走越远,孙毅实在走不动路了,天色也渐渐暗淡下来,但是在暮色苍茫之际,他突然发现,前面路边好像模模糊糊的站着两个人,还有一匹马。这时就看着那人好像在向他挥手,有人喊:“是老孙吗?我们来接你来了。”他当时心里特别激动,鼓足最后的力气,赶紧向前走过去。

孙毅走近之后发现,是李天佑带着马夫和一匹马在路边向他招手。李天佑看到是孙毅,就赶忙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哎呀,可找到你了!我是在红军大部队里发现你掉队了,就赶紧向军团长彭德怀同志报告,彭德怀军团长立刻指示我:你赶紧回去,把你的马留给孙毅,一定要找到他,把他带回来。”

“我父亲把孙毅扶上马,告诉他慢慢骑着走,前面军团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他要先走,赶上大部队。父亲走后,孙毅就骑着这匹马慢慢地向前走,一直走了大半夜才追上红军大部队。彭德怀看到孙毅赶回来以后就放心了,还给他找了治痢疾的药,吃了药他的病很快好了。”

李亚明称,后来,在纪念父亲诞辰80周年的座谈会上,孙毅老将军非常动情地讲了这么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孙毅老将军说:我非常感谢彭德怀同志,感谢李天佑同志,用一匹马救了我一命。

“我坐在会场上,听到这个故事以后,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极其感人的画面:夜幕中,我父亲牵着马,在路边向孙毅挥手。尽管这个画面不一定是真实的,不是我亲眼所见的,但它在我脑海中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一直挥之不去。”李亚明回忆道。

在本次重新踏上长征路的征途上,李亚明感慨道,我们确实能够深切体会到,在那个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年代,战友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情感。互相扶持,共同战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这一壮举。

▲李亚明

红军过草地有三大难点

1935年6月,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从红四方面军调三个团到红一方面军,从红一方面军调一些干部到红四方面军。李天佑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军长是程世才,政委是李先念。

“红军过草地时主要涉及3个县,红原县、若尔盖县和松潘县。我父亲是在懋功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以后,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去的,当时红一方面军一块过去的还有几位师职干部,包括陈伯钧、李聚奎、张宗逊,还有朱良才等。”

之后,红军部队继续北上,准备穿越草地。

据李亚明所述,当时部队被划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其中左路军主要由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部队组成,而右路军则包括红四方面军的部分部队,如李天佑所在的红三十军、红四军,以及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包括党中央、毛主席都在右路军。

“右路军进一步分为左右两翼,其中右翼由红四方面军我父亲所在的红三十军组成,可能还包括红四军。左翼则由红一方面军的部队构成,两条路线并肩前进。据我父亲回忆,他们从毛儿盖出发走了7天,到了若尔盖县的班佑村,结束了这段草地的行军。在这七天里确实是困难重重,直线距离大概有100多公里,但是路程非常难走。”

1935年7月至9月、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先后爬雪山、过草地、越沼泽,经历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岁月。红军穿越草地面临的艰难挑战,主要可归结为三大困难,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的严峻考验。

第一是天气寒冷。当时正值雨季,一下雨,红军战士们便淋了个湿透,由于缺乏足够的雨具,他们白天无法避免被雨水浸湿。到了夜晚,他们只能背靠背坐在草地上度过,第二天早晨,却有许多战士再也起不来了,他们冻僵的身躯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严酷的行军路上,饥饿如影随形,成为部队面临的第二大挑战。部分部队或许能幸运地筹集到每人七八斤青稞,以此勉强作为他们艰苦行进七日的微薄口粮。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队伍和战士都有如此好运。那些未能筹集到足够粮食的部队和战士,结果只能是面临饥饿的生死考验,不少人被饥饿夺取了生命。

第三个挑战是沼泽地。当年的草原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度零下,时而烈日炎炎,时而雨雪风暴,红军队伍就是在“行路难、缺粮难、御寒宿营难”的困难中走过草地。

红军在草地的行军方法是很小心的,草地上走的路是一层草根结成的泥潭,踩到上面绵绵的,每踩一脚都扑哧、扑哧地冒水,走过的人多了,就会破坏草根的拉力陷进泥潭。一旦稍有不慎踏错,便可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救援也无法实施,许多战士因此壮烈牺牲。

一次重要抉择躲过“两劫”

据李亚明回忆,在穿越草地的过程中,其父所在的红三十军历程相对顺利。自毛儿盖启程,历经七日长途跋涉,行程约计百公里之余,终抵达若尔盖县班佑,从而成功摆脱了草地的束缚。

然而,就在这胜利的曙光初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为这段征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就在右路军走出草地之时,张国焘突然密令右路军掉头南下。

李天佑不知怎么听到消息或者是得到了通知,要求一方面军调到四方面军去的这些同志立刻返回到一方面军,归队中央红军。怎么办?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当时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编制内的干部,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擅自离开意味着违反军规。

然而,李天佑的心始终向着中央,他决定不顾一切地返回一方面军。他没有报告上级便离开了部队,独自踏上北行的征途,历经艰险,最终在俄界成功赶上了中央红军的队伍。

“父亲没有向我们详细叙述过这段经历。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当时他是怎么想的?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我们总觉得,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从组织层面来看,他隶属于红四方面军,却未向上级报告,便擅自离队,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组织规程,但父亲能够作出如此艰难的抉择,其内心所承受的重压定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李亚明

正是这次重大的正确的抉择,使李天佑成功避开了两次劫难。

第一个劫难,是南下的三十军再次走了一遍草地和雪山,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数月之后,红四方面军向北进发,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同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那段时期,李天佑离开了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躲过了这一劫。

再一劫,红三十军抵达陕北后编入西路军,渡过黄河。然而,西路军的命运却颇为惨烈,他们在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全军覆没,两万多名红军壮烈牺牲或被俘,只有极少数人侥幸逃脱。李天佑幸运地避开了这场劫难,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回到中央红军后,李天佑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并接连参与了东征与西征战役。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功,晋升为红四师的师长。

李天佑将军的军事生涯,是与长征紧密相连的。他不仅在长征中表现出色,更在长征结束后,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无论是从平型关大捷的滚滚硝烟,到平津战役的纵横驰骋,还是广西剿匪的惊涛骇浪,中国革命历史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可以寻觅到他的身影。驰骋疆场勇无敌,一生丹心只许国,这正是李天佑将军为革命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