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胡乔木的文字执着

11 2022-08-11 12:50

胡乔木是党内文章大家,有“中共中央一支笔”的美誉。他既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194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布政务院机构各负责人任命,在“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字后面,特别注明其“新华通讯社社长兼人民日报社社长”两项职务。同时身兼党政三大新闻机构领导职责,这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jpg

胡乔木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25年,期间参与了中国共产党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胡乔木就长期担负着党内宣传教育、新闻出版以及党史研究等方面的领导职责。胡乔木一生对文字、语法的要求高度严谨,身兼党政三大新闻机构领导人绝非偶然。2022年7月,红船编辑部专访了胡乔木之女胡木英。

01

红船专访

错误的文字一定要及时纠正

胡木英介绍说:我的父亲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县一个“书香门第”,我的爷爷是个文化人,属于苏北农村的“开明士绅”,曾主持续修《盐城县志》一十四卷,为地方志的延续做出过杰出贡献。

爷爷对吃穿没有什么特别追求,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学问,家里最多的就是书籍。四个孩子就是在这种书卷气浓厚的环境下长大,他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基本都上了大学。

父亲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读书。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过年期间,大人们带着孩子去看社戏,让他也跟着去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家里人就发现他不见了。等社戏散场回到家里一看,他一个人躲在蚊帐里头看书呢。他读书兴趣广泛,不挑书,有关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等各方面的书籍他都读。

2.jpg

胡木英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后来从张本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扬州省立第八中学(后更名为扬州中学)。扬中在当地属于最好的学校,他在那里读了6年书,一直到学完高中为止。

扬中的老师和学生几乎都知道他,因为他作文很好,语文老师经常拿他写的文章当范文给同学们朗读。在扬中学习期间几乎每期校刊上都发表有他的文章。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困难,他也会毫不吝啬帮助大家。

他去世以后,扬中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从保存下来的校刊上找到他写的一些诗词、文章摘录出来,里面还有《近代文艺观测》这样的评论,针对当时欧洲、日本的文艺流派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论述。这说明他看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外文书籍。特别是他翻译的英文诗词,里面的句子和中国古诗词一样合辙押韵,由此可见他当时的中、英文都非常好,汉语白话文和古文基础都学得很扎实。

父亲在研究地方语言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扬中校刊上曾发表过他写的一篇《淮阳方音概论》,里面准确记载了淮阳一带方言的发展过程。当时我们很想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发表,但印刷厂的同志说不行,因为里面有许多生僻字及字形,暂时没有铅字可以排版,如要印刷会很麻烦,需要制作新的铅字。

他在浙江大学时,也在浙大校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其中有他为浙大文理学院一位病逝的同学发表的哀悼文(白话)和祭文(文言),虽然后者篇幅很短,但所表达的内容却一点都不少。

3.jpg谷羽、胡乔木、胡木英

他在上海期间,上海的一些期刊上也有他发表的文章。一次,鲁迅先生写了一篇《从“别字”说开去》。他看后针对鲁迅谈及的文字问题本身写了一篇《从“别字”说回来》。内容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所谓的简化字,把它们归纳出来进行了分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都说明了他在语言文字方面是有深入研究的。新中国成立后让他负责文字改革工作,就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经验基础。

关于文字方面,他不允许有一点点的马虎。在工作中如此,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说:“文字是公开的,是面对大众的,错误的文字会对人们产生错误的教导,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

他平时工作很忙,周末有点时间我们就拉着他去公园散步。到公园里面只要有文字说明的地方,他都会停下来仔细地观看。这个标点不准确了,那个字错了,或者花草树木的科目有误了,他都会用笔圈出来,让公园的工作人员把负责人叫过来,告诉他们“赶紧改正啊!”。

02

红船专访

写文章要“凌云健笔意纵横”

胡乔木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楷模,吴冷西曾说:“新中国成立后,乔木同志直接领导新华社,特别是人民日报期间,更加显示了他新闻学家的精深与渊博。他一生对新闻工作的论述,系统的构成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红船编辑部采访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把在新华社工作时的一部作品选送给了胡木英。赵德润在书的自序里引用了胡乔木对新闻的一段精辟论述:“新闻是当今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那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要谈作品之多同读者之多,从来没有一种文字形式能够和今天的新闻相比。一张日报上动不动就是几十篇,而一天世界上该有多少种日报?读者在世界上要用万万来计算,就在中国一天至少也有几百万。无论孔子、司马迁、唐宋八大家,谁梦想过咱们今天这等好福气!我们生在新闻的时代,看着这大好的机会,决不能白白放过。”

4.jpg

赵德润为胡木英朗读自序中引用胡乔木的话

这是胡乔木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内容明确指出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写新闻第一要言之有物,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可以叫人避免说空话,避免说不确实的话。”“新闻是从群众中来的,要采访新闻,又需要深入群众,善于接近群众中的各种人物。”“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但是究竟什么是新的事实?什么是重要的事实?什么是群众所关切有兴趣的事实”以及他写的《短些短些再短些》,对现在的新闻人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胡木英介绍说:父亲在管理新华社、人民日报期间,一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编辑人员起草的那些观点是对的、材料是好的、论辩是合乎逻辑的、文字表达也是清楚的、似乎不用怎么修改就可以发表的文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好题目就要“做”出好文章,大题目就要大“做”文章。

他说写文章要“凌云健笔意纵横”,把矛盾充分展开,把思路充分放开。除了思想观点要正确,文字表达要正确,还要讲鲜明性和主动性。文气要有起伏,有变化,有正面又有反面,有抽象又有具体。

对于文思禁锢的人,他说应当到有悬崖的海边去看看,那汹涌澎湃的波浪,会给人一种生命流动的感觉。我们写的文章里也应有波涛,有悬崖,有奔腾,有冲动,有激情。不要板着面孔说些枯燥的话,要写出一点趣味来。

1955年11月2日,他在报纸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也提到“海浪远看是平的,近看就不平,海浪给了诗人很大的灵感。浪有高有低,当浪头从高处跌下的时候,就使人感到一种惊恐,接着又要看它继续发生变化。不会写文章的人,看看自己的文章里有没有这种波浪、悬崖,有没有这种奔腾澎湃、冲击和激怒。”

5.jpg

胡乔木(右一)

他在管理新华社、人民日报期间,同志们都说他是“我们的婆婆,从头到脚都管到了”。大约是在1954年左右,有一个时期,他要求报社编委会指派一名编辑,每天上午10点到他那里去。一是向他介绍有关报纸的情况;二是听取他对当天报纸的意见。每个人轮值两周,每天去半个小时左右。那个时期,他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而且是一边读一边纠错。基本在报社同志到来之前,他就已经看完当天报纸的内容了。等编辑来到之后,他针对报纸版面、标题、文字等内容提出问题所在,告诉他们应当如何修改。有的时候,他偶尔也会讲一些字句的运用或直接传达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意见。来人会把听取的内容记录下来,在下午的社委编前会上逐条进行落实。

我曾听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老同志们说起过他改稿的情景。如果他有时间就自己打电话到报社,直接找范长江安排工作。如果是新华社的电稿,他就打电话找穆青直接传达意见。如果没有时间就写个纸条派秘书送过去。

那时候新华社、人民日报的编辑经常会收到他写的纸条。上面写着哪个电稿,哪部分内容有误,需要改正。并指出以后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他这样的纸条写过一大堆,写便条曾是主席与他沟通工作的一种方法,后来也成了他在新闻工作中的一种习惯。


撰文:王向明

视觉:张艺梦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