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开国中将郑维山之子郑敬:父亲病重后请求停止治疗,节约医疗经费

06 2021-01-06 23:55

“他具有坚强的党性。”采访伊始,郑敬用了这样一句话去形容他的父亲郑维山。

“他的党性体现在信仰立命、作风立身、奋斗立业上。”郑敬说,父亲受家庭的影响,13岁就参加革命工作,接受革命教育,15岁入党参加红军。坚信共产主义必胜与劳苦大众终会获得解放是他始终坚定不移的信念,革命事业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一件事。

郑维山1915年8月出生在河南新县,1927年黄麻起义后,郑维山报名参加了童子团。1930年,年仅15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先后参加了花园、新集、双桥等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等战役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身经百战,屡立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代理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毛泽东曾给予郑维山高度评价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这次采访,郑敬分别从革命生涯到和平年代向红船编辑部讲述了关于父亲的五个故事。

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夜老虎”

“1938年,父亲从延安抗大被派往晋察冀抗日前线。”郑敬介绍说,“开始他在军政干校任教员,不久就担任了教导团团长兼政委,他一面组织干部培训,一面率领教导团神出鬼没袭击日伪军,曾创造过一个连队一次战斗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的战例,被当地群众称为‘夜老虎部队’,至今仍令人拍手称奇。”

1942年,日军加紧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清剿、蚕食,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一线,碉堡林立,“封锁沟”、“封锁墙”连绵不断。抗日军民作战回旋区域不断缩小,地区间作战配合行动受到很大限制,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困难。

1.jpg

郑维山

“当时我父亲担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行唐前线指挥部总指挥,根据当时形势,他提出了‘夜间游击战’的战法,率领教导团和十七团各一部利用夜暗袭击了日军盘踞的口头据点,经六小时激战,歼灭日军170多人,之后又攻克日军东寺据点,再歼灭日军90余人,迫敌放弃了附近据点十余处,使当地形势得到扭转。”

在郑维山的率领下,四分区部队经常利用夜暗袭击日伪军,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夜老虎”威名远扬,令敌人谈“虎”色变。

“夜老虎”连战皆捷,让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十分恼怒,调来林芳太郎中将任师团长。

林芳太郎上任后,加深“封锁沟”,加高“封锁墙”,加修碉堡,派遣大量特务潜入抗日根据地收集关于八路军夜战部队的情报,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对“夜老虎”围而歼之。

2.jpg

郑敬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

“一天清晨,天还没亮,几发炮弹就如同长了眼睛一般突然落在上北庄操场上,炸点就在父亲每天早晨出操检查部队时的位置。紧接着,日军便向上北庄发起突然袭击。”郑敬接着说道:“说来也巧,头天晚上父亲还在上北庄,可第二天一早就到了离上北庄西南两公里处的东彩庄。”

前面是大军压境,后面是无数百姓。郑维山命令第30团抽调骨干在民兵的配合下,以地雷战和游击战消耗日伪军。当夜,军民一起行动,在日伪军可能经过的地方埋上了3000多颗地雷。第二天,日伪军到附近村子“清剿”,地雷接二连三炸响,日伪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日军进攻不利,锐气受挫,“夜老虎”频频反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毙伤日军数百人,缴获枪支100多支,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伪发动的“跃进蚕食”处处碰壁,最终宣告破产。

“赫赫猛将出少年,形似疾风势如电;今晚出动夜老虎,明朝定有捷报传。纵横华北称劲旅,金城一战美胆寒;平生视敌如草芥,豪气冲天斗群顽。”这是著名作家魏巍当年为郑维山题写的诗。

“杀头杀我的”:两次临机决断带来奇胜

“我父亲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自己认准的仗,他会坚持打下去。”

1948年12月,解放军围攻张家口,北平傅作义派出第35军前去救援。35军到达张家口后,军长郭景云眼看又有被全歼的危险,立即回撤北平。

第35军是傅作义的王牌部队,抓住了第35军,就抓住了傅作义,也就拖住了平津地区的国民党部队。

3.jpg

1946年5月,郑维山在张家口

解放军各路部队奋力堵截,第35军激烈反抗奋力东逃,直到被我军包围在新保安。兵团急电郑维山,坚决包围第35军于现地。

眼见第35军有危险,傅作义派出了第104军从北平前去接应。

郑维山发现傅作义这一图谋后,意识到:如不立即阻击此敌,两军一旦汇合,军委命令我军围第35军于现在地区的计划就要落空。郑敬告诉红船编辑部。郑维山果断下令分兵东进阻敌,断敌两军会合。

但这不仅要承受两面受敌之险,而且属自作主张、擅自行动,一旦有什么闪失,要担负违令抗命的责任。

郑敬向红船编辑部表示,当时形势根本来不及再去想这些,战机稍纵即逝。“我父亲当时就表态,‘杀头杀我的!’”郑敬说。

此战,第35军最终被死死包围在新保安,第35军回撤北平的唯一通道被切断,最终导致全军覆灭。郑维山的这一审时度势,后来受到中央军委,华北军区和第二兵团三级嘉奖,对迫使傅作义走向和平道路,对北平和平解放计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年后,郑维山再一次在战场上说出了“杀头杀我的!”这句话。

那是在1952年7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战场上,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20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不久后,1953年在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中,郑维山亲自策划指挥3000多人敌前大潜伏,开创了现代战争条件下白天大规模潜伏作战的范例。

郑敬说,“当时我父亲决定在883·7和902·8高地之间的丛林中埋伏3000兵力,以给敌人突然打击,夺取敌883·7高地。”

然而作战计划上报到志愿军司令部后,上级考虑到风险太大,立即电告郑维山:“打‘883·7’高地的条件不成熟。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

当郑维山提出的先打敌阵地“883·7”高地的主张未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赞同时,他又说出那句曾经说过的话:“杀头杀我的!”“错了,我一个脑袋顶着!”事实再一次证明,郑维山是对的。

4.jpg

这次战斗后,志愿军总部颁发的嘉奖令

此战,志愿军第60军只用70分钟,就攻克了南朝鲜军的883.7和902.8高地,歼灭南朝鲜军第27团3个营及师搜索连。创造了志愿军阵地防御作战以来,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彻底改变了东线我军作战形态势,也为夺取整个金城地区创造了条件。

5.jpg

1953年6月,志愿军第20兵团庆祝夏季反击战取得胜利

(中间为郑维山)

抗震一线 亲力亲为

“我父亲虽然看着很雷厉风行,脾气很大的一个人,但私下里很平易近人,他从没有把自己当成是高官,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指挥员,他和普通战士的区别就是分工不同,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到这里,郑敬给我们讲了一件关于父亲的趣事。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伤亡巨大。郑维山陪同周总理亲自到灾区指挥救灾,当时他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到了灾区后,郑维山一边指挥救灾,一边撸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干。当时官兵不分级别,结成对子一起干活。他临时找了一个年轻战士,说咱们一起干吧。

郑维山正埋头抢险,一位河北军分区的干部来找他。抢险现场的人非常多,见不到郑维山的影子,这位干部找到部队的连长,说:“我找郑副司令有急事。”

“这个连长压根儿就不知道我父亲在这儿,回头问其他战士,也都是一头雾水,最后还是父亲的秘书听到了,才把他找了过来。”

得知这个满身泥泞的人竟然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郑维山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个跟他一块干活的战士更是不知所措。当郑维山离开救灾现场时,大家都拼命鼓掌。

立遗嘱将骨灰撒入大山

郑维山的革命生涯中,打过的仗不胜其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红军长征途中,三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两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这位15岁参军,戎马70余载的将军,人生中的最后一仗,是同疾病打的。

1998年4月,83岁的郑维山被确诊为肺部肿瘤,需要做切除手术。年过八旬的郑维山对生死看得很淡,直到手术前他还谈笑风生。

手术后第3天,他奇迹般地下床了。第5天他出现在走廊里。3个多月后,他到老部队军史馆的开馆仪式上发表讲话……

然而,一年后,病情发生变化,他不得不又住进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治疗。住进解放军总医院后,郑维山叮嘱家人,他死后不要给组织找麻烦,将他骨灰撒在老家的大山上就行了。同时,他提出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交医院解剖,对医治其他同志的疾病提供一些帮助。

“当时去了解放军总医院后他提出来要回趟家,谁也没想到他是要回去写遗嘱。”郑敬说,父亲一开始写下的遗嘱大意是:死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骨灰撒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

郑敬透露,郑维山在转到解放军总医院后,觉得之前的遗嘱不行,还重写了一份。

“他认为将撒骨灰撒在大别山会给兰州军区找麻烦,特意叮嘱我们将他骨灰撒在老家的大山上就行了。并在遗嘱里加了一条:遗体交医院解剖。”

郑敬告诉红船编辑部,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郑维山还让秘书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信中写道: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适时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我一生积蓄不多,请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上交组织。我平时积存下来的书籍送给大别山一个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

2000年5月9日,郑维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85岁。

在采访的末尾,郑敬告诉红船编辑部:“我父亲生前对他自己的评价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个老战士的名义就足够了。”【本文相关图片均由郑敬先生提供】

撰文:周晓宇